基底动脉尖综合征48例临床分析
2012-01-22蒋中凤刘雪景
蒋中凤 刘雪景 王 庆
河南洛阳市第一中医院神经内科 洛阳 47100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首先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我国于1990年后才陆续报道,近年来随神经影像的进展,诊断率明显提高,但由于本病累及血管多,临床、影像表现复杂、多样,极易漏诊、误治。现将5 a来收治的TOBS 48例临床及影像资料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年龄40~82岁。有心房纤颤病史14例(29.2%),高血压31例(64.6%),糖尿病16例(33.3%),高脂血症12例(25%),吸烟史11例(22.9%)。
1.2 临床特点 (1)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者20例(41.7%)。(2)病程中有意识障碍者39例(81.2%),其中以嗜睡、模糊、缄默、睡眠过度等轻度意识水平下降19例,浅昏迷13例,中度以上昏迷7例。以突发性意识障碍起病者15例,其中以一过性意识丧失起病,而后转为嗜睡、模糊等轻度意识水平下降9例。表现为无动性缄默1例,去皮质强直1例。(3)眼球运动障碍34例(70.8%),表现为部分及完全性动眼神经麻痹15例,外展麻痹6例,核间性麻痹9例,分离性斜视6例,上下凝视麻痹4例,各种表现以单独出现或混合出现,其中典型的一个半综合征5例。(4)瞳孔异常26例(54.2%)。(5)眼球震颤23例(47.9%)。(6)视觉障碍11例(22.9%),表现为偏盲或皮质盲9例,视物变形、视觉失认各1例。(7)偏瘫或四支瘫共23例(47.9%),其中肌力在Ⅲ级以上,或一过性重瘫而后减轻达Ⅲ级以上肌力者15例。另有5例无瘫痪仅有双侧病理症阳性。(8)感觉异常11例(22.9%)。(9)其他:共济失调9例,舞蹈样徐动症1例,肢体震颤抖动1例,遗忘综合征2例,激越性谵妄2例,精神错乱1例。
1.3 影像表现 所有病人均做脑CT、MRI检查,在24 h内CT显示病灶者6例,MRI显示病灶者41例,其余7例由于病情呈进展性,于病后3~5 d MRI才显示与临床表现相对应的全部病灶。全部MRI结果显示病灶部位,丘脑33例(68.8%),中 脑 28 例 (58.3%),颞 叶 及 (或)枕 叶 16 例(33.3%),小脑12例(25%),脑桥上端4例,均为2个或2个以上病灶合并存在。
1.4 治疗 根椐不同个体、不同时期,选择给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抗自由基、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脑保护、防治并发症、支持对症等治疗。
2 结果
依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标准[1],本组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17例,恶化5例,死亡7例。
3 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系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直径2 cm范围内5条血管,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顶端的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脑组织损害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病因,国内外均认为脑栓塞为第一位[2],次之为脑血栓形成,其他少见原因有解剖变异、血流动力学改变、脑动脉炎等。首位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其次为糖尿病和心脏病。本组病例有心房纤颤者14例,占29.2%,有 高 血 压 史 者 高 达 64.6% (31/48),糖 尿 病33.3%(16/48),说明心源性栓子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动脉栓子是本病的首要病因,与国内外报道一致。Soto等经血管造影证实,在基底动脉2 cm范围内存在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病人占84.6%,更从解剖上证实了高血压等危险因素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是TOBS的重要病理基础。本组以突发性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占31.3%(15/48),其中9例呈一过性意识障碍起病,这正是血管栓塞的临床特征之一。
TOBS中意识障碍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有学者对国内报道的35篇,196例病例进行总结分析,其发生率为70.4%[2],本组意识障碍发生率81.2%(39/48),其中轻度意识障碍占多数48.7%(19/39),其次为浅昏迷33.3%(13/39),中度以上昏迷17.9%。意识障碍是中脑网状结构、丘脑板内核、网状核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受损所致。本组多数为轻度意识水平下降,这可能与网状结构受多支小深穿支血管供血,当栓塞或血栓形成时,并非基底动脉尖部所有主干血管闭塞,而是部分血管闭塞,或仅细小的部分深穿支血管受影响,使上述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受损不完全有关。但发病早期,在无明确的神经定位体征出现前,仅表现为嗜睡、淡膜或睡眠过长,往往是漏诊、误治的原因之一,应引起重视。
眼动障碍和瞳孔改变,本组的发生率分别为70.8%(34/48)和54.2%(26/48),前者是损伤了中脑动眼神经核、内侧纵束、侧视中枢、中脑被盖等部位所致,分离性斜视,病灶在中脑导水管灰质区;后者与E-W核受累、中脑被盖部或丘脑缺血、间脑功能障碍等有关。眼球震颤的发生率47.9%(22/48),这与脑干内侧纵束受损有关。本组资料中意识障碍、眼动障碍、瞳孔改变和眼球震颤的高发生率,结合影像表现为丘脑(68.8%)、中脑(58.3%)病灶多见,说明本组病例中以中脑和丘脑受损为主的脑干首端梗死发生率高。这可能与此部位的供应血管解剖有关,即供应丘脑的丘脑穿动脉、膝状体动脉、脉络膜后动脉及供应中脑的旁正中动脉、短旋动脉、长旋动脉均为未端细小动脉,栓子往往通过较大的血管后被冲进末端细小动脉而发生梗死。丘脑、中脑的其他表现不自主运动、大脑脚幻觉等虽少见,但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应引起注意。本资料显示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者较多(41.7%),说明TOBS不管是以首端还是以颞、枕叶受损为主,其早期的突发性供血障碍,均多波及到内侧纵束、前庭神经核及其核上纤维或(及)小脑,所以临床上凡有眩晕发作者,应严密观察是否有中脑、颞叶、枕叶、小脑等症状、体征出现,及时复查MRI,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或(及)有心脏病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者。
肢体瘫痪发生率本组资料为47.9%,程度不如大脑中动脉及其皮层支主干、深穿支梗死重,其轻瘫占多数为65.2%,这与多数学者报道一致[2-3]。记忆障碍、激越性谵妄、一过性精神错乱等行为异常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颞叶、海马受损有关。而中脑动脉闭塞时,由于导水管旁灰质与丘脑后内侧受累,也可引起遗忘综合征,但因上部内侧纵束、红核头端内侧部、丘脑中间背内侧核与丘脑中央内侧核的中1/3同时受累,多同时伴有垂直凝视麻痹、瞳孔反应差、动眼神经部分麻痹、共济失调等以资鉴别。
综合本组资料有以下特点学:(1)影像学:①显示病灶以丘脑、中脑最多,其次是颞叶、枕叶,再次是小脑,脑桥中上端个别病例也可波及。②病灶均为2个或2个以上多发存在。③MRI上绝大多数可早期显影,也有少数于24 h后才显影,尤其是临床表现较轻者。病情波动或呈进展型者,相应病灶会在首发症状3~5 d后才全部显影。故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情况下,MRI平扫同时应加弥散成像或功能成像,以提高病灶的早期发现率;对病情波动或进展者应及时复查MRI,以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2)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但特征性表现有:①眼征多见,可为眼动障碍、瞳孔异常、眼球震颤,单独存在或合并存在。②意识障碍多,但以一过性完全意识丧失,而后转为嗜睡、淡漠、睡眠过度、缄默等轻度意识水平下降更具有特征性。③以眩晕为首发症状,而后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脑干体征、共济失调、记忆力障碍是本病的重要特征之一。④以一过性遗忘、精神异常、激越谵忘等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而后有或同时有脑干症状、体征或视觉障碍。
关于TOBS的预后,既往认为疗效差,病死率高,国外报道病死率25%,国内报道为17%[4],本组病例为14.6%,死亡及恶化合并为25%,治疗效果较以往报道好,虽病例数尚少,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但笔者认为疗效提高也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近几年医生对TOBS的认识及诊断意识提高。(2)影像学的发展对TOBS的发现率、确诊率提高,尤其是对轻型病例的发现增多。(3)近几年来治疗方案的更加合理化、规范化,以及一些新药的出现,如依达拉奉、尤瑞克林的应用在抗自由基或改善微循环方面确有一定作用。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还有病灶波及血管的多少、病灶的大小、并发症的多少、年龄及全身状况。
[1]中华医学会 .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81-383.
[2]孙吉山,宿英英 .基底动脉尿尖综合征[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6(13):54-55.
[3]魏志强,王晓丹,李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2(7):16-18.
[4]范佳,刘群,刘忠岩,等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70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2,19(6):35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