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军队期刊编辑工作的若干思考
2012-01-22严高鸿
严高鸿
新形势下军队期刊编辑工作的若干思考
严高鸿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教育事业的发展形势,我国期刊的种类和数量也得到了迅速扩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9年,原名为《南京政治学校学刊》,1987年改名为《南京政治学院学报》,并经国家新闻出版署获批刊号,公开发行。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南政院学报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我们已连续5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全国高校学报中也有了一定的地位,2005年、2011年均被评为全国高校文科学报30佳。在2005年第3届国家期刊奖评比中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全国高校12家学报获得国家期刊奖和提名奖,该刊排在第7位。下面结合我们的办刊实践,就新形势下军队期刊的编辑工作谈一点认识。讲三个问题。
一、军队期刊编辑的职业角色
办好一个期刊,特别是创办一流期刊、名牌期刊,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于业务的高素质编辑队伍。而编辑的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又源于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即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工作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对于编辑的职业角色,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定位。
1.社会角色:“灵魂工程师”
从职业上说,编辑工作首先是一种社会活动,编辑人员是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创造者和传播者。社会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由作者—编者—读者所构成的一个链条,在这个链条中,编者是联结作者和读者的中介或桥梁,是对作者提供的精神产品的再加工,用经济学的语言说是再生产。可不要小看编辑这个工作、这个职业。在历史上,没有编辑,就没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永乐大典》(明朝),不可能有《四库全书》(清朝),在我们军事领域不可能有《五经七书》(宋朝)。从特定的意义上说,没有编辑,就没有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传承。正因为如此,编辑工作是一门非常古老的学问,也是一门大学问。
在中国,古代的孔子(《诗经》)、司马迁(《史记》)等大学问家都做过编辑。现代的文坛大师鲁迅、胡适、叶圣陶、茅盾、巴金也都做过编辑,巴金去世前还在主编文学期刊《收获》。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史上,马克思做过《莱茵报》的主编,列宁创办了《火星报》,并亲自担任主编。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同样如此,新文化运动至五四时期最著名的刊物《新青年》是由陈独秀主编的,毛泽东主编过《湘江评论》,邓小平也当过《红星报》的主编。我们看到,历史上的期刊编辑大多是一些大理论家、大学问家。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大理论家、大学问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从事过编辑工作?就是因为报纸和刊物是向大众传播思想、文化、信息的媒介,是阶级、政党、集团宣传其政治主张、思想观念和价值诉求的工具。期刊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其中培养人、引导人、塑造人,是它最重要的功能。我们党、我们军队的期刊更是如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期刊的编辑同学校的教师一样,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灵魂工程师”是编辑的社会属性,并由此规定了编辑的社会角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我们像马克思那样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一个编辑有了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真正甘为人梯乐于为他人做嫁。
2.专业角色:“策划师”、“检验师”、“美容师”
编辑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有其自身的工作对象、任务和要求。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把编辑的专业角色称之为“策划师”、“检验师”和“美容师”。这一点,我们军队的期刊编辑和地方期刊编辑是一样的。
(1)“策划师”
现代新闻传播学有一条重要原理:“议程设置”。就是媒体要围绕特定的宣传目的,通过主动策划议题来引导舆论,影响受众。期刊也是这样,编辑部并不是简单的“来稿加工”,你寄来什么稿子,我就编什么稿子。就我们学报情况看,自然来稿很多,但真正的好稿子并不多,常常是几十篇里挑不出一篇。过去是一稿一投,不允许一稿多投。那时候都能做到,因为大家都很重视学术道德,而且没有打字机,要靠手抄,很费事,一篇稿子要发给几十家刊物,就要抄几十遍,就是几十万字。现在是稿子满天飞,有的人写一篇稿子,到处投,到处发,他们有一个心理,好像东方不亮西方亮,我投几十家刊物,总能碰上一家会采用。
另一个方面,现在期刊如林,竞争十分激烈。全国上万种期刊,特别是很多地方期刊改制后,走市场化道路,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赢得更多的读者,更大的市场,更大的发行量,都非常注重策划,包括期刊形象的策划、期刊栏目的策划、期刊选题的策划、期刊发行的策划等等。在学术期刊方面,现在很多高校的学报,如《北大学报》、《人大学报》、《复旦学报》、《南大学报》等等,每期都有编辑部策划的栏目,而且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我们军队期刊中,像《中国军事科学》每一期都设置一个主题讨论,这也是它的主打栏目。我们学报这些年来,也是根据中央和军委的精神,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瞄准学术界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主动地策划了一些选题和栏目,约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撰稿,效果是比较好的。就是说,现在的期刊编辑必须学会策划,要成为期刊的“策划师”。
(2)“检验师”
编辑的主要工作、主要职责是审读、鉴别和挑选稿件,这就像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经过检验一样。但编辑对作品的检验又不同于一般产品的检验,因为一般产品是检验它的质量合不合格,合格的就放行,进入市场,而编辑对作品的检验是要从一大堆文章中选出精品,选出最有价值的作品。所以,记得一个重要刊物的资深总编说:编辑是“优秀作品的检验师和助产师”。这也说明,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编辑,更不是什么人都能当一个好编辑。
(3)“美容师”
编辑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编稿、改稿上,编稿、改稿最能反映一个编辑的事业心、责任心和专业水平。我们说编辑是为他人做嫁,也主要体现在对他人作品的加工上。现在一些作者,尤其是一些年轻人,本来就没有受过严格的文字训练,再加上都在电脑上写文章,速度很快,不推敲、不打磨,文字往往比较差,叫人看不下去,看他的文章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痛苦。还有的文章都是口语化的,说大白话,有的文章一看就是他的讲稿。还有一些文章选题不错,有新意,但概念不准确,条理不清晰。这些文章加工起来很不容易,所以我们编的稿子,有不少最后都面目全非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编辑实际上是文章的“美容师”,而且有的文章已经不是美容了,而是整容,是“整容师”。
二、军队期刊的编辑意识
怎么办刊,办什么样的刊,能否办出有特色、有影响的期刊,是与办刊人的办刊意识、办刊理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代的办刊意识、办刊理念既是历史上的积淀、传承下来的,又有新的内涵、新的要求。概括起来,我们军队期刊的编辑工作,我认为主要应当强化四种意识。
1.精品意识
创办一流期刊、精品期刊,这是所有期刊共同追求的目标。现在是信息时代、信息社会,是各种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像我们过去上大学、后来当教员的时候,看来看去就那么几种期刊和报纸,专业期刊更少,读者没有什么好选择的。现在不同了,全国上万种期刊,仅高校文科学报就有1500多种,期刊行业、期刊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就要求每一个编辑都必须树立精品意识,努力打造精品,用更多的精品力作来赢得读者,来提高期刊的知名度,扩大期刊的社会影响。当然,我们很难做到发表的都是精品,但每一期总应当有那么几篇精品,有那么几篇重头文章、名家的文章。
在刊物质量问题上,现在最头痛、最棘手的,就是人情稿、关系稿、特殊稿太多,我讲的特殊稿主要是指一些特殊渠道批过来的稿子,交办的稿子。这些稿子,你说一篇都不发,这不大可能,也做不到。相信大家都有同感。我的日子可能好过一点,因为在我们这个院里,我算是最老的教授了,当主编的时间也长,年龄、军龄也摆在那里,多少有点资本。但就是这样,有时候也很难对付,不得不采取一些不合情理的办法,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比如说,多年来,我们先后有不少教授、干部的子女读研究生、博士生,抬头不见低头见,几十年的朋友,有的就住楼上楼下,小孩也是我们看着长大的,为了毕业、为了拿学位,就缺1篇文章。这些文章发不发?要发都得发,不能这个发那个不发。
我们还有一些教授、干部的家属在地方学校当老师,要评职称,要算科研工作量,也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从一开始就订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一个也不发,至今没有开这个头。有时候实在没办法了,因为你不能看到人家就因为缺1篇稿子拿不到学位,毕不了业,就只好求救于我们期刊界的同行朋友了。领导交办的稿子也要根据不同稿子的情况灵活处理。
2.特色意识
办刊物同办学校一样,只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才有你存在的价值,才有生命力。现在很多期刊都是一个面目,“千刊一面”,特别是高校的学报,所开设的栏目、所发表的文章,大同小异,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讲到特色,我们军队的期刊,当然首先要有军队的特色。军队院校学报作为院校对外展示的窗口,要反映学校的特色,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的特色,反映学校在人才培养上的特色。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编辑部是这么考虑的,就是我们的学报首先是政治学院的学报,其次是军队政治学院的学报。这两条决定了我们南政院的学报同地方文科院校的学报,同军队其他院校的学报,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我们的特色,应当是在不同点上做文章。按照这个思路,这些年来我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努力。
(1)突出政治导向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作为公开发行的军队政治理论刊物,不仅是大众传媒,更是党和军队的舆论阵地。我们政治学院从建院起就叫响一句口号,就是政治学院更要讲政治。这也成为我们学报的一个重要理念。所以我们在宣传、阐释马克思主义、党的创新理论上,一直把“走在前列”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比如,在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研究上,不同于地方高校学报,我们每次都开辟专栏,还有像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重大活动,我们也都推出醒目的专栏,政治导向、舆论导向十分鲜明。同地方学术刊物相比,这就成为我们的一个亮点、一个特色。
(2)加强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研究
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军事学之间,诞生了一大批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比如军事哲学、军事经济学、军事社会学、军事文化学、军事人才学、军事法学、军事伦理学、军事心理学等等。加强这些新兴学科的研究,既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也是我们军队期刊的优势和强项,并由此彰显我们军队期刊不同于地方期刊的特色。
(3)办好军事栏目
这主要依托我们学院军事思想和军队政治工作学两个学科,办好“军事理论”和“政治工作研究”两个栏目,这更是地方期刊所没有的。当然,我们学报虽然在特色方面动了一些脑子,做了一些努力,但总感到这个特色还不是很鲜明,还需要继续探索。
3.创新意识
上面讲的精品意识、特色问题,都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编辑人员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既体现在刊物的选题策划、栏目设计上,更体现在文稿的质量和水平上。学术研究重在创新、贵在创新。一般来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能够产生社会反响的学术论文,能够被二次文献转摘和引用的论文,必定是一些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的论文。这种创新,或是在某个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新的观点,或是为研究某个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现在的文章大多是一个面孔,叫做“著书不定说”,你抄我的,我抄你的,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一个样。所以,有没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仅对于作者,而且对于我们编者都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是创新?学术观点上的创新,一般表现为三种情况:一是修正通说(流行的观点、教科书上的观点、甚至被认为是常识的观点,天经地义的观点、习以为常的观点)。这就要求做学问,要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突破,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二是补充前说。从新的角度、用新的材料、新的方法,进一步补充、完善原有的理论、观点(别人说了,但没有说透,没有说全,没有说清楚)。三是提出新说。即对新的问题、新的矛盾、新的挑战作出回答,提出新的观点、新的论断。
4.风险意识
在我们这个圈子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办刊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刊物要么不出事,一出事就是大事。现在上级主管部门对期刊的审查越来越严。我们学报过去归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管,每一期都有专门的审读员进行审读,然后写出审读报告。现在归总政管,总政宣传部新闻出版局也都聘有专门的审读员,每一期审读后都要写出审读报告。
另外,国家新闻出版署和中宣部新闻出版局也要对各家期刊进行审读。审读也就是审查,查你在舆论导向上有没有问题,在宣传纪律上、在法规制度上、在保密规定上有没有问题,当然也要查编辑业务方面的情况,比如文字规范问题、差错率问题等等。我们学报是公开发行的,所以查得更严格。我的体会,凡是敏感的问题、吃不准的问题、擦边球的问题,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千万不可抱有侥幸心理。具体地说:
(1)在政治上“守住底线”、
不管谁的文章,政治导向上有问题的一律不发,而且有的文章在地方刊物上能发,但在我们军队刊物上不能发的,坚决不发。地方有些刊物胆子比较大,也经常出问题,所以有的文章在他们那里能发,但在我们军队刊物不一定能发。因为军队在政治上应当有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我们已经多次碰到这样的事情。
比如有一位老教授,是国内的著名学者,特别是在普列汉诺夫哲学思想研究方面是国内公认的第一块牌子。他曾给我们送来一篇《关于普列汉诺夫晚年政治主张的评价》的文章,他说这两篇文章是根据普列汉诺夫的政治遗嘱而写的,并把这份遗嘱复印了一份给我,这份遗嘱刊登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的一个刊物《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研究》上。就这个遗嘱看,普列汉诺夫关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包括苏联共产党能保持政权多长时间的预测与历史的发展有着惊人的一致,他的很多预言都被证实了。但是这个遗嘱批评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这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基本原理的评价,我们政治学院学报当然不能发表这种文章。
(2)在宣传纪律上“严格制度”
国家和军队关于新闻出版工作有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有明确的宣传纪律。凡是法规、制度和纪律有明确规定的、不允许的东西,绝不应该碰,不要去闯红灯,不要去踩高压线。比如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军队有关问题,党史、军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宣传问题,中央有着明确的规定。我们曾收到上级机关推荐的一篇稿子,内容是关于一位大军区级领导在“一二·九”运动中的活动及评价,我们慎重研究后觉得有两个问题,一是“一二·九”运动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央早有结论,这个事件中的人物,党史上也早有结论,这个不是我们可以随便改写的;二是按照规定,关于这种级别的老首长的传记文章,必须报批。所以我们最终还是没有发。
(3)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把握分寸”
理论文章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现在强调应用研究,强调研究重大的现实问题。但有些作者在研究现实问题或者理论联系实际的时候,往往问题讲得多,阴暗面的东西、消极的东西讲得比较多。这就有一个舆论导向的问题,我们的刊物是正面宣传,有一个怎么把握分寸的问题。有些东西在课堂上讲一下问题不大,虽然课堂也有纪律,但涉及宣传纪律,刊物的白纸黑字比课堂讲授应当更为严格。
总之,期刊编辑要有忧患意识、风险意识,千万马虎不得,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刊物无小事,办刊物,什么事都可能发生,确要慎之又慎。
三、军队期刊编辑的业务能力
期刊编辑的办刊能力是多方面的,是一种综合能力。这里只讲一下业务能力。在业务上,我认为我们军队期刊的编辑至少应当具备三种能力。
1.善断:沙里淘金的鉴别能力
编辑的首要任务是选稿,要从一大堆来稿中挑选出最有价值的作品,挑选的过程就是鉴别的进程,就是前面讲的编辑是精神产品的“检验师”。这就要求编辑不仅要有政治判断力,而且要有学术鉴别力。就是说,一个编辑要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你那个研究领域的学术前沿在哪里,制高点在哪里,学术生长点在哪里,在你那个学科中,学界的关注点是什么,热点是什么,聚焦点是什么。这就要求编辑要走学者化的道路,要成为你负责的那个学科领域的学者或专家。
编辑工作不能只是圈圈划划,改改错字,看看标点。没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学术造诣,你就无法对稿子的学术质量作出判断,也编不出高水平的稿子。特别是现在虽然稿子很多,但真正的好稿子并不多,要有沙里淘金的眼光和功夫。再加上现在学风不正,心态浮躁,许多人在科研上急功近利,或是为了评职称,或是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不愿下苦功夫、真功夫,热衷于搞短平快,过去十年磨一剑,现在一年磨好多剑,甚至一天磨一剑,以至于抄袭成风,学术垃圾成堆,有的人还自我吹捧、自我炒作,动不动称自己的东西“填补了空白”,是第一次,是原创,其实是学术泡沫,精神污染。所以,现在做编辑不容易,做一个好编辑更不容易,不但要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而且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有很高的鉴别能力。
2.善谋——主动作为的策划能力
这就是前面讲的编辑要成为“策划师”。策划是一种主动作为,是一种积极谋划。这种策划或者谋划,既包括刊物整体建设的策划,栏目的策划,选题的策划,重点文章的策划,而且包括作者队伍建设的策划。作者队伍的策划和建设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水平的、与编辑部关系密切的作者队伍,你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高质量的稿源,这是办好一个刊物的基础。
2000年以来,我们编辑部通过各种方式,逐步联络建立了一支以军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龙头、以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为骨干、以军队政工干部和院校政治理论教员为基础的作者队伍,基本做到了每个学科、每个专业、每个栏目都有几名比较知名的作者,从而为保证优质稿件的来源和提高学报的影响力创造了条件。作者队伍是最重要的办刊资源。
3.善编:锦上添花的加工能力
这是当编辑的基本功,也是编辑的看家本领。编辑对文稿的加工和修改,除了技术层面上的规范、改错以外,还是对文稿内容的进一步提炼、打磨和润色。我在编辑部一直强调这样一个思想,就是我们南政院学报在办刊资源上没办法和《北京大学学报》、《人民大学学报》、《复旦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等全国著名的高校学报相比,因为人家背后有几千个教授,有一大批泰斗、大家。
怎么办,怎么缩小这个差距,这就要靠我们编辑对文稿的加工,要通过深加工,精心打磨,通过编辑在这个环节上的劳动、付出,来提高文稿的编辑含量,来缩小与一些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差距。所以,我们编的很多稿子是面目全非的(血淋淋的),有些作者看到修改后的文稿,不仅十分感动,而且受到了编辑部的严谨学风和文风的熏陶。多年来,我们编辑部一直把“三不错”,就是不错一个观点、不错一个字、不错一个标点,作为一个根本要求,虽然这很难做到,但又必须坚持这个要求,因为只有按照这个要求去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失误。在文字校对方面,不仅编辑要三校,主编和执行编辑要校对全部清样,而且我们还从各学科聘请了6位文字功底好、责任心强的教授担任第一读者,请他们审读清样,帮我们把关。就是通过层层把关,尽量减少失误,降低差错率。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科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