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在革新关口的期刊与数字化问题思考
2012-01-22乌东峰
乌东峰
行进在革新关口的期刊与数字化问题思考
乌东峰
幸运或者不幸,我们都在跑步进入数字化生存时代。如同纸张取代竹简一样,电子出版物和互联网络也必将在相当程度取代纸张,成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这是公理的进化论学说。当年陈独秀的《新青年》说我要革命了,改横排、加标点、似有哗众取宠之嫌,而到了《科学》杂志做横排、加标点时,是为了横排发表公式之必需,则完全是科学的选择了。
期刊自诞生之日,就与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密切联系在一起。期刊在全面服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网络化使期刊正在连接成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数字化就是其中主要的神经系统。
我们期刊人对数字化充满了期待,但同时又对期刊数字化充满了忧虑。1985年我国共有期刊4705种,每期的印数是23952万册,平均每种每期为5万册左右。到2004年数字化兴起,我国出版的期刊又发展到9000多种,其中学术期刊有5000余种,几乎再很难找到几种学术期刊的发行量超过1万册的,千余册的已是常态。期刊人在感叹,20世纪80年代发行量上万册的优秀期刊,如今的印数为何只剩下了一个零头。
《出版管理条例》要求:“从事出版活动,应当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没有数量也就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数字化的优越性有其五:一是集成性;二是巨大的信息储存量;三是检索和阅读快捷;四是传输方便;五是成本低廉。虽然有依托性,即对读者有硬件要求和心理有软件约束。但这一局限仅限于在田间地头阅读科普读物的农民和依靠在沙发上品尝小说的文学爱好者而已。
现在院校与图书馆和情报所已全部进行了数据库和网络系统的现代化建设,逐步演变成了现代化的信息中心,研究和教学人员可以在自己单位的图书馆或情报所的网页上免费阅读和下载。这使图书馆和情报所的时间和空间得以延伸,使图书馆和情报所成为无所不在和无时不在的信息源。
丹麦国家技术知识中心及丹麦图书馆已于1998年就决定逐步淘汰印刷品。近年来,率先通过网络将电子科学期刊直接送到研究人员的办公桌,纸质印刷的科学期刊对于他们来说或将成为历史。
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镜像。我们认为人类对数字化的选择是来自于对新边界征服的欲望,来自于谋求数字化战略优势的冲动。但数字化在传统传媒台基上的拓新域间,“零和游戏”的思维模式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我们按普通进化论来理解数字化空间的攻城掠地,这不符合此项文明拓新的宗旨。
把数字化变成新的战场,不但离开了传媒数字化的根基,也注定是一场不会有真正赢家的游戏。诚如西方谚语所言,住在玻璃房子里的人,谁扔石头都将是危险的。殊不知,传统期刊高质量的原创往往是数字化传播的主根。
现在,在美国唐人街还有一张用铅字排版印刷的报纸,叫《华公报》,由三个上了70岁的老头在经营,发行量不过几百份,但在数字化的传输生命体中活力很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的安全问题不再是问题,数字化终将会真正成为人类出版业一个友好的新伴侣。
那么,怎样让我们的传统期刊与数字化这个新伴侣携手走上共同发展之路呢?
一是传统期刊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自己的传统作业方式,植入和构建自己期刊的数据库产品和经营性网站,要创造具有检索方便、界面友好、速度快捷等特点的学术文献数据库,建成本期刊文论的文献资料背景和评述的网络发布平台。形成独占性、浸润性的文论光圈带,为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信息场。此项工作非常重要,只有本期刊的网络介质才富于资格和能力念好这部经;
二是传统期刊要了解和联姻新媒体,从转变传统的出版观念入手,使期刊的编辑业务、咨询服务、多媒体出版、电子产品、市场营销等系统集成一体化运行;
三是传统期刊要强化自己的传统品牌优势,历练修为、瞭望大局、精耕细作、推出高端原创,这是纸质期刊与数字化肝胆两昆仑的安身立命之本。
现在,中国的传统期刊面临新的全面改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会很多,关键是要有革新的勇气。不久前,听说国家政策层面继续让深圳扮演“先行后试”的角色,允许深圳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甚至可以允许深圳出错。”这是何等的勇气。让我们的期刊人共勉吧。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