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技期刊优先出版模式浅析
2012-01-22李晓光孙瑛泽
李晓光 孙瑛泽
国内科技期刊优先出版模式浅析
李晓光 孙瑛泽
优先出版使得研究成果以最快速度进行网络发表,极大缩短了文章发表时滞,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科技成果;作者的科学研究公布时间缩短了,研究成果的首发权能够尽早、及时得到确认;快速提高了文章的时效性和国际显示度,有利于最新观点与成果的国际交流;发表速度加快也提升了期刊自身对国际国内优秀稿件的吸引力,增加论文的国际引用,赢得更广泛科研人员的信赖,扩大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球最大的STM出版商施普林格公司(Springer)1996年正式推出SpringerLink并成为国际上最早期的电子出版平台,并于1998年采用在线优先出版(Online First)形式改变传统出版模式,在保持文献高质量要求的同时,提高了文献网上出版的速度和效率,扩大了论文的影响力。
一、优先出版的特点
1.论文发布周期短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出版时滞较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2008-2009年度的科技期刊论文发表周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平均发表周期为6、7个月。印刷过程是影响时滞长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先数字出版使得作者稿件在通过期刊编辑部审核录用后,经过编辑加工定稿,作者签署授权协议,即可直接将论文以数字出版的形式优先发表,从而使作者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及时得到确认。国内外读者在数字化出版平台上可同步获取最新科研成果,极大缩短了成果转化时间,提高了论文发表的时效性。
2.出版形式灵活
从表现形式上,优先数字化出版的论文在创作手段上也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文字、表格、图形等传统出版表达形式。甚至一些动态影像、录音等视听资料也可以加入文章中,从多角度去剖析问题,论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大大增强。从出版模式上,优先数字化出版的模式可以单篇定稿出版和整期定稿出版。单篇定稿出版可在主编审定后不确定印刷版出版时间、卷、期、页码,直接进行网络上传发表,既满足了作者着急发表、科技成果及时展现的需求,又不影响纸质期刊的印刷设计、编排和出版。
3.传播范围广泛
优先数字化出版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更广泛地发行。用户通过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都可以获得最新的科技成果出版信息。通过数字检索技术读者更便捷、全面地从海量文献中发现内容、获取知识。期刊出版单位也可以通过所发布信息的被搜索、被阅读、被下载等数据更好地把握读者的需求和科研风向标。
二、国内优先出版存在的问题
国内科技期刊的优先数字出版起步相对较晚。最早《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自2006年与Springer合作,2007年通过SpringerLink正式实现了在线出版,使文章出版周期大大缩短。陆续,国内已有很多英文学术期刊与Springer、Elsevier等国外出版社合作,实现了优先数字出版。通过与国外出版厂商的合作进行英文版的优先数字出版,是国内科技期刊进军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普遍方式。近2年国内中文科技期刊优先出版模式萌芽,逐渐有一些科技期刊单位开始尝试这种新型的出版模式,但尚处起步阶段。目前国内的优先出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科技期刊优先出版缺位
为了提高出版速度,国内科技期刊单方参与国际上的优先数字出版,导致我国科研成果首发权严重外流,优秀稿源和作者逐渐流失国外,降低期刊的稿件质量和影响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给期刊后续的发展带来损失,不利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国际竞争。国内科技期刊每年还需向国外出版商支付高额出版费用,从稿源和利益分配来讲中文科技期刊受制于国际出版商。
优先出版的索引和引用,关键在于标识符。在线优先出版文章主要通过DOI进行检索和引用,每篇优先出版论文都有一个唯一的数字对象标识符DOI(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期刊对在线优先出版文章的引用格式基本都包含作者、题名、刊名、DOI和出版时间,它同时保留于优先发表以及印刷版文章中。读者利用DOI可在第一时间查询优先出版论文,极大地提高了文章的国际显示度,让重要的学术发现得到及时的传播和肯定。目前全世界已有约有3万种科技期刊使用标识符标识其论文,所注册的标识符数量接近6000万个。标识符已成为科技期刊出版的“标准配置”,是文章指向、引用的身份识别码,唯一且永久不变。目前,国内各数据库的标识符标识不尽相同,引用的标识格式混乱,造成同篇论文多种标识的现象,给中文期刊的检索、引用带来困难,阻碍吸收和组织国际优秀稿件。
3. 优先出版文献在国内引用的地位
许多期刊编辑部对于在线优先出版的疑虑主要在于其引用问题。目前在国内,优先数字出版的论文不像印刷版那样得到广泛认可,评职称、申请课题及学位时都得不到相关部门的认可。优先出版论文是否纳入国内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之内,优先数字出版与评价体系的引用规则将如何?这是困扰国内发展优先数字出版的不利因素。
4.数字出版人才匮乏
期刊真正的优先数字出版必须是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数字化,包括约稿、组稿、投稿、外审、编辑、出版发行、稿件上传等。只有整个过程实现了数字化才能更大发挥优先数字出版的优势,缩短出版周期。目前,国内科技期刊对自动采、编、审平台的利用不够充分,利用专业优先出版平台进行数据传送等技术操作不是很熟练,数字加工技术更加匮乏,亟待解决期刊编辑部人才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
三、完善期刊优先出版模式
国内科技期刊与国外相比存在差距,重大科技成果提前出版便赢得了国际竞争的筹码。目前优先出版在国际上备受关注和认可,优先数字出版势在必行,特别是对于时效性强、科技含量高的论文应给予优先发表。我国科技期刊优先出版模式的完善和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几个方面:
1.严格遵守国际标识符引用格式
数字对象唯一标识是全球出版业广泛应用的网络资源标识系统,是ISO国际标准,以及国际数字出版领域的事实标准。它为数字信息提供全球唯一的身份标识。2007年初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联合申请,成为数字对象标识符唯一的中文注册代理机构(RA),从而将标识符服务正式带入中国,在我国数字出版业中广泛应用。目前中文标识符服务已覆盖了国内1700种期刊,并实现了与国内三大期刊编审平台合作,为科技期刊批量、及时注册标识符提供了便利条件。据中文标识符网站最新公布数据,今年5月中文标识符注册总量已超过182万,居全球第二位。
目前国内存在几种标识符标识方式,影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走向规范,给中文标识符的推广造成了极大伤害。同时由于国外的文摘索引在收录国内刊物的同时十分注重标识符码,像SCI、EI、Scoups、Pubmed等文献检索系统都是通过标识符来实现全文链接,而这些刊物中“山寨”的标识符码无法被有效解析甚至无法在网络中找到,影响国内刊物在这些系统中的收录和引用。
我国应该严格规范中文标识符标准的使用,遵循国际认可的标识符完整的编码规范和服务规范,依法统一标识符标识。
标识符编码的规范格式为:标识符号由前缀和后缀两部分组成,中间用“/”分隔。标识符前缀由“10.”开头,后面跟着4位数字;标识符后缀不限制长度和字符形式,一般由字母、数字或符号组成(如图示)。真正的标识符必须符合上述编码规范。同时标识符号必须在标识符系统中注册后才能生效,有效的标识符号才能有链接作用,才会被检索和引用。例如,上面例子中的标识符号就是一个有效的标识符,使用标识符的URL形式http://dx.doi.org/10.3773/j.issn.1005-264x.2010.01.002,就可以链接到这个标识符对应的数字资源,阅览到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在国内外很多学术资源网站上显示的论文或参考文献的标识符号,都可以直接点击,产生这种链接效果。
2. 完善电子资源的评价、引用
在国际引用方面,在线优先出版论文是通过国际标准标识符进行引用的。在正式出版之前,在线优先出版文章通过标识符的引用被记入ISI的即年指标和总被引频次。这些文章在正式出版并被SCI检索入库后才可用于JCR影响因子的计算,由于在线出版提前了文章的发表时间,使更多读者有机会更早阅读下载文章增加了引用范围,对影响因子也具有潜在效应。因此中文优先出版论文必须采用国际通用标准为优先出版的论文进行标识符注册,使优先出版阶段的论文可被计入SCI即年指标和总被引频次计算中。目前,万方数据推出的优先出版服务为合作期刊均免费分配标准中文标识符注册号,有效增加优先出版论文的及时引用,从而提升期刊传播效率、扩大期刊影响力。
在国内引用方面,优先数字出版论文应积极参与期刊引用评价,使优先出版的优秀科技成果进入到科技评价体系,使更多优秀成果及早被阅读下载并在更广范围内去引用,提高其引用频次,对影响因子具有潜在效应,成为期刊评价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数据。因此,优秀科技成果需要被评价体系及时搜索并获得其引用数据,真实反映我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变化和学术价值。目前电子文献尚未计入期刊评价引用计量,万方数据优先出版平台正积极推进优先数字出版的学术评价工作,通过DOI的引用记入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影响期刊的影响因子。
3.专业数字出版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
数字出版不仅需要专业的数字出版流程体系和技术平台,也需要专业数字出版人才。万方数据为期刊提供专业的编审平台、优先出版平台,大力提倡专业分工和优化出版流程,即编辑部仅需上传原文即可,无需经过复杂培训。依托于万方数据的技术优势,编辑部可从繁复的优先出版工作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提升期刊的稿件质量。平台系统内置万方数据相似性论文检测系统,全程保障优先出版论文质量。在保证期刊数字加工高质量的同时,降低期刊编辑的编审和数字出版成本,提高了编审效率,实现产业链的优化。通过万方数据优先出版平台完成稿件的上传之后,万方数据后台经验丰富的专业数字加工队伍保证了高质量的数字加工、出版工作。
四、小结
数字出版是一个大的出版系统,优先数字出版只是整个数字出版阵营中的一部分,是期刊数字化发展的必经之路。万方数据同时也在面向核心期刊中的热点刊和高引刊开展期刊同步出版服务,逐渐优化的数字出版系统将建立面向不同学术需求、不同学术群体的数字出版体系,保证论文科技成果的时效性和首发权。
我国是期刊大国,优先数字出版尚处在起步阶段,目前中文DOI合作期刊不足总数的1/4,参与优先出版的期刊数量甚少。大多数科技期刊只部分实现了出版环节数字化,距离我们倡导的期刊数字化出版相距甚远。万方数据正抓住机会,释放多年积累的数字化加工技术力量,与期刊编辑部展开更广泛、深入的合作,推动科技期刊出版的数字化进程。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场上就会有众多期刊亦步亦趋。如《格言》成功之后,数十种期刊跟风模仿。《意林》蹿红之后,多达50余种“克隆版”期刊围绕“意”字做文章。
二是风格趋同。同类期刊在诉求方式、版面设计、开本尺寸等方面非常相似,期刊的替代竞争加剧。
三是发行定位趋同。同类期刊没有经过市场细分,在受众定位和发行市场定位方面出现了交叉与重叠。尽管我国多数期刊很重视自身特色,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还是出现随大流的局面,导致期刊市场严重的同质竞争现象。同质竞争的直接后果是,期刊的可替代性增强,读者有很多无差异的选择对象,最终导致期刊难以做大做强,市场中充满势均力敌、分散竞争的原子型个体。其市场集中度也难以提高,竞争水平相对较低。
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期刊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这与期刊产业的产品策略有直接的关系。多数期刊长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实行错位竞争的办刊理念。根据营销学的相关研究,产品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这三个层次。对于期刊来说,内容层面就属于其核心产品。
我国期刊产业之所以形成较为严重的同质竞争局面,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些期刊核心产品存在明显的趋同倾向,主要表现为内容定位与风格定位趋同。期刊的形式产品包括期刊的封面、版面设计、图案选择以及纸质等,这是期刊核心产品的物质载体。我国期刊形式产品的趋同现象不容乐观,这是影响期刊营销绩效的重要因素。
期刊的延伸产品主要是伴随着期刊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的出售,期刊向读者提供的各种附加利益的总和,包括期刊为读者服务情况、与读者的互动状况等。期刊延伸产品的市场推广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多数期刊还没有很好地开发延伸产品,这为今后期刊产品差别化竞争留下较大操作空间。期刊产品差别化程度较低直接影响了期刊产业的竞争水平,加剧了该产业的同质竞争趋势。其结果是,多数期刊的利润趋于平均,竞 争更加分散。
进入壁垒过高,退出机制缺位
市场进入和退出壁垒能够反映市场中的竞争状况和垄断程度,因此对市场结构也带来较大影响。传媒产业市场进入壁垒是指进入传媒市场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期刊产业市场进入壁垒主要包括制度性进入壁垒、经济性进入壁垒和策略性进入壁垒。我国期刊产业市场进入壁垒很高,尤其表现在制度性进入壁垒上面。
首先,我国对期刊出版机构进入市场进行严格限制。根据《出版管理条例》,新闻出版单位进入市场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只有经过国家批准,获得出版许可证的期刊才能出版发行。期刊刊号、版面不得转让、出租或者以各种形式承包给他人。
其次,业外资本以及外资进入期刊市场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对非公有资本进入传媒业的管制非常严格,近些年这方面的规制出现放松趋势,非公有资本可以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等环节,但其前提是国有资本必须控股51%以上。
再次,进人期刊业务领域受到严格的限制。我国目前从国外进口新闻出版产品,从原来的审批制改为指定制。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加严格。
除此之外,《出版管理条例》还明确规定了出版物进口管理制度,对出版物进口的专营制度、内容审查制度、进口备案制度等做了详细规定。没有经过国家批准的新闻出版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从事期刊出版业务。过高的市场进人壁垒和移动壁垒形成难以逾越的屏障,有利于保护在位期刊的利益。同时,这种屏障也使在位期刊缺乏强大竞争压力的冲击,不利于期刊真正做强。
期刊市场退出机制缺位对期刊市场结构带来不利影响。我国期刊退出市场往往不是在市场竞争中的自发行为,主要是由于行政力量的干预才被动退出市场。在我国,“停办期刊目前还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不犯重大的政治性错误一般就不会被停办。”从1978年到现在,期刊种类出现负增长的年份有两年,分别是1990年和2005年,这两次负增长主要源于期刊市场整顿。其中,1990年减少327种,2005年减少22种。
1997年以来,为了治理期刊产业中的散滥局面,减少期刊重复出版现象,我国共进行两次规模较大的期刊市场调整。其中,1997年压缩413种期刊,占期刊总数的5%;2003年的期刊整顿中,全国停办673种期刊,占期刊总数的7.4%。
纵观我国期刊退出市场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治理整顿,即政策主导下的强制性退出。这种现象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期刊市场退出机制缺位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只有政策主导下的强制性退出才能弥补退出机制缺位所带来的危机。我国期刊产业中的重复建设、负债经营、低集中竞争等不成熟的市场结构状况与市场退出机制缺位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结论及建议
1.分散竞争型市场结构不利于期刊做大做强,适度提高期刊产业市场集中度,建构以有效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结构是期刊产业市场结构重构的目标模式
无论从发行市场还是从广告市场来看,我国期刊市场均属于竞争型市场结构,缺乏垄断力量很强的标志性期刊引领市场竞争。俗话说,“船大好出海”,我国大型期刊和期刊集团与发达国家期刊集团存在的差距太大,很难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期刊市场结构的理想格局是以有效竞争为特征的寡占型市场结构。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指将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两者有效的协调起来,实现短期均衡与长期均衡相协调的竞争格局。
根据目前期刊市场竞争格局和国家关于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相关政策,必须实施市场化兼并重组,建构若干家大型期刊出版集团,提高期刊市场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另外,要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期刊竞争秩序,优化竞争强度,提高竞争活力。
2.完善期刊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是优化期刊产业市场结构的必由之路
适度的制度性进入壁垒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过高的制度性进人壁垒不利于期刊自身发展,更不利于期刊市场结构的优化。应该适当调整当前的期刊准入制度,实行分层管理法。从进入管制的角度来讲,对于政治性强的期刊要以刚性进入壁垒10阻止随意进入,这是保证国家舆论安全的需要。
对于政治性不强,经营性较强的期刊以弹性进入壁垒加以管制,这样更有利于期刊的市场化运作。而那些比较严谨的公益性期刊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行粘性进入壁垒的管制策略。这样,有助于搞活期刊市场,提高期刊的竞争意识和竞争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有利于实现期刊的优胜劣汰,减轻期刊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建构更加合理的市场结构。
3.期刊经营者不断开拓创新是优化期刊市场结构的不竭动力
在产业经济学里,一般很少将经营管理者的开拓创新精神纳入到市场结构研究中去。笔者认为,期刊经营应该以人为本,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期刊的内容定位、风格定位和营销定位是可以创新的,这些都是影响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当今期刊市场中同质竞争现象表现得比较明显,这是期刊经营者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表现。
另外,在期刊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期刊经营者不断创新,转变经营理念,在数字化转型中优化市场结构。由此可见,期刊经营管理者所采取的策略性竞争行为足以改变期刊的经营绩效和竞争格局。因此,在规制变革的同时,经营管理者加强创新意识,改变竞争理念无疑成为优化期刊市场结构的内源动力。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是指在符合出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将编辑部录用并定稿的稿件,于正式印刷之前,在具备
资质的数字出版平台上单篇或整期进行网络出版。优先数字以数字出版方式提前出版印刷版的期刊内容,文章基本不再修改或撤销,是正式的出版形式,可以大大缩短出版时间。
混乱
的规范格式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