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对随意皮瓣化学延迟效用的基础研究进展
2012-01-22白朝
白朝
(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 300120)
黄芪对随意皮瓣化学延迟效用的基础研究进展
白朝
(天津市长征医院,天津 300120)
黄芪;随意皮瓣;化学延迟
随意皮瓣是皮肤外科临床最常用的局部皮瓣。由于受到皮瓣血供的局限,随意皮瓣要求固定的长宽比例,限制了随意皮瓣的随意性。通过人为的方法改变随意皮瓣固有长宽比例,称为皮瓣延迟。传统的方法是机械性延迟。近年来临床实践探索的热点关注于化学延迟,即通过给皮瓣蒂部注射某些血管活性药物,改善皮瓣血供,从而改变随意皮瓣固有长宽比例。新近研究表明,益气补血中药黄芪具有一定的促血管生成作用,现综述如下。
1 黄芪及其药效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脱毒排脓和生肌等功效。黄芪的药用迄今已经有2 000多年的历史,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肺、脾、肝、肾经[1]。
进入20世纪以来,对黄芪的研究集中在其有效成分及其提纯增效方面。郑基蒙等[2]使用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鲁米诺化学发光体系和化学发光检测法研究了黄芪中各成分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以药物抑制发光强度50%的浓度(LC-50)为指标,经研究证明,黄芪总皂部分(N)具有较强的活性,LC-(50)为185mg/mL,经进一步导向分离并鉴定证明,黄芪甙Ⅲ,Ⅳ和Ⅵ的LC-(50)分别为80、50和11mg/L。从而确证黄芪的抗心力衰竭的有效成分可能为黄芪甙的混合组成。范云鹏[3]采用组合分离技术,从黄芪中同时提取黄芪多糖、黄芪甲苷和黄芪异黄酮3种有效成分,并从不同方面对黄芪的提取纯化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筛选出最佳提取纯化工艺,提高产品的收率和纯度。史美丽等[4]则以水为溶剂,乙醇为沉淀剂,提取分离了均一性的黄芪多糖,并测得分子质量,揭示了黄芪多糖的高分子特性。魏敏等[5]采用正交设计法优化了黄芪的提取工艺,从而实现了黄芪甲苷提取率达到90%以上。
2 黄芪的促血管生成作用
血管生成是指从已经存在的血管中长出毛细血管的过程,其在胚胎发育,创伤愈合,组织再生和修复,侧枝循环建立,炎症过程及肿瘤组织等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6]。传统中医学有“气血相关”,“行气通脉”,“补气活血”,“脉者血之府也”的理论,因此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中药黄芪,成为了近来业界学者对血管促进作用研究首选[7]。
黄芪中的黄芪总皂苷类具有益气养元促进血管生长的作用,其水溶性良好,制备成W/O型微乳缓释可以明显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充分发挥其促血管生长的作用[8]。
利用CAM模型评价黄芪促血管生成作用最为普遍[9]。实验通过建立CAM模型,分别加入相关实验试剂,然后通过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毛细血管数量和新增毛细血管管径变化,或是以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其他一些与血管生成相关的指标,比如血红蛋白与羟脯氨酸含量,综合评价实验试剂的血管生成效用[10]。单方试剂研究,杨丽霞等[11]利用CAM模型评价黄芪注射液的血管生成作用,研究表明黄芪促血管生成作用明显。多种药物配伍研究,如杨丽霞等[12]用CAM模型评价当归、黄芪注射液不同配比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认为当归、黄芪注射液不同配比具有显著促进鸡胚CAM血管生成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祝光礼等[13]选用成方黄芪失笑散,利用CAM模型,也得到黄芪失笑散有促血管生成作用的结果。根据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的方意,将黄芪与当归按5∶1的配比作用在CAM上,结果表明,在血管生成和血管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配比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具有较好的促进CAM血管生成的作用[14]。
近年来学者们选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最新科技成果揭示黄芪的促血管生成作用。柏长青等[15]采用Matrigel种植体法,研究黄芪、党参提取物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其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growth factor,b-FGF)诱导小鼠腹壁Matrigel种植体方法进行血管生成实验,得出结论,黄芪、党参提取物对微血管的生成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表现出中医药特有的双向调节作用。顾红卫等[16]用免疫组化与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探讨了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血管生成素及其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认为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Ang表达的调节作用不明显,但可下调其受体Tie-2的表达,从分子水平推测了黄芪促血管生成作用的机制。汪明星等[17]通过对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 2 receptor,sIL-2R)及CD4,CD8,CD125表达影响的研究,推测了黄芪促进血管生成的另一种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蔡旭兵等[18]将黄芪微乳载入修饰后胶原对大鼠创面毛细血管数以及肉芽中血红蛋白和羟脯氨酸含量的影响,提示黄芪微乳能以可控递送方式促进血管生成,阐述了黄芪微乳对大鼠血管生成作用促进和机制。Ferrara等[19]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将中药黄芪载入胶原支架内,通过对胶原支架进行修饰,观察黄芪能否代替生长因子起到促进血管生成疗效,实验结果显示:通过对胶原的修饰来控制胶原的体外降解,载入黄芪后,使黄芪促血管生成疗效增强,达到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 factor,VEGF)载入后的疗效相当,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因为VEGF的功效和机制已经基本从分子水平阐明,部分学者比照VEGF生物学效应,通过相同的实验结果,推测黄芪促血管生成的机制[20]。
综上所述,黄芪固卫实表,敛汗托疮,善补三焦,为补药之长,自《神农本草经》始便被列为上品,迭经历代对其疗效好评如潮。故此,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运用多种技术平台从多层面、多维度的视角研究了黄芪的药理药效,已经相当深入。近年来在开展了炎症、修复细胞、胶原、生长因子、基因、蛋白质、代谢诸方面的研究后,人们将关注的视线又移向了血管再生的未知领域。尽管这项研究处在初级阶段,检索1990—2010年相关文献报道不过30篇,但是凭借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众多医家已经从微血管数量和管径、胶原含量等多方面证实了黄芪具有促进血管生成作用。
[1]陈友平.黄芪-国药绝用丛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0.
[2]郑基蒙,龚志格,俞正坤,等.黄芪有效成分研究:V.黄芪中清除超氧阴离子的成分分离和检测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1,12(4):125-127.
[3]范云鹏.黄芪有效成分提取与增值转化技术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4:145-147.
[4]史美丽,王金宝,孙月平,等.黄芪多糖高分子性能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1997,26(4):52-54.
[5]魏敏,江雪华.正交设计法优选黄芪提取工艺研究[J].基层中药杂,2000,32(6):18-19.
[6]何熹延,何呤绵.黄芪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现代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717.
[7]潘立群,余东升,姚昶,等.基于补气以生血理论的实验研究思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3):81-83.
[8]余东升,潘立群,姚昶,等.黄芪注射液浓缩液微乳的体外释放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O07,34(7):148-150.
[9]张树成,吴志全,王蕾,等.研究中药血管生成活性和作用的鸡胚绒毛尿囊膜实验模型的应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5):16.
[10]Yao C,Prével P,Ko ch S,etal.Modification of collagenmatrices for enhancingangiogenesis[J].Cell TissuesOrgans,2004,178:189-196.
[11]杨丽霞,魏道武,李应东,等.黄芪注射液促进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研究[J].中国儿科杂志,2006,2(3):12-15.
[12]杨丽霞,卢文玲,牛洁,等.当归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不同配比促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9):51-55.
[13]祝光礼,范翠娟.黄芪失效散对鸡胚绒毛尿囊膜促血管生成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2):2 462-2 463.
[14]雷燕,王军辉,陈可冀,等.黄芪、当归配伍后促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药效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76.
[15]柏长青,宋颖芳.黄芪,当参提取物对小鼠Matrigel种植体血管生成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8,24(5):498-501.
[16]顾红卫,倪兆慧,顾乐怡,等.黄芪对糖尿病大鼠肾组织血管生成素表达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3):303-306.
[17]汪明星,李香业,魏雪杰,等.黄芪对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IL-2, sIL-2R及CD4,CD8,CD125表达影响的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6,26(6):499-501.
[18]蔡旭兵,潘立群.黄芪微乳载入修饰后胶原对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0):1 016-1 024.
[19]Ferrara N,Gerber HP,LeCouter J.The biology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s[J].NatMed,2003,9:669-676.
[20]陈晓虎,姚昶,黄俊,等.黄芪植入可控降解胶原支架控释促血管生成的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学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31(11):6 143-6 148.
R286
A
1672-0709(2012)05-0339-02
2012-03-31)
·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