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生职业心理教育探究

2012-01-22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残疾心理学校

陈 洁

(中州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郑州450044)

一、问题提出

我国在制定的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目标中指出:“在对残疾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教育和身心缺陷补偿的同时,让残疾学生掌握一定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的知识和技能;逐步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最终能具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可以这样解读:作为残疾学生,将来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有所作为,不仅取决于科学文化素质及思想道德水平,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具备健康心理,才能适应社会、适应职业,才能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校在对往年毕业聋生跟踪调查中发现:虽然毕业后的残疾学生刚开始多数能在政府、学校等方面的帮助下有一个工作岗位,但是,在工作后短时间内失业率就过半。这个现象不仅困扰学校,也困扰残疾学生的家庭。为此,我们认真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在这些就业后又失业的残疾学生中,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非常突出:面对正常的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和同事、管理员关系紧张;不能正确对待平凡的岗位,好逸恶劳、嫌脏怕累,不愿干粗活、笨活;过高就业期望和现实的错位造成心理抑郁;就业适应能力差;甚至在社会犯罪团伙的利诱下而离厂出走。而和他们相比,能够坚守岗位、顺利立足社会的那部分残疾学生普遍对自身缺陷和工作岗位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有自己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勤劳刻苦,肯学肯钻,人际关系和谐,心理健康。由此看来,如何对残疾青年进行必要的就业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竞争力和就业的适应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我校又对在校学生进行“择业倾向调查”,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倾向,思想迷茫,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有的学生又脱离自身实际,就业期望值过高;拈轻怕重、贪图享乐的思想仍然占据着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头脑。这些倾向显然会对他们毕业后的就业造成障碍。这也提示我们,对在校的残疾学生,也需要对他们的就业心理及早地进行咨询和指导,以更加明确学习目的,有针对性地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劳动技能,为将来走上社会顺利就业做好长足的准备,增强竞争力以成功地融合于主流社会之中。

二、原因分析

残疾学生就业的失败、不稳定与其就业心理的缺陷密切相关。分析如下:

(1)对就业的认识肤浅、片面、期望值过高,导致残疾学生轻易放弃就业机会。调查显示,约80%的聋生存在这样的心理:他们通常是在对就业抱着一种极美好的理想和想象的心理下参与就业的。他们对就业的收益(生活独立、可以得到工资)想的更多,而对就业需要的付出(必要的知识技能、辛苦的劳动)考虑的较少。而由于他们自身的知识、技能的缺乏和生理残疾的限制,在就业后他们往往从事的又都是那些技术含量低的繁重的体力劳动类的工作,工作环境较差。因此,他们在就业后接触到现实时,过高就业期望与现实之间形成的较大反差使其心理上难以接受,由于他们思维上对社会及事物认识的片面性使其很难理解和适应这种反差,从而造成对就业失望、沮丧甚至退缩的心理。这种心理突出表现在他们就业后很容易轻信别人,短时间内只要一听到别人告诉他什么地方有工资高又轻松的工作就毫不犹豫地放弃现有工作跟别人走。

(2)过强的自尊心和自我中心意识以及沟通的缺陷使残疾学生易怒、多疑,造成不良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导致其对就业失望、退缩而放弃就业。聋人一般都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中心意识,再加上由于生理缺陷导致的沟通障碍也容易造成他们互相之间、他们和单位领导、管理人员之间的误会,使其人际关系紧张,心理抑郁、焦虑,最终发展产生就业抵制心理。

(3)面对正常的就业竞争束手无策,多数残疾学生心理失衡。在单位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一种被社会认同的竞争规则,但是,有的聋人却无法理解。他们对此的认识往往片面、狭隘,认为自己和别人干同样的工作,同样长的时间,为什么工资就没有别人高呢。在这种心理驱使下,他们很容易生发嫉妒、抱怨、愤恨等不良心理,思想波动,影响就业的稳定性。

(4)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的缺乏使其不安分、易冲动。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正确,对自己的评价过高也是影响残疾学生就业稳固性的又一因素。

三、指导措施

(1)对残疾青少年开展就业心理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且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残疾学生的就业心理缺陷能够得到有效矫正。

(2)对残疾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应该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开放统一的网络结构系统,力求取得指导的同一性和延续性。

残疾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社会”这个相互紧密联系的系统中,他们的成长与这个系统中的各种因素密切相关。他们的心理发展也是这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样,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也由学校、家庭、社会的相关因素引起。家庭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指导、社会环境的影响等都会引发残疾学生这样那样的就业心理问题。因此,要矫正学生的就业心理缺陷,塑造他们健康的就业心理,就必须构建一个学校早期干预和专题教育、家庭密切配合、社会多方协助的开放统一的残疾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网络结构体系,才能求得指导的同一性和延续性。

(3)对残疾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自信心培养、职业认识、自我认识和评价、劳动态度、终身学习、挫折教育、价值观、人际关系、当家理财、遵纪守法等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影响着残疾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态度,影响着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就业的稳定性,从而决定着他们是否能立足社会,适应社会,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

(4)残疾学生就业心理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融入各学科教育的全过程,并在学校的各个教育、管理环节予以渗透。

四、深度思考

我们应该看到,影响残疾学生的就业心理,还有一些我们未涉及的因素或未突破的问题。如:

(1)残疾学生的心理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就会产生新的影响因素,我们也应当跟紧调查,科学分析,不断完善、丰富和优化残疾学生就业心理教育课程与体系。

(2)当前,聋人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而且这些犯罪团伙趋向于团伙化、家庭化和职业化,他们分工明确,管理严密,根据我们的了解,他们中有专门的人员负责在特殊教育院校物色和培养“后备人员”,他们的发展速度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连公安部门对此问题也一筹莫展,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虽然,经过教育指导的残疾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稳定,但在社会上犯罪团伙有组织有策略有计划的反面教唆下,我们的职业心理教育的效果将如何保持?

鉴于此,今后仍需我们做好做足残疾学生的就业心理教育,要从调动残疾学生个体内因出发,培养残疾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从而增强残疾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更好地发展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残疾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残疾学生的就业成功率,为残疾学生将来顺利就业,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创造条件,从而更好地实现特殊教育的教育目标,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1]胡春萍,李春林.聋哑学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04(7).

[2]林于萍.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初步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0(4).

[3]徐立群.聋生就业不稳定心理分析及辅导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1).

猜你喜欢

残疾心理学校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学校推介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