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语文》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培养

2012-01-22孔会侠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大学人类精神

孔会侠

(郑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郑州450044)

2012 年4 月22 日,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武汉大学老校长刘道玉召集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也许,钱理群教授的话不能全面概括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处世表现,但一个教育工作者瞩目民族未来时那真诚的忧虑确实令笔者感慨。就笔者这几年的教学经验而言,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在弱化精神培养、强化工具训练的课程设置中,大学生必要的精神素质的培养被急功近利的专业能力的训练所代替,似乎大学就是文凭与各种证件获得的场所,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可避免地缺失。那么大学究竟应该起什么作用?除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培养专业技术外,大学的基本作用应是:培养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令人遗憾的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并不能系统而有效地接受到人文教育,不能在学习与思考中逐渐完善自我,更难以形成日后与社会流行物欲思潮相抗衡的自我辨识能力。如何改善大学的人文教育状况,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一个难题。

夏忠义教授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应运而生,这是一本立于普世价值体系并切中当代教育之不足的好教材。这本教材“与时下流行二十余年的同类教材相比,首先‘新’在它凸显价值性,冲淡知识性,舍弃工具性,所以它不附中华朝代年表、古汉语语法及古诗词格律简介,而是更关切:如何让本课程在本土语境,对净化且优化大学生精神素质之神圣天职,能有所担当。”[2]教材共分为十六章,在对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形成、意识培养方面确实是切中时弊。众所周知,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伦理道德操守方面的滑坡渐甚,发于内心的焦虑和对中国未来的责任心,这本书的编写者们立足于培养大学生的“精神成人”,立志于“人文教育不能沦为经济附庸”,希望为未来中国社会培养有仁爱、有理性、重道义、善反思的新一代。

那么,关注世界、关注中国就要关注世界、与中国最突出的不良现象。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关注的应是生态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不仅发生在我国,而是整个人类的生存环境都在遭到破坏。但真正将精力投入到生态改善上来的人却是寥寥无几。自然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精神生态的恶化,但这方面的改善更为复杂和艰难。《大学新语文》这本书,对这个尖锐的问题迎面直上,以“春雨润心”的耐心细致呼唤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主要的章目安排是在书中的第十六章《回归大自然》,另外第五章《向往自由》、第七章《星空让人敬畏》、第十五章《诗意地栖居》等也有间接涉及和体现。

那么,就这几章内容而言,《大学新语文》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的呢?

一、培养敬畏之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知从何时开始,人类开始妄自尊大地自居为这个美丽蓝色星球的主宰,本是附自然而生,却妄自认为是整个自然界为所欲为的统治者。于是,从16世纪起人类信心百倍地开发大自然,根据自身利益和需求,在不顾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任意进行改造自然的活动,到如今积重难返,人类开始自吞苦果,承受破坏自然平衡以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江河污染越来越严重,水流量日渐减少,矿山开采造成的山体滑坡、人员伤亡事件频发,沙漠的侵蚀面积越来越大,生物已经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种类逐日增加。“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了一部令人痛心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这种破坏不仅仅直接危害了人们所居住的大地,而且也危害了与人类共享大自然的其他生命。”[3]99短短几百年,环境污染严重,生物物种消失极快,森林植被遭到大肆破坏,矿产开发无度造成灾害频发,人与自然从依存到敌忾,大自然迫不得已结束沉默,以洪水、地震、海啸等灾难不断发出预警。

大学生虽然身居校园,但发达的网络信息把自然灾难和生态恶化的具体事例频繁地带到其学习生活中。那么在了解这些实况的基础上,大学生要做的首先就是理性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培养敬畏之心。《大学新语文》所安排的篇目,以感人而美丽的文笔、诗意而深沉的思想唤起大学生对大自然的沉思和情感。大自然不仅是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也是灵妙弘深的宇宙天地,大自然平实而又玄奥,“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如此,认识自然需靠一颗敬畏之心的参悟。自然沉默静在,依天地伦常以丰美的恩赐宠爱众生,若人反天地之道,自然则会以惨痛的灾难降罪世人。就如本书所选歌德文章所言:“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她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她,她就把他婴儿般偎搂在怀里。”[4]499如此,人类应该心怀感恩、敬畏天地,重新发现自然万物的奇绝之美,清醒认识人力的有限与渺小,“有了敬畏,我们的前方就不是坟墓,而是太阳的故乡:活着时,嘴边衔一朵谦卑的笑,死去时,眼角涌出一滴感恩的泪,那时,生命的太阳便会从深厚、平静的‘麦田’徐徐上升。”[5]238

当前,全社会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国家一直在谋求和谐社会。人与自然大道的和谐,是事关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更是滋养国人本真之心的良涂。大学生能心存敬畏,认识并尊重自然之道,一定会有益于我国未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清醒认识生态危机的程度,自觉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近年来,生态危机的例子举不胜举,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大学生身处这个时代,要对生态危机的程度及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心里有本时时警觉的备忘录,自觉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与决心。“备忘录就是大地的疮痍和斑驳,就是那些不再高耸的失去林冠的寂寞的树根,干裂而痛苦的土地,被风沙掩埋后的绿洲的残痕,长江冲决堤防后的淤泥,黄河下游断流河道上歪斜的小船、手扶拖拉机的车辙,濒临灭绝的最后的东北虎的哀鸣,以及都市上空弥浮不去的悬浮尘粒……”[6]240自然生态的破坏,就连偏僻的乡里也在劫难逃。笔者的家乡是一个平原小村落,记得小时候,门口就是一汪清澈的坑塘,女人们在坑沿洗衣聊天,孩子们在坑里戏水打闹,有时小鱼会在腿缝间滑滑溜过。村口是一片油绿油绿的桐树林子,路两边是高大粗壮的榆树和杨树。现在,村里大大小小的坑塘全都干涸,近年来已成为养猪人家的排污沟,成为远近村民的垃圾场,成为死猫死狗的坟地,周围乱倒的垃圾和坑塘内的臭水散发出的恶臭,天天在家门上飘荡。小树林和大树全都被砍伐精光,再植的小树弱小得一阵风都有被刮折的危险。一阵风过,荡起的灰尘扑头盖脸,久久不散。生态危机已经不再是城市才有的现象,农村土壤、河流、村街的生态恶化也已经到了不可小觑的程度。

回避问题永远不能解决问题,也许还会酿出更大的危机。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直面而上,积极谋略并实施可行性改善措施。《大学新语文》的十六章,不直接选用号召保护自然的檄文,而是用古今中外以欣喜之情抒写的自然之美妙的美文,让大学生在羡慕与感念中若有所思,以人类的有限感知自然的无限,强化对自然的向往与钟爱,从而促使学生结合自身见闻,清楚人类处境,自觉树立保护自然并能与反自然行为相抗衡的意识。大学生通过这个章节的学习会深切体悟到:人的生命和自然生命一样,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在神会的时刻,对其他生命物种的领悟也是洞开人类生命奥秘的途径。保护环境,关爱其他物种,减少污染与耗费,其实就是在关心人类自己,在为自身以后的生存恪尽己责。生态问题解决得怎样,直接关系到后世子孙生活得怎样,甚至能否持续生活并发展下去的问题。大学生有了保护自然的意识后,就要主动积极地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老子多年前的规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此,人类美好的诗意栖居所才有重建的可能性。

三、以自然的美好愉悦心灵,建构良好的精神生态

究其根本,自然生态破坏的原因就是人类认知的错谬和人性良知的异化。具体说,利欲熏心的盲目与短视造成了全社会精神生态的低劣下滑,由此自然生态被置若罔闻地继续恶化就成为不争事实。著名的生态学研究者鲁枢元教授曾言:“大自然中荒野遭逢的厄运,也许在根本上还是来自人类心中那片旷野的变异;就像现代都市里地面的硬化总是伴随着人的心肠的硬化一样;也许我们国土上大、小江河的污染总是伴随着大、小官僚的腐败一样。说到底,荒野的悲剧也是人心的悲剧……所谓保护自然,所谓善待荒原,也许还必须首先从改善我们自己心灵的源头作出反省。”[7]无独有偶,《大学新语文》选用东山魁夷的《心灵的镜子》,用一位向往诗意生活却在游历山川中处处失意的艺术家的眼光,表达出人类良心的躬身自问,“日本的山川、海洋、原野显得多么荒寂,那些竞相把核爆炸的灰尘撒向大气中的国家,又是在干着何等无谋的蠢事!人们现在处于病态之中,那座白色悬崖前送葬的队列,不是少年时代的我自己的幻想,也许正是现在人类的真实写照。”[8]509近年来,人类因过于释放物质欲望而导致的精神病态越来越成为有识者的反思重点。

什么才是让精神回归健康的良剂?这本书的第十六章,选用了爱默生的散文《自然》,庄子的《知北游》,刘向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利奥波德《像山那样思考》,梭罗的《孤寂》等。这些文字以作者的切身体会指出大自然对人类心灵的浸染与影响,阳光、雨露、和风、清泉、花香、鸟鸣、黎明、黄昏……大自然能怡情悦性,让人沉醉其间并忘却俗务烦恼,祛除忧愁与愤恨,在平静恬适中遇合精神的诗意与惬意。相反,肮脏污浊的环境却不断加重烦躁与无聊,难以拯救人类受制负重的灵魂。

当前社会,信任危机频增,食品安全甚至药品安全频曝,无底限事情频发,无不与精神生态的被污有因果关联。没有精神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精神生态遭到破坏的恶果,那苦涩早已渗进国人难忍的抱怨与悲戚中。建构良好的精神生态,从大学生做起,每个教育者自担其责,以这本教材为纲,辅之以大量实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启之以义,努力建构大学生健康的精神生态,从而循序渐进地谋求整个社会精神生态的良性好转。虽非一朝一夕所能见效,但长此以往锲而不舍,希望总还是有的。

前些日子,我校校级公开课选修的时候,出现了文学教育、哲学教育等的被冷落,相反,实用性的诸如管理学、申论写作、教学技能等课程倍受青睐,这说明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习功利心重、漠视精神的现象。“审视今日高职教育,其价值取向之偏颇是过度地为实用和功利而教育和受教育,疏忽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关怀;疏忽引导学生懂得生活的意义,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在这个物质繁荣,生活富裕便捷的时代,学生们反而越来越感到迷惘、困惑和失落,对这个现实世界越来越陌生,几乎没有自己的精神家园。”[9]不能忽视时代的困境,外部因素纷扰,内部因素错杂,大学生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尽管如此,《大学新语文》缓缓拉开了一个良好局面的序幕,这本书是颗饱蕴教育者心血的种子,这种子一旦在广大学生心中发芽生长,精神贫瘠与畸变将渐行渐消。耶稣说:“真理好像一颗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它的枝上。”笔者渴望,每当一个学子细细咀嚼这本书,一颗真理的芥菜种子就会悄悄地播撒在他或她的心里。

[1]钱理群.中国大学在培养精致的利己者,危害甚大[J].凤凰网,http://phtv.ifeng.com.

[2]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序[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蕾切尔·卡逊.不必要的破坏[M]//刘青汉,主编.大地的诉说.吕瑞兰,李长生,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歌德.自然——断片[C]//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5]王东成.乡愁与家园·编者的话[C]//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徐刚.拯救大地[C]//大地的诉说.刘青汉,主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7]鲁枢元.心中的旷野[J].绿叶,2005(12).

[8]东山魁夷.心灵的镜子[C]//夏中义,主编.大学新语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张小平.高职语文课堂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方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8).

猜你喜欢

大学人类精神
“留白”是个大学问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人类第一杀手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