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社会的整体性及其在私有制社会中的异化——生态视镜下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12-01-22刘建涛贾凤姿

关键词: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刘建涛,贾凤姿

(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6)

一、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本然状态:互嵌式的整体

马克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与自然的论述表明:人与自然是互嵌式的整体,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统一,是自然的人道主义和人道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自然界创造了人,人也在不断地变革着自然界,不断地使自然人化。正是在这种动态的相互创造中,人们“中介、调节和控制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1](177)保持着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从而使人借助于自然使自己的整体生命得以体现和对象化并使人—自然结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2](105)“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3](56)但“自然界,无论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都不是直接同人的存在物相适合地存在着”,[2](107)因此,人必须不断地通过自然科学和工业变革自然,人化自然,不断地使“自然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工业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却在对立中思维,把人与自然分裂开来,造成了全球性的污染和生态危机。但人除了要遵循社会的规律,还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因为社会是自然的一种特殊形式,并没有脱离自然界而独立存在。只按照人的尺度而不顾自然的外在尺度或只按照合目的性而忘记合规律性地变革自然必然会造成生态的失衡。恩格斯指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的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3](455)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应该也必然地是这样一种状态:以人为核心的人天和谐整体。这一和谐整体不是自然的复旧,而是按照人的类本质的发展规律建立起来的人化自然,是“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2](81)的统一。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实践自然观突破了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的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突破了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的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立法者,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关于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联系,经过现代科学的发展,以至于人类所遭受的种种自然灾难,人们逐渐地有了清醒的认识,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逐渐地学会了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生产行为对自然的较近或较远的影响。而对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联系,虽然马克思早在150多年前就讲了,但是现在的人对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的认识似乎还很欠缺。这里着重分析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整体性论述的最具代表性的一段经典文本,看看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究竟是怎样体现出来。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是从哲学的高度、逻辑的高度来讲人与社会的整体性的,这也是当时破除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破除神学、破除唯心的需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自然界的人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成为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83)庞明副教授对这一段关于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论述有着精辟和深刻的见解,这和笔者的认识是一致的。“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是指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甚至于自身肉体及自然界都是实现意识活动的手段。而这样的有意识的自由的活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意识是在社会中形成与发展的,若没有社会意识就无法展现其联系,无法产生,乃至于形成不是人的意识的意识。譬如,一个婴孩生下来后不进入社会,就不能成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的人”。国内外报道的狼孩、虎孩、熊孩及中国的猪孩就是例证。他们虽然具有人的肉体特征,但是并不具有人的意识。“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说来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在社会里,人与人的相互联系,必须通过自然界才能实现。因为人们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自然界的物质发生的关系,生活的时候有关系,劳动的时候有关系,而这些关系的纽带就是自然物。自然物是通过社会里人们的互相联系以后,变成了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如老师给同学讲课,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然后同学们就可以看到老师写的内容。那么,粉笔这个自然物就成了老师和同学联系的物质纽带。接着,“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自然界本身就包括了人自身这种自然物质的存在,正因为这样,人自身这个自然存在,才是他作为别人的一种存在。也就是说,我这个自然存在,才是作为你的、作为别人的存在,你一看,我是客观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我看到你这个自然体,看到你的肉体,你是作为我的存在。人在自然界的联系,是通过物质来联系,人的互相作用就是你是我的一个客观存在,我是你的一个客观存在。而这种存在、这种联系就是自然界和自身之间的联系(因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是通过社会来完成的。“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以前费尔巴哈把人当作是抽象的人,而具体的人怎样生活,则不在他的视野范围。马克思认为,人具有抽象性和具体性,作为抽象的人是个类,而具体的人是类当中的一分子,本身也是类。讲人与人的联系,那就成为现实的人。就人本身来说,你是个客观存在是自然的,我是个客观存在是自然的,我们两个之间互相一交流本身就是社会的。而这种人的生活才是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自己的人”指我自己本身,但我自己怎么存在,要靠自然界。我这个物质本身就是个自然界,而我这个自然界也是从自然界进化来的,是大自然界的很多的物质富集到我身体里边有机构成的,而这个是在人与人之间联系的过程中形成的。正因为社会形成了人的这种互相联系,所以我们才说,自然界成为人的存在的基础方能得以实现。“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一方面,在社会中人的肉体存在要靠自然界来维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自然视为人的无机身体。但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自然界也只有在社会中才成为人的存在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人从自然界进化而来,有自由的意识,这也是个自然存在,并且是更重要的自然存在,要是离开社会,人的自由的意识就不存在了,就没有人的类特性、类本质了。“而自然界对他说来才成为人”,这个自然界是总体的自然和人的肉体的自然界,这个自然界对自己来说才是个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句话把人的本质、人的社会性、自然性统一起来了。“人同自然界”,一方面是无机的自然,一方面是人的肉体的自然,互相之间通过联系变成一个整体了,而这个整体性的联系是通过社会表现出来的。社会里边既有精神联系又有物质联系,这两种联系就是人类本质的联系,而人类的本质联系,就是自然界和人的统一。人类在不断前进,社会也在不断前进,所以人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在不断前进。社会前进,实际是人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这个整体在前进。“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自然界怎么会复活,我们知道在没有人以前自然界是只有功能,没有意识,它的活动是自然进行的。而社会是自然演进的结果,它本身就是属于自然的。因此,到了社会,到了人这个层次里边,自然不仅有一般的功能,而且还有人的主观的意识,自然界有了意识活动了,有主观内容了。站在人的立场上来说,自然就活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说人对自然的认识就是自然对自身的认识。这一个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为什么这样讲,人是社会的人是自然的人,而社会是宇宙大自然按照它自己的发展规律,发展到现在的必然结果,是个自然的东西,是自然主义。站在人的立场来说,我们人的一切是自然的;而站在自然立场来说,我们人又变成人道了。到了人,我们的社会就是“人道”,是人这一道。因为,自从宇宙大爆炸以来,自然界通过进化具有了各种层次的物质,有原始物质、微观物质,无机物、有机物,植物、动物,人。每一层物质都是自然在这一层的“道”,都体现了这一“道”的特性。到了人类社会、就成为自然界的人道。所以,人道就是表明了自然界在“人”这一道、“人”这个类的特殊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二、人与自然与社会异化的恶果:生态恶化

马克思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性联系。这两种整体性联系构成了人性,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完整内容。但同时又深刻地洞察到了这种整体性联系由于异化劳动及私有制的社会现实而处于异化的状态。这种异化关系把人性锁定在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上,从而对自然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动物的生命活动和它自己是直接统一的,而人则把本身的生命活动变成了自己意识的对象,生命活动成了完成意识活动的手段,自然更不例外。人性的异化,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异化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因为人在劳动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物的占有被定化为“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就是说,当它对我们来说作为资本而存在,或者它被我们直接占有,被我们吃、喝、穿、住等等的时候,简言之,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2](85)人对着自然的享受被理解为直接的、片面的享受。对自然物占有的这种态度导致了自然的工具化,自然只是满足我们占有欲望的工具、材料。这种片面的、扭曲的实践把人的贪婪的欲望和利己思想激发到了极致。这造成了对自然无节制的逆生态的开采。印度之父圣雄甘地指出:“地球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 但不能满足每个人的贪念。”[4]个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占有、争夺更多的有限的资源,结果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对于维护共同的环境,人人为了利己普遍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结果导致了“公地悲剧”,致使环境保护陷入了“囚徒困境”。这种情况体现在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带来的后果就更为严重,造成了法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乔治·拉比卡所描述的生态殖民主义。作为环境污染重要来源的发达国家,通过把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把工业废物倾倒到发展中国家的手段来缓和本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而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则加重并恶化了。另一方面,贯穿于西方文化和哲学史中的二元论通过背景化和对依赖性的否认、工具主义和对象化以及同质化和刻板化的手段彻底地把人与自然分割开来,摧毁了人与自然的任何关联,造成了两者之间的真空地带。以相互对立和相互排斥为基本特征的二元论的逻辑结构,构成了反自然文化价值观念的前提假设,奠定了工业文化的思维框架,塑造了主宰西方的文化模态。这种理论造成并进一步加重了自然观、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的二元性,认为自然不是道德关怀的对象,没有价值。西方文明正是用道德的二元论把自然工具化为服务于人类目的的手段。贪婪的欲望和利己思想与建立在二元论的逻辑结构地基上的反自然的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强化,相互凝固,最终自然界对人的丰富的关系被单面化为纯粹的有用性,导致了对自然的非可持续的利用模式,导致了自然的不可持续性及社会的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始终从人与人的维度考察人与自然,认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根源于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即私有制。“所谓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是指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同时,创造出不完全合理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体制,它们破坏社会的和谐,损害人类利益,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甚至成为敌视人类的异己力量。”[5](95)这种人与社会的异化主要表现为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异化。以利润最大化为内在逻辑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所形成的发展模式的确创造出了巨大的财富,但这种财富的创造是以资源的快速衰竭和环境的严重污染为代价的。且这种畸形发展模式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基本特征,呈现出单向流动的特点,不可能顾及到自然的环境容量和生态规律,呈现出反自然扩张的态势。因此,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环境影响的生态不道德的生产发展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不节约、不环保、不可持续,经济只能在榨取资源和污染环境中增长。然而不幸的是改革开放后,主导我国现代化的逻辑或范式依然是西方式的,即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将制度优越性寄托于经济高速增长的“赶超战略”上,忽视了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破坏了支持生命系统的生态的平衡。可以说,人口基数大、人口绝对量持续增长与人均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生存空间小及偏离国情的发展模式紧密地纠缠在一起,日益冲击着我国环境的承载能力与极限。人的消费方式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有什么的生产方式就会有什么样的消费方式。资本主义的工业社会中,生产以利润增值为核心,而不是以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追求。异化的生产方式背离了需要的基本要求,从而也导致了消费背离了需要,消费的功能发生了质变,已不再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的手段,而成为了满足人的贪婪、欲望的工具,追求奢侈、挥霍性消费与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成为了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成为人们获得地位、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假象。消费主义者的人生格言就是:我买故我在。而这种追求无限欲望满足的消费方式反过来又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的保证。在这种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控制体系里,人日益失去了批判性的思维,日益成为单向度的人,结果出现了经济增长与道德堕落、精神空虚的“二律背反”现象。这种异化的消费方式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对自然资源的透支和对自然生态的污染,致使全球生态环境指数不断下降,生态足迹指数日趋攀升,生态赤字日益扩大,甚至威胁到了人的生存。正如《21世纪议程》指出的:“全球环境问题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尤其是工业化国家的这类模式。”[6](116)其实马克思早就告诫人们:“如果人的需要长期在物质享受层次上停留,就会产生恶性消费和恶性开发,从而破坏环境也摧毁人自身。”[4]

三、人与自然与社会和解的路径:共产主义

人类活动的自由性被私有制的社会现实扭曲了。在这样的社会里人性被贪婪、欲望所牵制,需要被锁定在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上,结果就是人的过分物质化,唯物主义成了拜物主义、拜金主义,从而导致了对自然的不道德的无节制开发,忽视了自然的承载极限和可持续性,产生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使整个社会陷入人自己设置的障碍中,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可见,外在具体环境和人类生态危机实质是心灵危机或人性危机及其外化。因此,重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路径就在于对环境和心灵实行双重救赎,医治心灵无节制欲望,特别是贪欲、邪欲,医治人性扭曲、异化。

马克思最注重人性的解放与发展,并把它作为共产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正是透视到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异化,所以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私有观念的深刻批判,以使社会真正成为“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2](83)除此之外,人对人本身、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整体规律认识不足,认为对自然、对物的占有就是直接地使用,即吃、喝、住、穿,这样从人性的高度来看对物的占有越多就越不自由。因此,马克思对于人性的解放,对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解开出的药方是消灭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与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2](81)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主人与自然的主人,能够按照自然规律以属人的方式有计划地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自然也失去了自己纯粹的有用性而成为人的效用,人也对自然对自己的生命及本质实现了真正的全面的占有而不是私有制下的那种愚蠢片面的占有,甚至于“感觉在自己的实践中直接成为理论家”。[2](86)人也就成为了自然的人,当然人本来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在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人的自由自觉性被扭曲了,人与物的交换关系被占有欲望代替。把私有去掉之后人的自然性就表现出来了。如站在自然的角度看,它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站在人道主义的角度看,则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总之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而要达到这一状态的根本途径就是消灭私有制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而消灭资本主义的关键是消灭资本。资本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创造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社会赖以建立的基础。但资本的消灭靠强制力是无法实现的,只能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来消灭。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一篇资本的生产过程和第二篇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做了透彻的分析。除此之外,马克思还主张要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对自然的认识,过与自然规律相协调的生活。正是基于以上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代表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向共产主义这一远大目标迈进。党又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在继承我国优秀的环境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要求和我国的实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新理念,倡导可持续的绿色消费,着力构建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以人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党的新的政治思维理念。我们须使这些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新理念掌握群众,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大力发展生产力中逐步推进人性的发展,逐步推动我国环境问题的解决,以完成党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

[1]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4]颜孟坚. 当今人类反思的若干问题[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14c060100039c.html,2006−04−04.

[5]王凤珍. 人类理性的重建─环境危机的哲学反思[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尹贵斌. 反思与选择: 环境保护视角文化问题[M]. 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猜你喜欢

自然界异化马克思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马克思像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