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与过程机制探索

2012-01-22刘新庚刘峥

关键词:成员价值观核心

刘新庚,刘峥,

(1. 中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2. 南华大学马列部,湖南 长沙,410083)

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的时代使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1],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科学的认知和转化过程,是个体将科学思想理论体系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的动态认知与内化过程。因此,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要素、过程与内化机制,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既包含从理论形态向常识形态的内化过程,又包含从常识形态向理论形态的反刍过程。一端是作为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端是作为常识形态的社会成员的意识与观念。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理论形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分析、解读并对社会成员实施教化、宣传,社会成员在理解、接受其理论形态时,往往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与观念,这种意识与观念还同时反作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和大众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又是思想教育工作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恰当的教育方式对认同主体进行教育的互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和国家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据提出来的,希望人民群众在切身体会和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不是强迫他们服从。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的理论与实践中,逐步由以往比较偏重意识形态的强制和“灌输”,过渡到现在寻求“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既是对人类认知、思想理论发展客观规律的遵循,也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思想观念领域内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体现了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广泛性要求;又体现了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先进性要求,既符合不同阶层社会成员的思想状况, 又代表着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性,又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整合能力和引领能力,是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所形成的价值共识。然而,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关系的多元性,各类阶层利益需求的多样性,人们的价值选择受限的多方面性,因而不同社会主体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经常表现为一个日渐磨合、逐步实现的动态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演进过程。因为这种动态过程内含双重前提: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它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内在限制,必须是正确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社会所需要的程度,要便于人们理解并能为人们接受和信奉的价值观念,它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外在限制。恩格斯在谈到“社会需要”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时说,“技术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需求,更甚于来源于十所大学的推力”[3]。实际上“社会需要”的推动作用不仅适合于自然科学,也适合于社会科学,更适合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只有当社会对思想理论与价值观有新的需求时,武装人们头脑的思想武器才会发挥巨大的功效。当前我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转型、体制转换等导致各种结构性矛盾大量涌现并相互交织,价值观出现多元并存、新旧交替的局面,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受到剧烈的冲击,精神生活也出现了危机,在这个关键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符合了时代潮流,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社会成员常识的转化过程应根据社会需要、各类不同阶层的具体状况进行多样化、多层次的具体化、形象化,逐渐成为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应以各类教育对象现有的思想文化水平、心理需求状况为基础,在认同工具与方式上进行创新和突破。既要注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各阶层社会成员的政治信仰,也要注重社会成员原有观念和常识的思维定势,特别要注重其固有观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反向影响过程。社会成员的原有观念与常识所形成的心理与思维模式可能有助于其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有可能阻碍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显然,要提高认同的效果,就必须正视人民群众原有观念和常识的消极反向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成员思想观念的正向再造与变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还是认同主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心理演变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阶段。理性认知是社会成员系统地了解、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前提。情感共鸣是社会成员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信息进行审视、比较,对“合意”的价值理念给予认可和选择。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关键。思想转化是社会成员在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到自己原有价值观念中,并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对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念重新进行建构。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点。心理调适是社会成员重新建构自身价值观后,在此价值观的指导下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化解内心精神困惑的阶段。这一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焦点。沉淀固化是社会成员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阶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终点。社会成员正是通过这一心理演变过程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但价值观总是同人的心理需求有关,是主体以内在的需要为标准,对外在于自身的事物或现象所蕴含意义的认识和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不仅造成了价值观念多元的现实,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增加了难度。因此,思想教育工作者要高度重视和驾驭社会成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的心理演变,特别要注重满足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心理需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动力要素

认同有个体和社会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在个体层面上,“认同是指个人对自我的社会角度或身份的理性确认,它是个人社会行为的持久动力。”在社会层面上,“认同则是指社会共同体成员对一定信仰和情感的共有和分享,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4]。本文主要是从社会层面来展开其认同研究的 。

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驱动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等基本要素的有机匹配与相互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教育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工具和教育方式是构成其认同过程的基本要素,它们相互融合,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提升,它构成了认同的基本内容,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的认同过程中,它会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不同程度的具体化、形象化。思想教育工作者是教育主体,同时也是认同过程中的教育对象。认同工具是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场所与载体。法国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一定数目的现实,它们以独特的、专门化机构的形式呈现给其直接的观察者。”[5]这些形式如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工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传播的、文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既构成认同的基本载体,也是认同的基本手段。认同方式是在具体的认同过程中采取的基本方法与措施,如灌输教育、宣传感染、制度规范、政策实施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实践教育法、理论教育法、批评与自我批评法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基本方法”[6],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认同的基本方法。认同工具与认同方式构成了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渠道和实现路径,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教育、思想宣传、制度规范和实践交流等活动,都是其工具和方式的典型注脚。

认同的内在动力还来自于科学体系自身本质的逻辑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于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常识,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考量一切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意义及能否满足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最根本立场、观点和态度”[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价值观是指人们在对周围事物能否满足个人或社会某种需要进行评判时所持的观点”[8]。据此可以推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能否满足个人和社会的需要并对其进行评判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人民群众的主观需要之间满足关系的范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葛兰西从实践哲学角度指出,“在常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现实的’和唯物主义的成分,都是天然感觉的直接产物。……而哲学等思想体系则是“对宗教和‘常识’的批判和替代”[9]。显然,实践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让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为群众所理解和认同。我们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就是要让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思想理论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内在认同,并让其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不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角度看,还是从实践哲学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认知的相互作用,并通过社会实践将其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常识,即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意识、观念与语言。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机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论解读并宣传教育后,社会成员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机制。它可以分解为以下四个具体的运行机制: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解读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解读的过程,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大众化和形象化的过程,是将抽象的价值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思想理论,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社会成员便于理解、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的过程,其实质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具体运行机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通俗易懂的理论与观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种类型的相应学习资料等。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其他材料与事例中去,构成形象生动的教育内容。比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地方特色语言相结合创作出人民群众易懂易记的通俗话语,让人民群众既能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又能牢记于心。

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教育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机制,是指以各类教育机构、宣传部门以及传媒网络为载体,通过系统性的理论宣讲、文化演绎、媒体渗透、网络交流、环境熏陶等教育方式,帮助社会成员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机制。当前的要害,是要构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大力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首先,要建立稳定的、综合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以便全方位、多角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帮助社会成员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要建立健全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保障制度,让不同阶层的社会成员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有机会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再次,要善于运用疏导教育法、比较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励教育法和感染教育法等现代宣传教育的常用方法,对社会成员进行行之有效的宣传教育,让其逐步理性地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教育的主动权,无论是建设网站,还是开展网上教育和网络交流,都要力求给社会成员一种愉悦心情、陶冶思想的和谐氛围,给他们以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使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有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耳濡目染中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10]。

三是理论认知与社会实践的联动机制。理论与实践联动的机制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核心价值观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付诸践行的运行机制。它包含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强化社会成员的价值理论学习,使其明白何为价值观,何为社会主义价值观,何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何在,真正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与精神实质,并在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的基础上,内化为个体世界观和价值观,并用其指导和规范行为。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成员的价值生活实践教育,使其在社会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进而形成并强化价值认同。任何一种理论都需要融入实践,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马克思曾经指出,道德的最重要特性是以“实践精神”来把握世界。[11]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实践及其现实的。价值生活实践就是指社会成员通过参加具有一定价值内涵和价值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诸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活动、学雷锋活动以及抗震救灾、社会救助等公益活动等,在实践活动中接受价值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再通过其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总之,社会成员在价值认同和行为认同的过程中,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把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强化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认同。

四是从教化、体验到体认、固化的心理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通过教化、体验以及情境机制等若干环节和阶段,使社会成员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一般说来,认同过程便告一段落。但巩固和发展这一结果,仍需要进一步的艰苦后续工作。其中,固化过程就是一个最关键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内化机制在程序上说,是从教化、体验、体认到固化的过程,然而这也并非是一个自然流程。因为,人们的思想过程尤其是思想的心理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思想观念认识的反复是经常发生的;同时,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能或者说可以改变这种正常的程序。所以,固化的前提是接受,但接受之后还必须不断强化进而固化。一般来讲,宣传教化、实践体验以及情境熏陶等都具有固化作用。固化机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的每一环节都非常重要,具有目的性价值,是前面的各个环节各种机制作用的集中体现和落脚点,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否则,就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整个动态过程和过程机制流于形式,达不到社会成员真正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1]胡锦涛. 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N]. 人民日报, 2011−10−19(1版).

[2]胡锦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3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732.

[4]汪信砚. 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 哲学研究,2002, (11) :4.

[5]齐泽克, 阿多尔诺, 方杰译. 图绘意识形态[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06.

[6]刘新庚.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8: 133.

[7]余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窥[J]. 理论导报, 2009, (11): 9.

[8]邱伟光,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197.

[9]安东尼奥·葛兰西. 狱中札记[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236.

[10]刘峥, 刘新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路径探索[J]. 求索,2011, (9): 122−12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卷(上册)[M]. 北京: 中央编译局,1972: 39.

猜你喜欢

成员价值观核心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