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疗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2012-01-22余烟兰
余烟兰
(空军杭州航空医学鉴定训练中心航空生理心理训练部,310007)
职业倦怠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是由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首先提出,指“失败、精疲力竭或过度消耗精力、资源而变得枯竭”,是一种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造成更严重的紧张状态。Maslach等认为[1],职业倦怠有3个主要组成部分,即情感衰竭,指个体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消失,这是职业倦怠的核心成分;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麻木不仁的态度对待工作,代表职业倦怠的人际关系维度;个人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和价值的倾向降低,代表职业倦怠的自我评价维度。本文主要探讨军队疗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科学规范、系统有效的干预措施。
1 军队疗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的现状
护士是平凡而特殊的职业,她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感受到的是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长期处于这种工作环境下,极易造成身心疲乏。席波等[2]的研究证实了护士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骆宏等人的调查发现[3],国内护士职业倦怠感的发生率在55.1%~59.1%。近年来,随着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及疗养院发展的需要,聘用制护士逐渐成为军队疗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相关制度不完善、护理服务要求提高、工作强度高、职业风险大等各项因素,使军队疗养院的聘用制护士存在严重的职业倦怠。有研究表明聘用制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在编护士高[4]。职业倦怠不但危害护士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关系到其工作的积极性、主观幸福感、工作成就感,也导致护理人员的离职率增加,进而影响护理队伍的稳定。有调查研究显示[5-6],护士的职业倦怠与治疗安全性以及临床结果与离职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职业倦怠症具有一定“传染性”,在同事之间传递,导致护士离职率增加。
2 军队疗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随着部队体制的调整及疗养院的发展,作为疗养院护理工作中坚力量的聘用制护士,其职业倦怠状态以及对护理工作的影响,应引起管理层重视。为更透彻地认识军队疗养院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状况,保障其身心健康,稳定护理队伍,现将军队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剖析如下。
2.1 个人因素
2.1.1 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在同一工作环境中,管理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对相同的压力源通常有不同的反应,这说明具有某些人格特征的人容易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群体。国内外研究表明[7-8]A型行为、外控、低自尊、低坚韧度、神经质、缺乏耐性的护士倦怠程度高,往往因对工作期望值过高而产生高应激反应。
2.1.2 人际关系因素 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如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以及工作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因素对职业倦怠均有着重要影响[9]。笔者所在单位因业务发展,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除了要面对疗养员还要面对大量的体检客户、心理疾患者和焦虑、无助的家属,同时还要兼顾同医生、护士、护士长及其他科室人员的关系等,无形中增加了护士的工作压力,成为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应激源。
2.2 社会因素
2.2.1 角色冲突 目前大部分临床护士为女性,其不仅要完成护士的工作,还要承担起妻子和母亲的角色,随着疗养院的发展,服务对象的自我意识增强,服务对象和管理者都对护士的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使护士感到角色压力过重。李小妹等[10]指出,与倦怠显著相关的就是工作职责不明确导致护士从事大量非护理性工作,例如领导指派的勤杂工作,接待上级检查等。相关研究也证实[3],角色冲突与角色压力都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角色压力水平越高,护士职业倦怠水平越高。日常工作中的多重的角色以及过多过高的角色要求常常使护士感到力不从心,身心疲惫。
2.2.2 工作负荷 随着部队编制的改革,大量军护转业,使得护理队伍缩小,但疗养院的发展,工作量加大,工作质量要求提高,聘用制护士承担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并且护士所从事的工作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需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根据变化随时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长此以往使心、脑等主要器官长期处于非正常负荷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疲劳。
2.2.3 工作科室因素 马贵君[11]报告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护士与其他科室护士比较,职业倦怠程度有统计学差异。笔者所在的心理科目前实行开放式管理,部分患者自知力不完整或者缺乏自制力,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不仅要做临床护理,还要看管病人,提防其消极、自伤、冲动伤人、外跑、藏匿药物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处处谨小慎微,唯恐稍有疏忽导致不良后果,甚至因此失业,长期处于这种精神高度紧张状态,易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现象。
2.2.4 社会地位和支持 目前,国内护理职业的社会地位低,护士继续深造的机会和晋升机会少,工作独立性少,工资待遇低。军队聘用制护士更是属于军队非在编人员,在评定荣誉、晋升职务、考评制度、休假制度等方面不能与地方医疗单位接轨;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军队护士有一定的差距,造成同工不同酬,挫伤聘用制护士的工作积极性。长期被与军队护士区别对待而缺乏归属感,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样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2.2.5 组织因素 组织对护士职业倦怠有深远和持续的影响。Coffey M等[12]研究表明,管理者和同事的支持也可有效缓解倦怠,尤其是管理者的支持。护理管理者越支持护理工作,组织授予护士的权力越大,个体的自主决策性越强,其倦怠水平越低。
3 减少聘用制护士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3.1 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 现今关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状况已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重视。部分发达国家对护士的工作压力问题开始立法,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护士的权益,维护护士的身心健康。我国针对军队疗养院的聘用制护士目前还没有完善统一的法规,但很多单位都有自制的相关管理规定。可让聘用制护士参与管理规定的制定,更好地保障聘用制护士的利益。提高护士的待遇,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岗位管理,护士岗位尽可能的同工同酬,重视护士的继续教育,创造进修机会,通过培训使她们了解学科新进展、新理念,以激发她们对专业的兴趣和钻研业务的热情。
3.2 提高社会地位和社会支持的力度 尊重护士、提高护士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为护士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预防护士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刘华等的研究[13]也指出护士如受到支持性的社会奖励,会更好地耐受压力,减轻倦怠。管理者对护理人员的理解和支持也是缓解护士工作压力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工作倦怠对护理工作的不利影响,及时给予工作和生活上的帮助,如改善护士工作环境、增加人员配备、弹性排班、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提高护士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帮助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等,做到人性化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绩效,有效预防护士职业倦怠的产生。
3.3 指导护士积极应对 应对是指对付环境挑战或者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的应对可以让个体有效面对心理应激,达到身心平衡稳定的状态,消极的应对则会让人继续停留在高应激状态,产生倦怠甚至心理疾病。管理机构应该注重引导护士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职业责任感及工作积极性,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其培养健康的人格;管理者应指导护士了解自我,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重视与护士的交流,让其能够及时倾诉自己在工作、生活、感情等方面的困惑,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启发,改善应对挫折的方法和能力。
3.4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护士在工作中建立的与疗养员、体检客户、同事间的关系等对护士职业倦怠都有着很大影响。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减少冲突、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在工作当中与同事间有分歧应及时沟通交流,心平气和,避免增加心理负担。对疗养员应有礼貌,热情服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有愉悦的心情,才能减少负面情绪。
3.5 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聘用制护士面对军队非在编人员身份工作的不稳定性,对前途感到迷惘,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按照排班表每天机械重复地完成自己的工作,缺乏完善的职业规划。这不仅不利于护士对岗位的适应和认同,也不利于职业成就感的建立,对护理队伍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因此相关机构可帮助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协助其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并且全面学习,提高自己的执业能力。
3.6 学会自我心理调整 护士要学会欣赏自己,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善于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不断制定新的目标。面对压力时,可暂时避开压力环境,转移注意力,及时调整心态,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培养适当的业余爱好,适当参加娱乐活动。
[1]Maslach C,Schaufeli WB,Leiter MP.Job burnout[J].Anu Rev Psychol,2001,52:397-422.
[2]席波,李军,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与人格、自尊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06,21(5):3-5.
[3]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4]王乐芝,杨颖.临时护士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1):43-44.
[5]Spence Laschinger HK,Leiter MP.The impact of nursing work environments on patient safety out comes:The mediating role of burnout/engagement[J].J Nurs Adm,2006,36(5):259-267.
[6]李永鑫,李艺敏.护士倦怠与自尊、健康和离职意向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392-395.
[7]Bühler KE,Land T.Burnout and personality in intensive care:an empirical study[J].Hosp Top,2003,81(4):5-12.
[8]蒋奖,许燕,林丹瑚.医护人员工作倦怠与A型人格、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2):364-366.
[9]Vahey DC,Aiken LH,Sloane DM,et al.Nurse burnout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J].Med Care,2004,42(2 Suppl):1157-1166.
[10]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11]马贵君.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下旬版,2009,23(12):3310-3311.
[12]Coffey M,Coleman 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pport and stress in forensic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ursing[J].Adv Nurs,2001,34(3):397-407.
[13]刘华,王晓瑗,张雅静.对临床护士幸福感指数与社会支持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8):948-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