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克纳种族观之变化
——《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和《闯入坟墓者》
2012-01-21王抒飞
白 晶,王抒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福克纳种族观之变化
——《喧哗与骚动》,《去吧,摩西》和《闯入坟墓者》
白 晶,王抒飞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作为20世纪美国南方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对黑人生活的和种族问题的关注是福克纳小说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痛恨种族歧视,同情黑人的命运,并赞美黑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但是在当遇到彻底解决南方奴隶制的问题时,福克纳无论在作品里还是言论中都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态度。由于受到时代,社会,家庭和自身局限性的限制,在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中福克纳对于种族观点的变化可以清晰地体现出来。
福克纳;美国南方;种族;黑人
作为一位典型的也是著名的美国南方作家, 威廉·福克纳在其作品中对美国南方黑人表现出极大的关注。然而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原因,福克纳无论在现实还是创作中都绕不开种族问题。
一、《喧哗与骚动》加大对黑人关注
《喧嚣与骚动》出版于1929年,广大评论者和福克纳本人都称之为其最好的作品。除了运用让人很难理解的写作手法外,《喧哗与骚动》还有一个与其他早期作品大相径庭的就是他对黑人种族的关注,而且这种关注也映射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与福克纳的前期作品相比,《喧嚣与骚动》的文本中黑人占据着较大的篇幅:勒斯特和的迪尔西几乎主宰着小说的开头和结尾,而且就是在昆丁和杰生部分黑人也经常出现。在这部小说中,通过黑人和白人两个不同家庭的对比,福克纳表达了他截然不同的对黑人和白人的观点和态度。
杰生是《喧嚣与骚动》中最鲜明,突出的形象之一。他对小昆丁说:“就我个人来说,你怎么干我根本不在乎,可是我在这个镇上是有地位的,我可不能让我家里的任何人象黑人骚妞那样乱来。”本来杰生就晓得小佣人勒斯特一直没有钱,是穷人一个,却坚持要他用五分现钱来换票。杰生将一张票丢到火炉烧,而且拿出另外一张票又准备丢进火炉烧,不管勒斯特如何的哀求很难受,杰生硬是要求给钱才给票。没办法,可怜的勒斯特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杰生把另一张票也丢扔进火炉了。
迪尔西是福克纳在《喧哗与骚动》中塑造的一个高尚的黑人代表形象。迪尔西是作者喜爱的人物之一,主要是因为迪尔西大胆、勇敢、温柔、诚实和慷慨[1]当迪尔西的丈夫罗斯库司抱怨“这个地方”(康普生家)不吉利时,迪尔西说:“反正你跟你这一家子也没吃亏,不是吗?威尔许(迪尔西的大儿子)成了个壮劳力,弗洛尼(女儿)也已拉扯大嫁了人,……T. P. (小儿子)也大了,满可以接替你的活了。”[2]她的两个儿子和外孙都先后服侍过康普生家的傻儿子班吉。每当班吉闯祸时,迪尔西总是训斥她自己的孩子:“你就是招惹他了,你准是欺负他了”,“你敢跟我顶嘴,臭小子”。责备他们“没脑子”,没能照顾好小主人。但对白人主人的孩子,迪尔西却称他们为“乖孩子”“宝贝”,即使白人孩子是傻子,也表现出极大的慈爱[2]。迪尔西作为一个黑人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和称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不仅没有丝毫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愿望,而且还有对白主人心存感激,忠心耿耿。毫无疑问,迪尔西的人物形象的设计表现了福克纳对奴隶制度抱有幻想。
值得一提的是,勒斯特同以往的黑人形象不一样,他在和白人的交往中表现出聪明和智慧:“你的镚子儿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小子。是白人不注意的时候从他们衣兜里套的吧。”“是从该来的地方来的。”勒斯特说。[2]
福克纳从《喧嚣与骚动》开始关注黑人,然而他对黑人的态度是矛盾的也是不明朗的。正如Davis,Thadious 评论所说,由于福克纳的双重解读,《喧嚣与骚动》实际上是黑人和白人世界之间的悬浮体。而福克纳不想改变造成南方种种不幸的蓄奴制度。
二、《去吧,摩西》深入而又全面地解读黑人
《去吧,摩西》出版于1942年,对于黑人的描述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上,它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这一时期开始,福克纳作品中反映黑人的内容愈来愈多。在这部作品中交织着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还有他们的衍生品种族混合,乱伦,遗弃等等。
在《去吧,摩西》中的一开始,艾萨克和布克发现托梅的图尔跑了,带着狗去抓捕托梅的图尔。这和之前他们用猎狗抓狐狸形成了对照,说明黑人的地位和狗和动物一样。《去吧,摩西》是由七个相互分离的中、短篇集合成书,而且,七个故事描述的都是种族和种族间的乱伦及其产生的恶果。其中的老卡瑟斯·麦卡斯林罪孽深重, 他先是与女奴尤妮丝生有一女托梅,后又做出乱伦之事与自己的女儿生下一子。此时让尤妮丝感到羞愧自杀了,而令老卡洛瑟斯感到羞愧的不是做出的有失人伦的事而是他的女奴女儿)所生的儿子姓自己的姓,所以这个儿子只能被称为托梅的图尔。其白人女儿之孙扎克·爱德蒙兹后来也重蹈覆辙,甚至强行占有着老卡洛瑟斯的混血孙子路喀斯的妻子半年之久。
同之前深刻揭露黑人的悲惨境遇相对的是黑人的自醒:卢卡斯·布线普是代表着黑人争取与白人平等地位的英雄形象。尽管卢卡斯·布线普曾经只是扎克·爱德蒙兹家的奴隶,然而,他却敢于与自己的主子抗争,而且要回曾经被霸占过的妻子,因此,他完全是一个在为了争取与白人有同等价值而抗争的“人”,而不仅仅被认为是为“黑鬼”讨回公道的“人”。,还有,卢卡斯·布线普也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凭借自己的不屈不挠和聪明才智生存下去的黑人的代表。
卢卡斯·布线普和卡洛琳·巴尔都是福克纳称赞的人物,他们都“好黑鬼“形象。在作品中福克纳还塑造了一些所谓的“坏黑鬼”形象,其中就有一个一直沉浸在对自由的向往和幻想中,却不愿意也不会去主动奋斗而养家糊口的典型的黑人空想家代表。就在艾克找到这对已经处在饥寒交迫中的夫妇时,竟然发现这个所谓的黑人空想家没有想办法去养家糊口,却是 “戴着没有镜片的金丝眼镜”在煞有其事的“读着书”[3]福克纳对这种只会空想和自由的黑人表现出毫无掩饰的轻蔑。
同《喧嚣与骚动》不同的是,《去吧,摩西》不仅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完整的黑人被剥削的画卷,还反映出残酷的种族冲突是南方社会生活的核心。从《去吧,摩西》开始,福克纳深入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型的黑人,他赞颂黑人的顽强生活的品质并开始相信黑人能最终得到自由。
三、《坟墓闯入者》重新而又和缓地看待种族关系
从二十世纪40年代开始,福克纳写就了他的几部杰作《八月之光》《押沙龙,押沙龙》和《去吧,摩西》等。而在此时,这些书的出版使福克纳陷入了经济上的困境,因此他不得不去好莱坞写剧本。1948年9月,福克纳出版了《坟墓闯入者》,为了讨好观众与导演,福克纳小说中的不同种族间的关系也和缓了。虽然这不是福克纳最好的小说,但这部小说给福克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上的回报。
在福克纳的描述中,黑人比之前的作品拥有更多的优秀品质。与福克纳以前的一些作品相比较,《坟墓闯入者》表现了一些的不同:福克纳是和以前一样用隐喻或者暗示的方式来表达种族关系问题,与之相反的是,很直截了当的很明确的揭露出当时存在于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出生在南方的契克一直是深受南方白人种族意识的影响。在他看来,黑人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他对黑人的传统观念却往往与现实生活矛盾着。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得比他他聪明能干的往往就是他的黑人小伙伴。而且,老黑人艾富拉姆甚至看起来也比他的舅舅和他的父亲父亲更富有聪明才智。
黑人路喀斯12岁时救了白人小孩契克,把他带回家,把他换下湿衣服烤干还把自己的午饭让给他吃。但是路喀斯绝了契克因感激而给他的钱。这让契克觉得是丢了很大的面子,让契克感觉是“不仅仅损害自己的男子汉气概,甚至是有伤害到了整个种族”。[4]这些与想象中的不同的黑人行为使契克感觉到到路喀斯这样的黑人应该是有人性味和人情味的人。也只有在他的这样的认识下,他才会相信路喀斯也许不是杀人凶手,才会和艾勒克·山德(黑人)和哈伯瑟姆的帮助下,打开了死者的坟墓,进而证明了路喀斯并不是杀人凶手。
在《闯入坟墓者》中,福克纳第一次把种族关系和种族歧视问题与成长中的白人少年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这样就使种族问题有着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意义。小说在描述黑人与白人种族关系的基础上,已经在开始探索成长过程中的白人孩子必然会遇到的种族问题,并想象通过小说教会白人如何克服种族偏见,培养正确的种族意识。
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福克纳对黑人的态度常常自相矛盾。无论在他生活的时代还是在他的家乡密西西比,种族主义肆意横行,但是福克纳敢于挺身而出,在他的作品还有他公开发表的观点中,他强烈反对私刑,把三K党徒斥为法西斯的冲锋队,表现出对黑人悲惨境遇的深切同情。这种行为在种族主义横行的南方需要巨大勇气与胆识。福克纳的经济一直拮据,但他还是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中拿出一笔钱来建立黑人教育基金。他在1955年9月10日演讲时说:“我也谴责第一个黑人被押运到这个国家并被卖籍为奴的日子。”[5]由于1929年经济大萧条中,南方正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喧哗与骚动》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福克纳在这时期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黑人。他注意到黑人的劳动者地位,并认为因为他们的努力劳作和美德更应该得到更多的荣誉和尊重。《去吧,摩西》在福克纳的众多小说中占据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它的写作跨度从1859年到1941年,而这段时间是美国南方经历了内战,重建,工业化的兴起,一战后和经济大萧条,甚至二战。在《去吧,摩西》里,他就从社会,历史,家族的兴衰等多个角度探讨种族问题,所以有的评论家把它称为三大种族小说之一。福克纳对美国南方社会中的各种罪恶和腐败都进行了无情揭露和抨击,但由于其自身的阶级局限和思想局限性使他对南方社会、对南方的生活方式及其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怀有深厚的情感。所以他在提出的解决种族问题的办法不是彻底改变南方的社会状态,而是通过提高白人和黑人的道德素质以及调和白人和黑人间的关系从而来解决南方社会中存在严重的种族问题。正是这种对黑人的同情而又不想彻底解决种族问题态度造成了他作品中黑人形象和他在公开言论中的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困惑。
[1] [美]威廉·福克纳.园中之狮[M].纽约:兰登出版社, 1968:224.
[2] [美]威廉·福克纳.喧嚣与骚动[M]. 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0;57;16.
[3] [美]威廉·福克纳.去吧,摩西[M]. 李文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291.
[4] [美]威廉·福克纳.詹姆斯·麦利威德编辑,论文、演讲及公开信集[M].纽约:兰登出版社,1965:146.
Changing Views on Race in Faulkner’s Novels——The Sound and the Fury, Go Down, Moses and Intruder in the Dust
BAI Jing, WANG Shu-fei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150001, Heilongjiang, China)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black characters play a pivotal role in Faulkner’s novels. The study of the three novels written in three different periods aims to fi nd the general change of the writer’s inward development in dealing with his Black subjects. By analyzing the Blacks characters in his works, we can discover that Faulkner’s attitude towards the Blacks’ was changing. Under the inf l uence of combined social, historical, cultural,political and family forces of his own time, Faulkner’s view to the Blacks changes correspondingly.
William Faulkner; the southern part of U.S.A.; race; Blacks
I106.4
A
1673-9272(2012)-02-0104-03
2011-10-25
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文学多维研究”(编号:HEUCF111207)。
白 晶(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本文编校:杨 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