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公民社会与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定位

2012-01-21何星舟

关键词:公民班主任大学生

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思想文化的繁荣,以及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要求日渐强烈,而与此相适应的各种条件也正逐步成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适应公民社会的要求,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公共知识、公共理性和公民道德的合格公民,就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高校班主任作为与大学生关系最密切的教育者和引路人,需要适时创新工作内容、转变工作方式、提升自身素质,以更好地促进公民社会在大学校园中的孕育与发展。

一、公民社会与班主任工作的认知

(一)公民社会的基本内涵

公民社会是指“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社团领域,在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1]。也就是说,“公民社会”首先是一种权利和义务对等的责任社会,每个公民既可以充分享有权利,又必须承担法定义务;其次,公民在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完善法律;最后,公民重视法律之外的软性规则,即社会公德。

公民社会,形成于资本主义初建时期,被认为是支持社会体系向文明进步演进的社会基础形态。而中国公民社会,是中国社会整体进步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政府主导。公民社会有别于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主体是民间组织,但是在中国,绝大多数民间组织都是由党和政府创建的,并接受其领导。第二,发展不平衡。不同的民间组织,目标不同、构成人员不同、依托的资源不同,导致影响力和地位差距悬殊。第三,与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很多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公民社会源自民间,可以最大限度地继承优良传统,从而推进中国特色民主和政治的进程,构建和谐社会。

(二)班主任工作的认知

在我国,“班主任”是指学校中负责班级工作的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联系教师、家长、社会教育机关的纽带”。班主任制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我国建国初期接管旧学校就开始实施班主任制度。

传统的班主任,是受学校委派到班级管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老师,普遍赋予了全面负责相应班级事务的职责,“其学生工作的角色定位往往不是专业引领,而是生活管家”[2]。班主任的工作事务性大于引导性, 再加上队伍的不稳定性和考核制度的不健全, 有些班主任“对班级的日常工作勉强完成,不愿深入学生当中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思想认识问题”[3]。

公民社会是一个与政治社会和经济社会相对应的概念和社会形态。这种概念和形态有其自身的空间和边界,但绝不意味着与政治、经济社会绝缘,是受各种社会形态影响并与之有着一定的交流互动而又具有独立空间的社会形态。因此,如同农业、工业、知识社会一样,公民社会也必然受到社会体制、法律、道德等约束。在公民社会的社会背景下,高校班主任要适应公民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适时转变教育思想,准确分析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性寻找有效路径。就我国目前公民社会发展状态而言,班主任工作绝不只是“生活管家”、“专业引领”,而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者、校园文化的设计者、道德文明的传播者。或者说,班主任必须承担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二、当代大学生“公民性”分析

(一)主体性凸显,社会性弱化

我国政府自1979年起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独特的性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少有约束,比较自我,个性张扬;同时,由于受到更多的溺爱,他们也往往变得任性固执、自私自利,缺乏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较弱,缺乏为集体奉献的意识。这样的个性如果没有学校教育的矫正与指引,将意味着未来“公民”社会性的严重缺失。

(二)开放性强,辨别力弱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时代,开放、竞争的社会环境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开阔的视野和生活空间,因而具有开放、竞争和求新的特点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从而为公民意识的培养奠定了一定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稳定性较弱,辨别力和反思性相对较弱,并且缺乏理性,比较容易冲动。这些特点使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效果受到很大制约,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权利意识强,责任意识弱

公民社会,强调主体性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大学生的权责意识,即公民权利和公民责任相统一的主体性教育。当代大学生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具有极大的热情,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这符合公民社会主体性教育的内涵。但是与权利相对的责任意识相对缺失,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待家庭成员特别是自己的父母,认为父母对自己言听计从、千依百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自己做事情时,却不会考虑家庭的实际情况以及父母的感受;二是对自己的职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从自身利益出发,违约变卦的现象有逐渐普遍化的趋势;三是对与自己关系不大的集体活动、社会发展的漠然[4]。

(四)功利倾向明显,政治信仰淡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传统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许多大学生呈现多元化的价值观,往往迷恋效率,功利性过强,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在学习、择业、择偶和入党动机等方面。价值观念的扭曲,政治信仰的淡化,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正确的理想目标和长远的人生规划,甚至对社会主义信念都有所动摇。社会主流信仰的强弱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也关系着公民社会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大学生既有与公民社会所要求的公民素质相吻合的因素,也有与此不相适应的一面。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引导和扭转,将有部分大学生因为负面原因而不适应公民社会的要求,这正是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扭转的。

三、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公民社会的发展催生大学公民教育的需求,折射到教育者身上就是要适时转变教育思想,提供相应的服务与教育,引导大学生顺应公民社会要求,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一)创新工作内容

班主任应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公民社会的新要求,创新教育内容,并将以下几个方面融入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

1.公共理性的确立。“公共理性是基于人类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理性共识,是以人的自由、平等、正义为基点和核心,以互利双赢、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为价值取向,通过主体间的对话、沟通、交往、谅解等而达成的”[5]。公共理性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是公民素质和社会风气的重要标志。公共理性的培养,需要有具体的形式和场所,需要有实践的平台。当代大学生有参与政治、服务社会、表达意愿的迫切愿望,班主任应保护和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合理地引导他们投身公益活动、举办社团组织、接近各类媒体、参与学校的监督和管理等活动。同时,指引大学生正确地认识公域和私域、社会和个人、权利和责任等内涵和边界,理性地参与政治活动。

2.公共知识的融入。知识特别是公共知识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才能为公共理性的确立奠定良好基础,才能为公民社会的实现做好公民文化素质方面的准备。政治生活人人都可以参与,但是参与的有效性却因个人素质的差异而有所区别。20世纪西方著名学者柏特兰·罗素曾说,“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人不识字,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民主”[6]。大学教育仅仅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公民社会的要求,所谓“知识是有助于形成政治技能的政治资源”,更多地是指公共知识。有鉴于此,高校班主任应该努力为大学生创造多元化的知识获取途径,引导学生用开放的视野去学习,强化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去。

3.公民道德的培养。公民社会的构建需要从社会机制、政府角色和公民道德三个方面入手。从社会个体的角度来说,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是形成公民社会的首要前提。因而,大学生公民性的提升,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道德意识,平等、法治、协作、责任、信仰和仁爱应成为大学生道德课堂里最重要的内容。而班主任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在学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形成以及道德能力、道德情感、道德责任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需要在这些方面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教育。

但是,多元化是现代社会道德价值的一个显著特点。尤其是在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为核心的西方道德价值观的冲击下,高校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效果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危机。具有强烈自主意识、个体意识而又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很难被传统的理论所说服。如何摆脱当下道德教育的现实困境,是高校班主任不得不直面的新课题。

(二)转变工作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班主任是高校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主体之一,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

1.从显性教育转向隐性教育。传统的班主任工作方式侧重于显性的方法,以集体宣讲为主,直接向大学生提出期望和要求,目的性非常明确。事实证明,显性教育方式并没有很好的实现教育目的。相反,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与逆反心理。隐性的教育方式避免直接说教和强制性灌输,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晓之以理,以理服人。

2.从直面教育转向网络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网络化倾向日益明显。对于班主任来说,它提供了一个新的载体、手段,开辟了工作的新途径,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利用网络(比如邮件、博客、人人网、QQ、微博等)的时效性、隐蔽性、发散性等特点,既能节省成本、最大限度的传播正面理论,还能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实时了解动态,及时作出反应。网络可以把班主任从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为他们有效开展专业化和发展性指导提供时间与空间。

3.从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传统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往往以班主任向学生提要求为主,充当学校、学院各类规章制度的传声筒,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同时也抹杀了来自学生的各类诉求,教育的信服度相对不高。在当前付费上大学的背景下,如果班主任在工作中能重视学生的权益诉求,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很多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思想工作会更加容易做通,学生的思想芥蒂也更加容易化解。

4.从单一校区模式转向多校区模式。当前众多高校采取多校区办学的模式,给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挑战。新校区带来的新旧分离的心理距离和情感断层需要对接,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需要传承……这一切都要求班主任不仅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投入,更要发挥个人的整合能力和应变能力为学生做好指导和引领,以大量的信息和丰富的文化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对接。

(三)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

教育对象的新特点和公民社会的新需求,对高校班主任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自身素质过硬的班主任,才能审时夺势,言传身教,开拓进取,担负起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的重任。为此,高校班主任必须具备三项重要素质。

1.政治敏感性。政治素质是指班主任的思想品质、思想政治工作能力以及对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的掌握程度,这是我国教育工作者都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之一。而在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的社会转型时期,高校班主任应具有更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帮助学生判断复杂的形势,把握行动方向。

2.学习主动性。“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社会知识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要始终成为学生前进的领航者,就必须不断加强学习。高校班主任不仅要要熟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还要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通俗文化知识,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型知识结构,不断对知识进行更新与补充。

3.社会融入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高等院校要全面融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因此,教育工作者也必须提高融入社会的意识。大学不是一个封闭的组织,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公民性,班主任自己要首先扩大社会交往范围,勇于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积极关注和了解社会。否则,不关心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注重公民意识教育,是21世纪世界教育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如果说,社会是公民自我实现的舞台,那么高校就是公民成长的摇篮。作为公民教育重要实施者之一的高校班主任,必须认清形势,树立目标,勇于创新,完善自我,承担起培养具有健全公民性的新世纪人才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 何增科. 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4.

[2] 付八军. 高校班主任角色的定位与转换[J].江苏高教,2009,(3):104-106.

[3] 谌利,潘蕾. 浅谈高校班主任的现状及对策[J].网络财富,2009,(2):40-41.

[4] 卢姗. 在校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探析[J].黑龙江史志,2009,(17):151-152.

[5] 周育国,石曲. 公共理性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31-34.

[6] 柏特兰·罗素. 社会改造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7.

猜你喜欢

公民班主任大学生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夸夸我的班主任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十二公民
高中班主任的自我成长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