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自然山水,承扬地域文化
——论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完善与深化

2012-01-21刘伟强李旭生

关键词:园林城市龙岩市龙岩

刘伟强,李旭生,2

(1.水木清华(厦门)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顺应自然山水,承扬地域文化
——论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完善与深化

刘伟强1,李旭生1,2

(1.水木清华(厦门)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00;2.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龙岩市紧紧围绕现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精髓有机结合的原则规划绿地系统,但也表现出一些不足,比如:缺乏从整体上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建设的把握,地域文化传承虽提出了总体的思路与方向,但规划方案相对简单,未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方面较弱。因此,应该顺应自然山水,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规划,以山水为体,文化为魂,承扬地域景观特色,以更好地完善和深化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

山水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完善和深化;龙岩市

自钱学森先生于20世纪90年代首次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以来[1],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成为中国地域文化特色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近几年,龙岩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山水园林城市已初具雏形。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为龙岩市创建山水园林城市提供了丰厚的资源条件,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在“十二五”计划时期,龙岩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完善和深化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发展任务。

一、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点解读

龙岩市以尊重自然地理环境,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重点突出绿地与绿化生态廊道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绿化体系,适地适树为指导思想进行绿地系统规划。

根据龙岩市域自然资源、地理条件、规划 “三带、两区、两网、多片”的市域绿地格局;在实施普遍绿化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对市域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具有重要影响的地区的绿地建设。建设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城市绿化隔离带、垃圾填埋场防护绿地、森林、湿地、水体、农田、园地)与景观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林地、野生植物园等),充分发挥其在生态、环境、景观、文化、游憩、减灾方面的综合作用。

从“大地园林化”的战略出发,构筑龙岩市绿地系统的大环境大园林空间,把园林化的市区绿地系统和郊区的景观区与生态区结合起来,把城市及其绿地系统融入大自然中,并实现园林化。规划“两环、四楔、一心、两轴”的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总体形成“群山环抱、组团隔离、三河穿越、路廊交融、公园棋布、绿心东踞、清风入廓、折红拥翠”的山、城、河层次丰富,山水格局完整的生态园林城市风貌。通过对城市风貌的建设保护城市自然山水格局、传承发扬城市文化特色。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城市视通走廊、加强文物古迹及古树名木保护、合理规划绿地植被以及突出体现客家文化,大力发扬红色精神。

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紧紧围绕园林城市的理论核心进行,即现代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及历史文化精髓的有机结合[2],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不足。

第一,从保护建设自然山水环境格局上看,规划以生态学、景观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尊重城市自然风貌,突出山水城市格局的保护与建设,为龙岩市城市绿地规划提供了合理的总体指导。不足之处体现在:规划单独强调了城市重点绿化区域与绿化廊道的建设、城市视线走廊,缺乏从整体上对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建设的把握。某些规划较为浅显,例如作为城市整体格局中重要的视线走廊只提出了总体的控制线路,没有控制区域规划作为指导。

第二,从传承弘扬地域历史文化上看,规划以历史学、文化学的思想和承前启后的方针政策指导建设世遗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强调对龙岩市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城市中心文物保护单位建设,强调城市古树名木保护,为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文化内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不足之处体现在:地域文化传承提出了总体的思路与方向,但规划方案相对简单,未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对于当地非物质文化保护力度较弱。此外,规划中较强调城市居住环境的构建,忽视了游憩环境的规划建设。

二、完善和深化龙岩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建议

(一)顺应自然山水,完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规划

1.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从宏观、微观两方面构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格局,做到点、线、面相结合。以自然山体为依托,将城域内保护区、市内绿地与生态廊道建设相结合,同时加强附属绿地以及小型公共绿地节点规划,形成从庭院、公共建筑环境、城市道路、公园、风景区等一系列多样化、多层次的绿化空间体系。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系结构。达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2.生态走廊、视线通廊、慢行交通规划相结合

城市生态走廊包括河流滨水保护带、交通绿化带,而其中很多区域也是规划视线通廊。而慢行交通以步行与自行车结合,除了起到连接市域内主要自然文化空间的作用,其沿线也要求景观优美、视线通畅。因此可将城市生态走廊、视线通廊、慢行交通规划相结合进行统一规划。

3.显山露水透绿,规划视线通廊保护区

构建城市视觉通廊以保证山水自然景观的基本形态,根据规划视线做详细分析、规划视线通廊保护区域,做到显山、露水、透绿。对于控制区域内的建筑以及进行严格控制,控制一些市政工程如立交桥、高架路、桥梁,并进行美学设计,尽量减少其对山水景观的破坏,力求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融合,将其基本功能与视觉审美需求达到统一。

4.以生态构建为基础,完善保护级别规划与植被规划

生态城市是山水城市的理念基础,龙岩地区是南方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山水条件极为优越的地区之一,绿地系统建设应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在保护的基础上完善和提高。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上具有重要影响地区的绿地建设,应当综合分析其生态敏感度,根据不同敏感度来建设不同保护级别的生态保护网络,并建设具有稳定的物种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的绿地植被区。

(二)山水为体,文化为魂,承扬地域景观特色

1.依托山水格局,打造闽西特色自然景观

首先,保护完善山体植被,进一步打造具有闽西特色的植被景观。龙岩市气候条件良好,土壤肥沃,适宜植物生长,山水格局必然能充分体现龙岩的自然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规划应在保护的基础上,根据山体的环境位置、特征和功能需求,制定更加详细的山林植被群落保护和完善方案,在重点区域(如城市公园)中突出亚热带植物景观特色,并考虑在营造青山绿树的山林景观特色同时,增加山林的经济效益,例如:在土壤肥沃的山地可营造特色果园、竹园等经济林,人们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参与,能更好地体验“山水格局”理念以及感受闽西特色自然景观。

其次,加强水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水系及周边绿化廊道。龙岩市境内溪河丰富,属于山区性河流,可依据独特的自然条件打造水城名片。境内主要有雁石溪和万安溪两条河流,龙门溪、小溪和苏溪在城区汇合成雁石溪。规划应以现有自然水体为基础,强调城市水系的整体合理规划,保护自然水体生态系统,同时适当丰富水体形态,加强水体沿岸景观营造,构建城市水体景观网络。

2.依托龙岩八景,延续山水历史文脉

在山水园林城市建设之中,要依托山水格局延续城市山水历史文脉,使历史文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

龙岩除了具备优异的自然山水条件,悠久的历史,也沉淀了其自有的文化,其中龙岩八景(紫金山、龙川河、虎岭松(虎岭山)、奇迈山、九侯叠(九侯山)、“登高扬秀”(登高山)、新罗第一泉“双井流泉”、有奇特山石的“东宝春云”)融合了自然山水景观与人文景观,是独具地方特色的山水文化,这些景点有些位于已建成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内,这类景点早已融入整个城市环境氛围,而另外一些景点(如虎岭山、奇迈山等)是依据一些历史事件以及历史遗迹开发而成的,极具历史和现实意义,这类景点规划中应该强调其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将其作为城市的景观标识进行保护,根据各自特色进行完善,并以龙岩八景为基础挖掘更多代表性文化景观,连点为线、以点带面,构建地域文化景观网络。

3.弘扬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城市建设的灵魂之源。除了在规划中注重红色古田与客家土楼等物质形体的区域保护规划,完善保护区建设,另一方面加强非物质文化保护,例如客家民俗、服饰、风土、饮食、游花灯、马灯、龙灯、客家山歌,进行非物质文化保护空间规划,利用龙岩独有的地方历史文化突出龙岩的地方性特色,进而将这种历史文化特色融入龙岩“山水城市”的城市建设中来。

4.宜居与宜游相结合,构建城市景观游憩网络

山水城市打造以宜居为首要功能,同时也需要结合游憩功能,为市民以及外来游客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山水园林城市相对于普通城市而言,山水、植被以及建筑能够被巧妙结合,城市融入自然的气息体现出独有的诗情画意。规划应充分利用龙岩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打造全方位可观、可感、可游、可居的空间,根据游憩资源合理规划滨水游憩区、游憩商业区、历史文化游憩区、绿地游憩区、游憩景观带,集中不同类型游憩区[3],营造城市游憩网络结构。

结 语

龙岩市今后的建设应在遵循自然山水的生态格局,传承历史名城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相关规划,同时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与管理效能,以确保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逐步绽放龙岩独具特色的城市魅力,向“山水园林”宜居城市目标大踏步迈进。

[1] 傅礼铭.钱学森山水城市思想及其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65-75

[2] 陶 亮.“山水”的城市[J].安徽建筑,2003,(06):11.

[3] 宋 秋.山水城市的构建及其游憩功能的发挥[D].四川师范大学,2006:22-23.

Complying with the Natural Landscape, Inheriting and Carrying Forward Regional Culture——On the Improvement and Deepening of the Longyan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LIU Wei-qiang1, LI Xu-sheng1,2

(1. Shui Mu Qing Hua (Xiamen)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Xiamen361000, Fujian, China, 361000;2.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entury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Changsha410000, Hunan, China)

On the basis of interpretation for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Longya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ength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plan. Combined with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green space in Longyan, the paper proposes to improve the urban green ecological network system and to raise regional landscape features from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al landscape angle, with a view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erfecting and deepening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n Longyan city.

landscape garden city;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improving and deepening; Longyan city

F294.1

A

1673-9272(2012)02-0139-03

2012-03-07

李伟强(1983-),男,福建漳浦人,水木清华(厦门)园林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规划与设计。

[本文编校:易雪玲]

猜你喜欢

园林城市龙岩市龙岩
区域水资源配置思路与方案——以龙岩江流域鱼枧水库为例
龙岩市妇联打造社会服务“心品牌”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GPON技术在漳州天宝至龙岩蛟洋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对“学生惧怕阅读理解题”现象的再思考
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几点探究
奇台县园林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浅谈园林城市的规划与建设
THE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WORDS AND CHINESE ONES IN TRANS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