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享受教学
——一种以教师为责任主体的言说

2012-01-21尹晓敏

关键词:师生思政大学生

尹晓敏

(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浙江杭州310015)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除存在一条师生之间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活动是在知识、情感这两条主线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下完成的。寓教于乐、寓理于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师生在享受情感交流、感受课堂快乐的同时,实现知识的有效对流。

一、享受高校思政课:一个富有价值的命题

所谓享受,是指生命在存活过程中,通过身体器官、思想意识的作用,使生命自身产生愉悦、美好的一种体验与感觉。享受价值是最高层次的教育价值,享受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教师和学生的最大愿望。享受教学是指师生在共同的教学生活中,积极地自我认同和体验教学活动的意义,在教师知识人格所呈现的教学真善美与学生人性真善美的交相互动中,展现师生彼此关照的教学相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享受教,学生享受学,师生的身心和智慧获得自由发展与和谐共鸣,从而敞开教育主体的全面本质需要,以体验教学幸福的方式,不断提升教学整体质量。[1]

享受高校思政课,并非无稽之谈,也不是为追求所谓思政教育创新而假设的“乌托邦”,而是一个富有价值意义的命题,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种应然回归。《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二者一人”的概括,无疑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一种角色定位,而能否担负起这一角色并实现其功能,则取决于每一位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职业素养,其间,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思政课教师能否真正带领学生共同享受课堂教学,亦即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令人愉快的“可享受性”,展现思政课教学的审美化,体现思政课教学的人本化,让学生沉醉于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应当承认,学生虽然是课堂的一个主体群,但教师才是决定课堂的灵魂人物,是决定课堂是否具有可享受性的第一责任主体。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吉诺特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2]

确实如此,具有享受价值的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犹如流淌着的一曲美妙乐章,能使师生之间的心灵发出碰撞,情感交相辉映;能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职业价值得到升华;能使学生在这种“享受”中变得更明理、更睿智。当然,教师本人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到教学本身最大的幸福,那就是来自于学生自发的掌声、爽朗的笑声、放光的眼神、意想不到的智慧答案等。

二、高校思政课缘何远离“享受”

享受高校思政课,这是一个美好的、令人期待的语词。然而,审视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师生也许都会不免发出一声慨叹:思政课距离“享受”实在太远!因为在绝大多数高校思政课的课堂中无处寻觅诗意,没有欢乐,没有成功,教学的生命性无以张扬,教学的享受价值无以体现,教学主体常常处在被压抑、被遮蔽的状态。

毋庸置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与认同、师生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激荡、师生关系的和谐融洽等,是师生享受课堂教学的核心所在。然而,现实中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却是孤独、尴尬并倍感受挫的,其挫折感主要来自于课堂上教师的“独角戏”和学生的冷漠,来自于师生关系的“渐行渐远”。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师生犹鱼,行动犹游泳,大鱼前导,小鱼尾随,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不求而至,不为而成。[3]这样一种“从游”关系,使教学活动成为一个值得享受的、美妙的生命互动过程。然而,高校师生的“从游”关系近年来却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反向“游离”,即显性和隐性的逃课,这种现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据《21世纪人才报》报道,大学生逃课时,对逃什么课有比较明确的选择:政治理论课占54.8%,选修课占32.6%,基础课占27.3%,专业课占21.4%。[4]高校思政课不仅有大量的显性逃课,还有更为严重的隐性逃课,即教师在上课时,学生忙于课程之外的事情,思维根本没有聚集在课堂上,正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形在而神离”。[5]有一所高校的学生在其校园论坛中发了一则支持率颇高的帖子,他是如此评价其所在的思政课课堂的:“老师一个人在上面激情感慨,谁也不期待老师下一次发散思维构思想象的时候。我们从不鄙视老师的漏洞百出,从来不指责老师的偏激无理,从来不欣赏老师的自得其乐,从来不在意老师的津津有味。终于有一天老师被我们这种精神感动了,再也不点名,再也不提问,再也不拖堂,再也不唠叨。我们称这种精神叫——‘淡定’”。[6]如此隔膜的师生关系,其直接后果便是那些我们曾引以为自豪、曾无限留恋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荡然无存,便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学的低效化。

如前所述,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以教师作为责任主体观之,高校思政课远离“享受”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一)课堂话语的单向度独白

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单向度独白”,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课堂内所谓的“理论知识”变成了主宰一切的绝对力量,教师因附属于大大小小的知识点而自然成为教学的强势权威者,学生则相应地沦落为接受知识的客体,教师把角色职责赋予的“主导作用”异化为对课堂的“主宰作用”。在“独白”的教学文化中,教师讲、学生听的理论灌输成为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模式,课堂成了教师“独白”的舞台,师生关系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是教授与接受、命令与服从的关系。这种“独白”文化的存在,缩小了学生思维的空间,阻碍了师生的积极对话与有效互动,极大地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的“单向度独白”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即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缺失,教师泛泛而谈缺乏成就感,学生倦倦而听缺乏上进心,教学内容难以“入脑动心”,师生之间教与学互动的乐趣大为减弱。

(二)课堂言说的人本化缺失

由于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常注重完整系统地讲解国家的大政方针,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解读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解析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这是极其重要的。不过,作为思政课教师,还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个性优化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生活状况、生存质量、价值追求、学习困惑以及成长烦恼。而一旦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失了对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即使课程教材体系再完美,教师教学水平再高超,教育资源再丰富,教育教学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为在缺失人本性的课堂言说中,学生被置于边缘的境地,很难从课堂上找到教学理论体系与其个人思想体系的“共振点”,教师的宣讲难以触及他们的心灵、开启他们的心扉,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困扰其思想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出现“教师所讲非学生所想,教师所教非学生所需”的情形,久而久之,学生就易产生对思政理论课的“高、飘、远、空”之感和敬而远之之心。

(三)课堂教学的“见人不见情”

思政课是最不能缺少激情的课。因为思政课绝非仅仅是教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使学生的知识人格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思政课的教学性质决定了只有“富教学激情”、“具爱生之心”、“存惠生之意”的思政课教师才能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教学感染力,形成强烈的心灵震撼力和积极的行为引导力。然而,现实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见人不见情”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里所谓的“不见情”既指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疏于关注,又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寡于用情。由于“课堂话语的单向度独白”和“课堂言说的人本化缺失”,再加上功利主义的浸染、社会风气不正等消极影响,使学生普遍缺乏思政课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学生的厌学情绪和拒学逃学行为直接打击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育市场化下功利主义的大环境和合班上大课的小环境又进一步弱化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动力,导致教师“厌教”。而“厌教”的教师必定是寡于用情的,不可能做到认真钻研教学业务、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也不可能做到满腔热情、耐心细致地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如此又再度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与学的兴趣相互销蚀、动力不断消退,“学而生厌,教而生倦”,进而使思政课教学陷入了“互动失灵”的困局之中。

三、享受高校思政课,何以可能

当前,随着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深入推进,党中央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增强教学说服力和理论穿透力,满足当代青年学生成才和自我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享受教学”是高度契合于党中央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殷切期待的,“享受教学”能够也应当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以教师作为责任主体思之,若要实现享受高校思政课的目标,有以下五个可操作的对策。

(一)乐在用情——培养真挚的“教育爱”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要使高校思政课具有可享受性,就离不开教育主体情感的激发,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思政课教师诚挚的“教育爱”。“爱”这种美好的情感内化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就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美感,实现享受价值。全国优秀高校思政课教师、大连海事大学贾凤姿教授曾说:“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心便不能为人师,爱是教育成功的基因。”教育爱是指教师施予学生之爱,它是教育的“根”,能赋予教育生命与活力。教育爱是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生活和教学体验进入享受状态的情感路径。一个能够进入享受教学状态的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拥有这样一种认识:对于一个思政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就是其终身成长的最好路径和享受人生的重要载体;教学是一项“双赢”活动,不仅为其对象提供生长的空间,也为自身创造发展的可能,是真正的“教学相长”而绝非“单方付出”。热爱教学是一切可享受教学的应然品质,只有教师对教学的热爱,才可能有学生热爱的教学;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倾情付出,才可能有学生对教师的会心微笑。中国人民大学教学标兵、任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王易老师正是怀着对莘莘学子的拳拳爱意,把讲授思政课称为“享受人生的至乐”,而王易老师也赢得了学生的拥戴,她的课被学生誉为“心灵鸡汤”、“思想的熏陶”、“心灵的净化”、“爱的收获与回归”。[7]

(二)乐在沟通——尽最大可能“读懂”学生

为了避免高校思政课课堂言说的人本化缺失,思政课教师要设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努力研究并尽最大可能去“读懂”学生,真正洞察他们在学习成才、交友恋爱、个性发展以及适应环境等方面的需要、困惑和迷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政课的人本性。“历史和现实说明,每一代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理念都有属于自身的特征,每一代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期盼都有属于自身的密码。思政课教师应认真去读懂当代大学生所展示出的理想、情感、兴趣,乃至烦恼与渴求等等。”[8]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中期,处于生理变化高峰、智力发展高峰、社会需求高峰和创造能力高峰的人生发展曲线中的“四大高峰期”,当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到底是什么,他们关注的社会与人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他们的思维兴奋点和情感兴奋区何在?当然,思政课教师要想“读懂”学生,光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放下所谓“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利用谈话、调查与校园BBS等方式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与学生共同探讨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把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所在、对教学形式的认同程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真正找到思政课教学理论体系与学生思想话语体系的最佳结合点。

(三)乐在有感——找寻可贵的“教学感”

感觉是一种微妙的东西,无论干什么,找到了感觉,就成了一件幸福和享受的事,高校思政课教学亦是如此。教学感要求师生共同进入教学体验的状态。思政课教师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充分认识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及其需要,与他们交朋友,带着友善的态度走近他们。思政课教师要从“平视”而不是“俯视”的角度、以“良师益友”而不是“理论权威”的姿态面对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营造一种宽松、平等、互动的课堂气氛,提供丰富的教育信息和话语平台来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获得可贵的“教学感”、带领学生共同进入美妙的教学体验状态,思政课教师还应积极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以达到寓教于乐、师生共乐之效,因为“教师在巧妙的课堂设计之中传递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舒展的是道德和生命叙事中一副副生动的画面,这样的课堂师生彼此之间都能享受到幸福和美”。[9]

(四)乐在表达——流淌入心的教学语言

表述美不美,全凭老师一张嘴。思政课从本质上说,是以“说理”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否接受并认同教师所说的“理”,话语的表述非常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师应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精炼、准确和清晰,力求课堂教学用语的生动形象、幽默风趣和富感染力。除此之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善于把握青年大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运用学生喜欢的话语体系来阐释概念、言说理论,这样,教师就会与作为受众的学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话语环境”,学生也就愿意接受教师传递的理论信息。应当看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虚拟世界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第二社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0年3月底,大学生群体的网络使用率已达97%,[10]畅游网络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网络文化最集中的表现形式之一便是网络话语。网络话语往往追求文字的新颖、幽默,技术语言多姿多彩,语言表述讲求含蓄而又不失尖锐的评论,过于平白、露骨的话语或者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语言,会让网络受众群大倒胃口。传统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化中频频使用的套话、官话与具有多样性、创造性、多变性、生活性、不规范性特点的网络话语形成巨大差异,使得思政课教育信息不但很难进入大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语境中,而且背离青年人对新知的获取欲求。[11]因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积极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话语体系,熟悉大学生的网上交流方式,努力做到与大学生在同一语境下进行交流,使相对抽象的教材符号变成符合学生认知结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教学语言,以此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构易于被学生接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五)乐在尽责——守住宁静享受尽职快乐

“当下的时代,平静,才是最大的奢侈品”,[12],这是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师,要学会沉下心来,守住心灵宁静,享受尽职快乐,挺直脊梁、站稳讲台、恪尽职守,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所言,“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13]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当以快乐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职业,以豁达的心态步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领域,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航程。事实上,面对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只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悉心地研究,就会从中发现一片广阔的天地,领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为人师长的无穷乐趣。

[1]王振权,肖建芳.被遮蔽的教学观:享受教学论[J].教育探索,2006(11):44.

[2]杨旭.和学生一起享受课堂[EB/OL].(2008-10-26).http://www.rsedu.com/jky/show.php?itemid=5033.

[3]反思:大学师生关系缘何陷入功利化冷漠化境地[EB/ OL].(2011-01-03).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1/03/c_12940527.htm.

[4]高宏亮,傅明冲.大学生逃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8(1):46.

[5]广州大学生“隐性逃课”严重仅26%学生认真听课[N].羊城晚报,2010-03-26(A02).

[6]高奔.大学生思想政治课逃课现象调查及讨论[EB/OL].(2010-05-20).http://blog.sina.com.cn/s/blog_5fd8f7240100ib5v.html.

[7]杨晨光.“麻花”教师把思想政治课变成“心灵鸡汤”[N].中国教育报,2008-10-09(2).

[8]解保军.贴近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维度[J].中国教育教学杂志:高等教育版,2005(11):76.

[9]郭芙蓉.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享受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54.

[10]王悦生.高学历群体的网络依赖之痛[EB/OL].(2010-07-07).[2012-01-12].http://txs.youth.cn/shgc/201007/t20100707_1280705.htm.

[11]贾晓慧.适应8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思考[J].政工研究动态,2009(5):22.

[12]王琼.白岩松出书叩问幸福思索平静才是最大的奢侈品[N].重庆晚报,2010-08-26(5).

[1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2:476.

猜你喜欢

师生思政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