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激素对树兰组织培养的影响
2012-01-19黄康康
孙 瑶,黄康康
(浙江省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4)
树兰为兰科树兰属热带兰,原产于厄瓜多尔,是一种具有很高观赏价值的热带气生兰,深受台湾兰花爱好者的青睐,但在国内尚属少见[1-2]。谷祝平等[3]、潘学峰等[4]曾利用树兰种子诱导形成的原球茎进行扩繁取得成功,但种子间差异很大,利用种子扩繁不利于亲本性状的保持[1]。为了加速繁育速度,缩短育种周期,在工厂化育苗中常采用组织培养的方式[5-6]。树兰是濒危兰花物种,数量稀少,因此研究树兰组织培养技术,构建一套简便高效的再生体系,对树兰的快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作者的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材料为树兰 (Epidendrum Yellow)无菌苗的茎段和丛芽,由课题组组培室提供。
1.2 方法
取健壮无菌试管苗,以1/2 MS为基本培养基,每升附加8 g琼脂粉,30 g蔗糖和2 g活性炭,添加不同浓度的NAA(0.2,0.5,1.0 mg·L-1)和6-BA(0.5,1.0,2.0,3.0,4.0 mg·L-1)。试验设15个处理。每瓶接种5个外植体,每处理接种10瓶,pH值调至5.8,培养温度25℃左右,每天光照时间14 h,光照强度1 500~2 000 lx,培养40~50 d后统计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愈伤组织和芽诱导的影响
外植体接入诱导培养基上约20 d后开始膨大,产生愈伤组织,但不同激素组合对树兰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作用差异显著,以NAA 1.0 mg·L-1+6-BA 3.0 mg·L-1诱导出的愈伤组织最好,诱导率达50.0%(表1),且愈伤组织呈黄绿色、表面湿润、松软,生长状态好。
表1 NAA、6-BA不同配比组合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在激素对树兰茎段的诱导过程中发现,经40~50 d的培养后,有些茎段分化成芽 (表2),且不同激素组合对芽的诱导效果不同。以NAA 1.0 mg·L-1+6-BA1.0 mg· L-1和 NAA 1.0 mg·L-1+6-BA 0.5 mg·L-1诱导出的芽最多,诱导率分别达52.0%和48.0%,且植物生长健壮。
表2 NAA、6-BA不同配比组合对芽分化的影响
2.2 对生根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NAA和6-BA配比组合对树兰组培苗生根的影响不同。NAA 0.5 mg·L-1+6-BA 2.0 mg·L-1的激素组合对生根的诱导率最低,只有87.5%。其余各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生根的诱导率均达90%以上。
表3 NAA、6-BA不同配比组合对组培苗生根的影响
3 小结和讨论
本实验中树兰原球茎的诱导率和芽的分化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这2个实验均是在同一种培养基中统计所致,也即是说茎段培养40~50 d后,同一个组培瓶中出现原球茎和芽并存的情况。如NAA 1.0 mg·L-1+6-BA 1.0 mg·L-1培养基中原球茎的诱导率为30%,芽分化率为52%,即在该培养基中培养40~50 d后30%茎段转变成原球茎,另外52%的茎段分化成芽,诱导和分化率总和则为82%。表明树兰的诱导和分化相对容易,可以在同一种培养基 中 完 成。其 中 NAA 1.0 mg·L-1+6-BA 1.0 mg·L-1配方中诱导和分化总和最高,达82%。此外,树兰生根相对容易,在各培养基中的生根率均在87.5%以上,其中在培养基NAA 1.0 mg·L-1+6-BA 1.0 mg·L-1上的生根率达100%。因此,推断树兰的诱导、分化和生根可以在同一个培养基上完成。张先云等[7]的研究也表明杂交兰的从诱导、增殖、分化到生根可以用同一种培养基。这样大大缩短了生产和试验周期、简化了操作程序、降低了成本。
根据已有研究可知,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性较为显著。本文仅对树兰的一个品种进行了研究,不能对不同品种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因此对具有广泛品种适应性的培养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 魏翠华.树兰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简报)[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35(2):64-65.
[2] 龙雅宜.初识奇妙的兰科观赏植物 (中)[J].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2007(12):7-11.
[3] 谷祝平,徐涛.树兰原球茎增殖中体细胞胚发生的研究 [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26(1):76-79.
[4] 潘学峰,凌梅,王安石.树兰未成熟种子离体快繁技术[J].热带生物学报,2010,1(2):158-164.
[5] 江金兰,周辉明,罗庆国.6-BA、NAA不同配比对大花蕙兰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J].浙江农业科学,2009(1):85-86.
[6] 马华升,王伟科,王佳.培养基、激素和添加物对大花蕙兰原球茎诱导增殖的影响 [J].浙江农业科学,2005(6):452-456.
[7] 张先云,袁秀云,马杰.杂交兰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J].河南科学,2009,27(4):419-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