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止痛汤治疗头痛疗效观察※
2012-01-18姜雪华
姜雪华
临床鉴习
化痰止痛汤治疗头痛疗效观察※
姜雪华
(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脑病科,辽源 136200)
化痰止痛汤;痰湿型头痛;中医药疗法
头痛是常见的一个临床症状,西医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中药汤药治疗头痛有切实的临床疗效。自拟化痰止痛汤,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观察其治疗痰湿型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吉林省辽源市中医院脑病科病房及门诊的512例患者。
1.2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照卫生部药政司1993《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痰湿型头痛:头痛头重,或伴头晕天旋地转,恶心或呕吐,胸闷脘痞,苔腻,脉滑。
1.3 治疗方法 采用分组随机化方法,按轻度和重度(评分4~11分为轻度,12~19分为重度)分别产生随机号码,并制作随机信封进行随机方案的隐藏。纳入病例先按照头痛程度进入轻度组或重度组,再按组内的随机顺序分入汤药组(A组)、西药组(B组)或汤药+西药组(C组)。
①汤药组(A组):按照辨证分型为痰湿型而入组,并给予化痰止痛汤,1天1剂,早晚分两次口服。汤药处方:化痰止痛汤:半夏、天麻、白术、茯苓、泽泻、旋覆花、生姜、代赭石。②西药组(B组):口服尼莫地平片40mg,每天3次。③汤药+西药组(C组):按照中医辨证分型为痰湿型而入组,并给予中药汤剂(与汤药组处方相同),1天1剂,早晚分2次口服,同时给予尼莫地平片40mg,每天3次。3组疗程均为14d。
1.6 观察方法 按照病人入组先后顺序确定随机号并打开相应的随机信封,按照信封内的分组方案分配入A、B、C三组,并按照上述方法给予相应的治疗。所有的病人都由脑病科主治医师进行辨证分型,其中进入中药组和中药加西药组的患者根据辨证分型为痰湿型而入组,并处以中药处方。并在治疗前、治疗后7d、14d时分别记录中医症状、舌脉,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评分及头痛残障调查表评分,治疗后7d和14d时还需记录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再进行电话随访,询问患者头痛复发情况。
1.7 疗效指标 头痛残障调查表[3]。
1.8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描述性统计:指出均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发生率,可信区间,发生频数等。推断性统计: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有一次治疗后数据的脱落病例计入全数据集进行疗效分析,用药后无检测数据的病例为剔除病例,剔除病例不计算疗效。
2 结果
2.1 病例分布 试验共入组512例(汤药组170例,西药组172例,汤药+西药组170例),其中轻度病人462例,重度患者50例,脱落58例,剔除84例。汤药组完成122例,脱落26例,剔除22例;西药组完成126例,脱落16例,剔除30例;+西药组完成122例,脱落16例,剔除32例。各级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979、0.422、0.607。
辨证类型分布:阴虚阳亢证166例,痰浊上扰证244例,气虚清阳不升证102例。
性别构成:男性186例,女性316例,男女比例约为1:1.75。中药组男性74例,女性96例;西药组男性48例,女性124例;中药+西药组男性64例,女性106例。经交叉表卡方检验,各组男女比例无显著差异,2=4.606,=0.100。
病种构成:本组病例所涉及疾病中偏头痛292例、紧张性头痛66例、神经性头痛50例、丛集性8例、脑血管病40例(脑梗塞38例、脑出血2例)、非特异性头痛28例。
2.2 治疗前基线比较 治疗前三组之间持续时间得分、发作频率得分、头痛程度评分、头痛残障调查表评分等基线指标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均具有可比性(>0.05)。
表1 治疗前基线比较 (±s)
2.2 总体疗效比较 头痛残障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代表由头痛导致的残障程度越高。治疗前后减分值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
注:*<0.05(A:B)
治疗前后总分减分值比较,汤药组与西药组有显著差异,汤药组优于西药组(=0.048)。
3 讨论
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广义的泛指头痛者,可涉及神经科、内科、外科等多个学科,本研究纳入病例即涵盖了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神经性头痛、从集性头痛、实验证明,进行疗效评比,汤药组的DHI减分值高于西药组并有明显的差异,化痰止痛汤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加旋覆花温胃降逆,对改善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作用明显,加泽泻加强利水渗湿作用,泽泻的药理研究有利尿作用,通过利尿来减轻脑水肿,而改善头痛,代赭石,有降逆、止呕吐作用。痰湿上犯清窍致头痛理论颇受后世医家重视,以朱丹溪为代表,《丹溪心法•头痛》提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可下者”。“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
化痰止痛汤表现出了更好的疗效。结果表明了中药辨证治疗头痛的效果很好,怎样再提高疗效以及证候、病因与疗效的关系,今后有待观察与探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司主编.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1993.
[2] Fujino A, Tokumasu K, Okamoto M,etal. Vestibular training for acute unilateral vestibular disturbances: its efficacy in comparison with antivertigo drug. Acta Otolaryngoly Suppl, 1996,524:21-6
[3] Jacobson. GP, and Newman. C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Archives of Otolaryngology and Head and Neck Surgery 1990,116:424–427.
[4]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第一版.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14
1672-2779(2012)-01-0037-02
1国家级“非遗”北京同仁堂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项目;2 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长白山杏苑新林”项目
(本文校对:韩世辉 收稿日期:201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