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正化积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老年肺癌
2012-01-18南新记栗广辉张至惠
南新记 栗广辉 张至惠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463000)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40岁以后迅速上升,在70岁达到高峰,其恶性程度高,发展速度,对于老年晚期肺癌患者其五年总生存率不足10%[1]。在老年恶性肿瘤中尤为常见,发现时常属晚期,因年老体弱及基础疾病等原因,大多患者失去手术和放疗机会,化疗因其毒副反应较重,在老年患者中受到一定限制。多年来我科以自制中成药扶正化积丸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老年肺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年龄60~75岁,平均67.5岁;男性104例,女性36例,男女比例为2.9∶1。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确诊,因年龄大,体质弱,病期晚,失去手术或放疗机会,预计生存期在半年以上,有可测量病灶,无化疗禁忌证,卡式评分70分以上。随机分治疗组68例,对照组72例。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GP”方案:GEM(吉西他滨)1000mg/m2,静滴,第1天;DDP(顺铂)75mg/m2,静滴,分3~4天用。治疗组在“GP”方案基础上加服扶正化积丸9g,日3次,口服。化疗前1周开始服用至化疗后2周。
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变化情况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生存质量的卡氏评分判定。疗效标准按 WHO统一标准评价,疗效评价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变化(NC)、进展(PD)。有效率为(CR+PR)率。
治疗结果
1.近期疗效见表1。
表1 实体瘤疗效评价
治疗组有效率为33.82%,对照组18.05%,两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临床症状改善比较:治疗组咳痰治疗前66例,治疗后22例,总有效率66.17%;咳血治疗前6例,治疗后3例,总有效率50.00%;胸痛治疗前18例,治疗后8例,总有效率55.56%;气促治疗前8例,治疗后2例,总有效率75.00%;乏力治疗前55例,治疗后20例,总有效率63.64%;纳差治疗前28例,治疗后16例,总有效率42.86%。对照组咳痰治疗前48例,治疗后40例,总有效率16.67%;咳血治疗前3例,治疗后2例,总有效率33.33%;胸痛治疗前20例,治疗后18例,总有效率10.00%;气促治疗前6例,治疗后4例,总有效率33.33%;乏力治疗前36例,治疗后32例,总有效率11.11%;纳差治疗前22例,治疗后36例,增加14例。
治疗组治疗用药后患者咯痰、咳血、气促、纳差、乏力、胸痛症状明显改善(P<0.05),疗效优于对照组。
3.生活质量:依据KPS评分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患者全身状况在治疗后增加10分以上为提高,减少大于10分为下降,增加或减少不足10分者为稳定。
两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比较(KPF评分变化例数):治疗组68例,生活质量提高36例,生活质量下降7例,生活质量稳定25例;对照组72例,生活质量提高12例,生活质量下降44例,生活质量稳定16例。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讨论
肺癌多属中医学“肺积”、“痞癖”、“咳嗽”、“胸痛”等范畴。《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源流》说:“邪积胸中,阻塞气道,气不宣通,为痰,为血,为食,皆得与正相搏,邪既胜,正不得而制之,遂结成形而有块。”说明了肺中积块的产生与正虚邪侵,气机不畅,痰血相搏有关[2]。肺癌的发生是因虚而得,因虚而致实,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疾病。
化疗是老年晚期肺癌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本组单纯化疗组有效率为18.05%,与临床报道相符,但“GP”方案主要毒性反应为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3]。本组均为老年患者,素体亏虚,不耐攻伐。目前研究认为,肿瘤的治疗过程中杀伤肿瘤细胞与保护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同等重要作用。寻找一种即增强化疗疗效同时又能提高宿主机体免疫功能,并减少毒副反应的方法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研究方向之一。扶正化积丸是我科多年来应用于临床,并不断优化完善的自制抗肿瘤药,该方由西洋参、玄参、生地黄、麦门冬、黄芪、三七、血竭、水蛭、三棱、莪术、炙鳖甲、壁虎、山慈菇、蜈蚣、鸡内金、焦三仙等组成。对老年晚期肺癌患者结合化疗,疗效肯定,减轻了化疗的毒副作用,保证了化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治疗的有效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合肺癌本身是一种虚实互见的疾病特点,组方扶正祛邪共用,其中西洋参、玄参、生地黄、麦门冬、黄芪益气养阴,扶正以祛邪;三七、血竭、水蛭、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通络以抗癌;炙鳖甲、壁虎、山慈菇、蜈蚣软坚散结以祛邪;鸡内金、焦三仙健脾和胃降逆,助消化。全方共奏益气养阴、健脾和胃、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抗癌解毒、补虚泻实、标本兼治之功。临床观察显示,本方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期等方面疗效可靠。
[1]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7.
[2]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2.
[3]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