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业出版在航天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着力点
2012-01-18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邓宁丰张铁钧曹晓勇范占英
◎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 邓宁丰 张铁钧 曹晓勇 范占英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奋斗目标,这一重大决策为加快和加强航天文化建设,建立健全航天文化建设的支撑、保障和服务体系,实现航天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航天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新时期的具体体现。全面推进航天文化建设,不仅对于航天科技工业的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航天专业出版是航天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航天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充分发挥航天文化建设对航天事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在航天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科技出版在传承科技成果、支撑科技创新、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航天专业出版作为科技出版的一部分,也是航天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工作,在总结航天科技研制经验、培养航天人才、传授航天知识、传播航天文化和传承航天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宇航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及其前身成立30多年来,出版了上千种航天图书,其中包括专著、译著、教材、工具书、科普读物等科技及管理类图书,以及企业文化、人物传记等文化图书。这些图书所蕴含和传承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与航天文化,对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支撑作用,对航天人才队伍的培养及社会影响力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增强了全社会对航天的认识,扩大了航天的社会影响力,吸引了全社会对航天的关注与支持,提高了中国航天的国际威望。
航天科技专著作为航天科技知识固化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是航天出版活动的核心。航天科技工业作为高科技领域的领头羊,科技创新是其重要特征;同时航天工程又是一个多学科、多专业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技术体系,是在总体思想指导下的大规模系统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是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因此,航天科技专著是科研生产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在某种程度上还能起到技术规范的作用,对于提高型号研制质量、优化型号研制流程、规避型号技术风险都具有重要作用。
将航天科技工作者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知识财富传承下来,可以指导新时期的航天重大工程实践,促进航天科技成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推广应用。例如,《导弹与航天丛书》是由2000 多位航天科技工作者历时20 余年,从导弹武器、运载火箭和空间飞行器等航天产品的设计、研制、生产、试验等各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在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方法和工程经验,已成为航天人广泛使用的必备工具书和教材。
航天译著通过选取国外航天科研生产的最新成果和技术研发的最新进展,对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宇航出版公司结合我国航天科研生产实际,从国外引进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航天科技著作,并与世界航天大国的相关研究机构及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
航天教材是航天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支撑,特别是航天专业教材源于航天工程实践,对航天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航天的培训工作不同于其它行业,有着强烈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要求,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培训教材体系对各种层次的人员提供培训依据,是航天事业薪火相传、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
航天科普图书是向社会读者传递航天科技知识的普及读物,从而构建起连接航天与社会大众的桥梁,在向社会大众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宣传了航天事业。
航天文化图书是反映航天历史、折射人文精神、宣传企业文化的特色鲜明的图书系列,宇航出版公司瞄准传播航天文化、传承航天精神的目标,出版了反映科研院所发展历程的《七彩天路系列丛书》,反映航天专家奋斗人生的《天穹记忆系列丛书》,反映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带领航天人创造辉煌业绩历程的《“钱学森与中国航天”丛书》等。这些优秀图书将历久弥新,影响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乃至全国其它行业的广大科技工作者。
二、国内外相关出版工作现状
世界航天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航天技术的传承和积累。美国作为航空航天领域最发达的国家,众多的航天科研机构在长期的科研活动中创作了大量的科技图书,例如AIAA 的《Progress in Astronautics and Aeronautics Series》、《AIAA Education Series》,《Library of Flight Series》各成体系,从不同的角度积淀航天科技知识,促进美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国际著名出版公司也都有成系列的航天专业图书,如Springer 出版公司的《Space Technology Library Series》和《Space Technology Proceedings Series》,经过多年的发展,都拥有了几百个品种,成为业界知名的航天系列图书品牌。此外,Springer 公司还有《Studies in Space Policy》、《Space Exploration》等图书系列。
国内各科技行业也很重视专业科技图书的出版工作。例如,化学工业出版社以化学化工专业的从业人员和研究生为读者对象,出版了化学、化工、环境、安全、能源、材料等系列科技专著和教材;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了《铁路信号系列丛书》、《工务电务系列丛书》、《机车车辆系列丛书》。
近年来,我国的航天科技工业发展迅速,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航天科技工业的发展对航天专业出版在文化、技术的传承、传播和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整体看来,无论与国际上先进的航天专业出版公司还是与国内其它行业专业出版社相比,国内航天图书出版整体规模不大,成体系构建不足,落后于技术发展和型号研制需要,一些有效的研制方法和经验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推广,一些相互接口还不能用图书来规范和平滑,与我国航天在国际上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相匹配。同时航天专业作者埋头科研,对于著书立说缺乏有效组织,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得航天技术传承、传播以及新技术跟踪受到一定的制约。
三、繁荣航天出版的着力点
1.加强航天科技专著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航天科技图书应成为航天事业发展的桥梁,联结过去、现在和未来。航天科技图书的出版既需要科研一线作者的高度重视,也需要有专业研究能力的出版队伍来策划与组织。一方面,策划出版一批能够总结、归纳、积累航天科学、技术、方法、经验的航天工程技术著作,为后续航天工程项目以及国家其它行业的技术发展路径提供指导和借鉴,如以《导弹与航天丛书》后续书系为基础建设的《航天型号工程丛书》,搜集整理航天院士专家著作构建航天院士专著书系,以及体现航天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科研水平与学术成果的中青年科学家专著书系等。另一方面,策划出版一批能够探索、研究和展望未来航天新学科、新技术、新方法、新路径的科技学术著作,瞄准航天科技前沿,引领专业技术发展,牵引航天科技进步,促进国家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如出版《中国航天科学技术进展丛书》、影响未来航天发展的《关键学科丛书》。
2.加强航天教材研发
航天科技工业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也必然需要多方面的人才,而且各类人才又必须在精通本职工作的同时了解相关关联工作,因此,航天的教育培训教材研发工作兼具专业性和特殊性。我们要按照航天人才队伍构建的要求,策划出版一系列培训教材,支撑航天技术可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型号产品生产、装备制造水平提高及产业发展。同时,出版研究生系列培训教材和各类专项教材,满足航天产业可持续发展和现实要求的需要。
3.加强航天管理图书的策划和出版
航天科技工业作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杰出代表,不仅出技术、出人才,也出思想。航天系统工程管理思想、组织运行管理方法、工程型号管理经验以及技术发展路径等都对其它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在这些方面,科技图书和管理图书认知度高、传播范围广,能对航天科技和管理文化的传播起到无可替代
的作用。我们要站在传播航天科技文化和管理文化的高度出版一批能够总结航天管理经验的专著,从而有效地促进航天管理经验的传播,使航天事业不仅成为国家引领高科技发展的重要领域,还能够成为我国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实践的基地。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即将走过60年的发展历程,建议适时推出《中国航天管理60年》、《航天系统工程的运行与实践》等图书,全方位介绍中国航天的管理实践和经验。
4.加强航天知识系统积累及工具书的出版
工具书的编撰和出版是对已有知识的系统集成,是出版的高级阶段。中国航天科技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文献积累,将这些知识和文献整理、汇总,形成成熟可靠、叙述准确、重点突出、概括性强的工具书,既可以供航天从业人员查找使用,解决科研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科研生产效率,又可以促进多型号、多学科间的交流沟通。
航天工具书出版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通用工具书,如《英汉导弹与航天词典》、《汉英导弹词典》等;二是专业技术工具书,如《惯性技术词典》等;三是型号工程工具书,如《世界航天运载器大全》、《世界防空反导导弹手册》等。航天工具书的编撰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有序推进,才能在一段时间后取得成果。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步较晚,与世界航天技术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除了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外,还要借鉴世界先进航天技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航天技术著作,比如出版《世界航天经典译丛》和《世界航天技术前沿译丛》。一方面,可以为我国重大航天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密切跟踪世界航天技术发展前沿,掌握世界航天技术发展方向,缩小与世界航天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促进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在增强,相应地也应承担一些与我国国力相匹配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为国际组织提供出版服务也成为一种必要。同时,将国内前沿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以科技图书的形式推向国际,可以去军事化、去行政化,真正站在科学的高度,以一种更柔性的方式宣传中国航天。
6.向社会普及航天科普读物
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厚爱,但社会公众对航天科技知识还知之不多。为了培育主流文化,把握好话语权,应以重大航天活动为契机,适时出版面向社会大众的航天科普图书,包括载人航天、航天遥感、深空探测、卫星导航等,向社会大众普及航天科技知识,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弘扬科学精神,扩大航天事业的社会影响,为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培养人才,履行航天人应有的社会责任。
7.加强航天文化图书的组织与策划
中国航天事业创建以来,在屡创辉煌业绩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航天文化。我们应强化航天文化图书的组织、策划与出版,促进航天文化在航天系统薪火相传,并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为了进一步挖掘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原动力,总结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历史经验,提炼航天人的核心价值观,反映航天人的精神风貌,向社会大众宣传航天文化、弘扬航天精神,应系统谋划具有航天影响力的图书出版体系,形成航天文化、航天历史、航天人物系列,在构筑航天物质成果的同时,总结提炼出具有航天特色的精神成果,最大限度地提升中国航天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
航天历史图书是反映发展历程、弘扬航天精神的图书系列。航天精神是党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在航天科技战线的具体体现,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她伴随着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载入伟大祖国的史册,汇入民族精神的长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珍贵财富。
航天人物图书是折射人文精神、激励新人成长的图书系列。在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模范人物、优秀员工,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这些优秀人物遍布航天科研、生产、试验、管理各个岗位,生活在广大职工的身边,对群众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相关图书的策划与出版将起到宣传典型、鼓励先进、引领上进的作用。
8.推进数字化出版工程建设,建立现代出版平台
随着航天型号数量的不断增多、要求不断增高,而研制、试验周期不断缩短,标准化、系列化、型谱化的研制理念不断深入,航天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对已固化知识的使用需求,特别是知识集成度的需求越来越高。单纯依靠传统图书、期刊等纸质媒体所承载的科学技术知识,已不能有效满足航天科研、生产、试验的需求。
因此,要根据出版技术、传播方式和阅读模式的不断发展,开拓数字出版新领域,逐步向出版数字化、传播网络化、阅读电子化、呈现方式多媒体化方向发展。通过信息化集成,构建航天科技数字化知识库,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实现网上查询和服务,满足航天科研生产的需要。
当前,文化领域正处在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许多专业出版单位规模不大、结构也不合理,严重束缚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想改变当前状况,除了在思想上要大胆创新、经营上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外,更重要的是要进行以信息手段为主的技术改造,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工作、管理和生产方式的升级,提升领导层的决策质量和提高全员的执行力,创造现代出版产业发展条件,完成传统出版单位向现代传媒企业的蜕变。
9.整合航天出版资源,建设航天文化产业基地
航天系统现有的出版资源比较分散,各出版资源的运营与管理机构市场化程度十分有限,大多都依赖科研实体而生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职业化意识有待增强,运营效率有待提升,市场赢利能力有待扩展。各科研生产机构的出版意愿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现有的各种报纸、期刊、内部出版物、网络平台及宣传报道等资源未能得到很好的整合与共享,一些有关航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产业化的想法、建议在定位上较为宽泛、模糊,且缺乏可操作性,远未走上适应市场化要求的产业发展探索轨道。
出版资源的形成过程及其现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资源整合既涉及到认知与目标定位问题,也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资源整合过程是十分艰难的,需要有一定的投入,需要有一段较长的转轨与培育期。资源整合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精心策划、统筹安排,本着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有利发展的原则,先着手构建现代航天出版主体平台,形成竞争能力,通过吸引资源,打造亮点,作出业绩,降低改革带来的冲击,产生多方共赢的效果。
笔者建议以宇航出版公司为内核,引进战略投资者,适度整合航天内部资源,加快发展的速度。首先是加强公司内核的建设,如果内核的能力不强,对外部的资源吸引能力也有限,即使能实现行政组合,也难以实现有效率的经营,许多企业购并失败都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是战略投资者的引入,这些战略投资者一定在某一方面拥有独特的优势,而且这些优势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比如拥有较多的市场资源,在动漫等数字化出版领域有很强的开发能力等;其三,在行政的推动下,采取梯次推进方式实现内部资源的有效关联乃至资源重组。
综上所述,通过上述各方面的努力,以及与航天战线各方面的协力合作,将能够系统构建航天出版新体系,凝聚共识,和谐推进,创造航天专业出版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