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干预对急诊科护士职场暴力应对的影响
2012-01-15冯信坚
杨 瑜,冯信坚
1.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630)2.中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门诊医疗服务区(广东 广州 510630)
职场暴力是工作人员在工作场所受到辱骂、威胁甚至袭击,从而造成对其安全、幸福和健康明确的或含蓄的挑战,包括心理暴力和身体暴力两种[1]。急诊科护士是医疗职场中暴露最高的人群之一,也是遭受职场暴力的高危人群,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医疗行业共同存在的问题。据美国劳动统计局统计[2],1999年该国医院工作人员遭受职场暴力的发生率高达0.83‰,是其他行业工作人员遭受暴力事件的4倍,澳大利亚调查新南威尔士州医院急救中心约90%的护士遭受过不同程度职场暴力[3],我国潘菲等报道89.8%的医院急诊护士曾遭受过职场暴力[4]。目前职场暴力尽管普遍存在,但并未引起医疗机构足够重视,缺乏规范、有效的处理应对程序,现有急诊护士暴力应对的研究中也多是对职场暴力的描述性研究[4~6],而应对性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综合干预措施,从多方面缓解急诊护士的职业紧张应对措施,旨在帮助急诊护士探寻有效的职业应对策略,为医院改进相应管理措施提供可行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广州市三家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124人为研究对象,其中曾经遭受过至少一次以上职场暴力(身体暴力或心里暴力)者82人,均为女性,年龄18-41岁,中位年龄(29.13±6.21)岁,82名护士中18-25岁35人,25-30岁26人,30-35岁15人,35岁以上6人。其职称结构:护士36人,护师23人,主管护师18人,副主任护师以上5人。82名护士按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综合干预组(简称干预组),每组各41人,两组护士在年龄、职称、工作时间以及工作地点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针对两组护士所在医院均采取改善环境,包括改变嘈杂拥挤的就医环境,美化候诊区,简化急诊就医流程,构建规范的暴力事件处理程序等。干预组同时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针对性培训:包括语言规范、操作规范、暴力事件应对培训、法律培训等,时间至少不低于24学时;(2)加强心理辅导:通过集体授课(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和个别针对性心理咨询等方式,加强护士危机处理能力技巧的培养;(3)开展模拟突发暴力事件演习:由专家设置相应的模拟场景,使护士增强危机处理能力。对照组除医院改善相应环境外并不做其他特殊处理。培训时间均为3个月,6个月后进行问卷调查。
1.3调查方法采用一般调查问卷、职业紧张量表(OSI-R)[7]、简易应对量表[8]以及焦虑抑郁自评量表[9]。一般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包括年龄、工作时间、学历、职称以及遭受职场暴力次数、时间和过程;OSI-R采用李建等国内OSI-R修订版,包括职业任务、个体紧张和个体反应等三个部分共14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评分与紧张程度呈正相关;简易应对量表由谢亚宁编制,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共20条目,采用0-3分四级评分,评分越高,应对越积极;焦虑抑郁量表包括焦虑(SAS)和抑郁(SDS)两个维度共20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评分与焦虑抑郁程度呈正相关。4种量表由培训后的专人安排护士独立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24份,回收124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回收后数据处理由专人评分并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干预前后OSI-R评分比较两组护士干预前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和个体反应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干预前比较,对照组干预后职业任务和紧张反应评分明显降低(P<0.05),干预组干预后职业任务、紧张反应和个体反应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组间比较,干预组各项指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OSI-R情况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护士SAS、SDS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干预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干预前后职业应对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护士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评分明显升高(P<0.05),消极应对评分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评分变化不明显。组间比较干预组积极应对、消极应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职业应对评分比较
与干预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患者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医患纠纷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有发生。医院急诊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收治患者多数为病情危急患者,影响患者家属情绪,加之护患沟通不畅,容易导致职场暴力的发生,同时,处理危急重症患者的护士由于长期紧张的工作压力导致情绪的失常,更增加了发生暴力冲突的可能性[10]。因此,急诊护士成为遭受职场暴力的高危人群,严重威胁护士的人身安全,影响了她们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这也成为护理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多数医院未能就此引起足够重视,多数只是改善就诊环境,或单方面要求护士注重护理质量,而缺乏对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我们的结果表明,经过足够的综合干预,干预组OSI-R评分大大降低,焦虑抑郁评分也明显降低,在进行职业应对时也更为积极。表明改善就医环境、注重护士的培训、加强针对性处理的技能能有效缓解护士的职业应对,可有效提升护士从业的依从性,增加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护理资源短缺的局面。
[1]世界卫生组织.新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威胁卫生服务[R].世界卫生组织简报,2002,(14):6-9.
[2]李霜.暴力——医院中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3):163.
[3]LynehamJ. Violenee in New South Wales emergency departments[J].AustJAdy Nurs,2001,18(2):8-17.
[4]潘菲,韩学美.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0):6-10.
[5]张红. 临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J].护理研究,2008,22(2):233-224.
[6]王位琼,谢文,张梅霞,等.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职业紧张现状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1,11(4):52-56.
[7]李健,兰亚佳,王治明,等.职业紧张量表(OSI-R)信度与效度验证[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1,19(3):190-194.
[8]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9]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6.
[10]王位琼,谢文,成守珍,等.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2):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