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带PPT的同声传译的应对策略——基于一项实证研究

2012-01-14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1期
关键词:译员口译记忆

刁 洪

(浙江海洋学院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1 带PPT的同声传译的特点分析

近些年来,同声传译市场在中国蓬勃发展,针对同声传译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同声传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常规传译,即在翻译中,译员没有稿件,靠耳听、心想、口译在同一时间内完成同声传译工作;二是视译,译员拿到讲话人的书面讲稿,一边听讲话人的讲话、一边看稿、一边口译;三是耳语传译,即在无需使用同传设备的情况下,译员一边听讲话人的发言,一边在与会代表耳边进行传译;四是同声传读,即译员拿到书面译文,边听发言人念稿,边宣读译文。同声传读需要关注发言人在宣读讲稿时的内容增减,有时发言人有突然脱稿发言的情况 (仲伟合,2007:146)。

目前,针对以上四种同传类型的研究不断涌现,然而作为一种日益常见的同传方式,带PPT的同声传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众所周知,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以下简称PPT)是一种演示文稿图形程序,该软件是功能强大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可协助用户独自或联机创建永恒的视觉效果。PPT正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作汇报、企业宣传、产品推介、婚礼庆典、项目竞标、管理咨询、学术报告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在进行带PPT同传的时候,译员一方面需要紧跟说话人的说话内容,另一方面需要处理PPT中的文字、图片和表格等。译员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同传的不确定性因素也更多。在这种情况下,PPT使得同传译员更加轻松还是更有压力?本文将通过实证研究来寻找这一问题的答案。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在成都、重庆等城市举行的八次国际会议,涵盖政治、经贸、科教、文化等诸多主题。这八次会议都采用了带PPT的同传。研究对象为这些会议中的同传译员以及四名专门协助此次研究的同传译员。这四名特别同传译员均为富有实战经验的老译员,参加过多场同传会议。

2.3 研究步骤

这八次国际会议举行的时候,一方面现场的译员进行着带PPT的同传,另外一方面,四名特别同传译员进行着无PPT同传。当然,他们事先会被告知发言的大体内容,而且他们的同声传译是不公开进行的。现场译员的带PPT同传和四名特别译员的无PPT同传内容将被录音录像,以备后续研究使用。收集到两组同传声像材料后,作者进行质量分析并对两组译员进行有提示回忆试验。

2.4 研究结果分析

2.4.1 两组同传声像材料质量分析。根据Bühler(1986)和 Kurz(2001; 2002)等归纳的口译质量因素,这里从以下方面来评估两组译员的同传质量:信息传递完整度、逻辑条理清晰度、表达流畅度、语法准确度、专业术语恰当度、声音质量等。会议同传译员被划为A组译员,四名特别译员被划为B组译员。每组译员在一场会议中的满分为60分,每项质量因素的满分为10分。声像材料的分析软件为cool edit pro v2.1和Easyscreen。分析结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A组译员质量分析

表2 B组译员质量分析 (四名特别译员平均分)

从录音录像材料以及上述两个表中数据可以看出:1.科技主题以及专业性内容强的主题,PPT所起的有利作用比较大;社科类的专业性不强的主题,PPT所起的有利作用较小。2.在进行带PPT同传时,译员的神情更加自然,心态更加放松、从容,语速较慢,停顿较多,语言更有逻辑性和连续性,专业术语正确度更高。但是译员的反应较慢,语言准确性不足,漏译内容较多。3.无PPT同传时,译员语速更快,停顿较少,内容完整度较高,但是语言逻辑性不强,连续性较差。译员在完成翻译任务后更加疲惫不堪。4.总体而言,带PPT同传译员的得分普遍高于无PPT同传译员。

2.4.2 译员有提示回忆试验。为了深入分析译员进行同传作业时的心理状态,也为了进一步发现PPT对于同传译员的影响,我们对译员进行了有提示回忆试验 (stimulated recall)。有提示回忆作为一种数据收集手段,其优点在于能够把研究对象在受试过程中的所感所思诱导出来,而不是研究者自己对受试的行为做抽象的主观猜测 (Ericsson&Simon,1984:45-46; Gass&Mackey,2000)。

四位特别译员在做完同传后,笔者首先与他们进行一一对话,并让他们看听自己的录像和录音。其次,对会议译员进行采访,记录他们进行带PPT同传时的心得体会。比较两组译员的心理状态和感受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带PPT同传译员在同传开始前或多或少能进行一些准备。同传时,他们心态比较平和,信心较足。会议结束后,他们的疲倦感不强。无PPT同传译员在进行同传时高度紧张,很多时候手忙脚乱,注意力难以集中,压力很大。而在完成同传作业后,他们普遍感觉十分疲惫。

3 PPT对译员的影响

以上实证研究证明:PPT对同传译员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3.1 有利影响

3.1.1 减轻听力负担。Brown认为 “当听众在倾听时,他们都在努力地搜寻意义。主动的听众会利用发言的各种相关信息,比如环境、地点、日期等”(1983)。PPT减轻译员听力负担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当发言人的语音比较奇怪或者难以辩解时,译员可以通过PPT上的文字和图表内容确认发言人的说话内容。其二,如果译员能够提前获得PPT材料,那么他们可以做许多准备工作,将PPT材料当成指导和参考材料。

3.1.2 减轻记忆负担。记忆是一个人储存和积累个人经历的过程。从信息加工这个角度而言,记忆是人脑对进入其中的信息进行解码、存储和检索的过程 (芮敏,2002)。口译过程中,译员的记忆图式如图1所示:

区位优势:宁夏地处新欧亚大陆桥国内段中间位置,对内联接中国东西部,对外通往中亚西亚,目前已成为“一带一路”沿线阿拉伯国家“向东看”和中国“向西走”的新窗口与新平台,是推进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平台。

图1 口译中译员的记忆图式

在同声传译中,译员的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sensory memory)、短期记忆或工作记忆 (STM or WM)和长期记忆 (LTM)三者同时作用。在他同传认知负荷模型中,吉尔认为短期记忆归属于非自动操作,要占据人的大脑精力。毫无疑问,译员在进行同声传译时,他们的工作记忆的负担最为繁重。如果发言人的发言超出了译员的工作记忆负荷,那么译员会面临难以继续工作或者信息大量流失的风险。而PPT为译员提供了双向的信息渠道,即语音信息和视觉信息。这种双向信息的接收将会提高译员的记忆容量并降低工作记忆负担。在这个过程中,译员在大脑中形成一个意象图式。意象图式是 “意向”和 “图式”的统称,是人与外界的日常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种简单而基本的认知结构(Ungerer&Schimid,1996:160)。不少心理学实验均已证明了 “意象”因素在大脑记忆中的重要作用。大脑对意象材料的记忆效果普遍好于对词语材料的记忆效果,同理,视觉记忆的效果一般来说也普遍好于听觉记忆的效果 (车文博,1986:424)。鲍刚认为,译员对源语意象的贮存完全可以直接使用意象,或较为间接的某种意象代码,如对源语意象的空间标定等 (1998:208)。

3.1.3 有助于言语产出。同传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同步性。在Gile构建的同传 (SI)=L+P+M+C图式中,译员听到发言者的源语输出后,分析、短时记忆、言语生产和协调是同步进行的。口译绝非把源语转码成译语,而是译员在理解原语之后,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即摆脱原语的外在形态和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束缚,获取原语要传递的信息,以译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汤丹,张克金,2010)。在同声传译中,PPT可以被看做是发言者发言内容的提纲,往往包含了发言的主要信息、发言的结构等核心内容。如果译员能够提前得到PPT,那么他们就能够从宏观上把握说话人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译员在进行同传时就能够更好地分配自己的听力精力和阅读PPT的精力。除此之外,PPT有利于译员的语言表达。众所周知,口译中的言语表达流畅、用词得当是口译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PPT在同传中相当于译员的左膀右臂,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更有信心,更加从容镇定。这种情况下,译员的语言表达会更加流畅、更有有说服力、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同。

3.2 不利影响

3.2.1 干扰听力。对于带PPT的同传,译员需要将自己的精力同时分配在声音信息和图像信息上。当发言人说话内容和PPT上的内容完全一致时,译员也很难完全忽略PPT,而全神贯注于发言内容。而如果译员将过多精力分配在PPT上,他们就很难掌握说话人的说话内容,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对译员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2.2 干扰言语产出。认知心理学认为语音刺激和视觉刺激的运行机制是不一样的。“听众和观众的关注对象是不同的,听众关注发言的主旨和脉络,而观众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Marjorie.Agrifoglio,2004:48)。正如带稿同传一样,带PPT同传面临着语言干扰的风险。

4 带PPT同传的应对策略

带PPT同传有其特殊性,给译员带来了新的更多的挑战。根据以上实证研究,笔者试图总结以下应对策略。

4.1 译前准备工作

准备是翻译的基本功。当翻译非常被动,无论你的语言多么好,平时多么出口成章,但做翻译,你说的全是别人的话,无法选择 (雷宁,2001:231)。一般情况下,译员会在会议开始前几天或者几小时得到PPT以及其他材料。译员应当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准备工作。他们可以利用图书、字典和网络来查询PPT中难以理解的部分和一些专业词汇,了解其背景和主题。在这个过程中,译员可以作适当的笔记和注释,以便同传时参照。有时候,会议主办方不会主动为译员提供PPT。这时候,译员应当主动索取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与发言人事先接触,了解他们发言时PPT内容和说话内容的关联性。除此之外,译员应当尽可能地了解会议场地的各种情况,比如会场布置、语音设备、电脑设备、投影仪等情况。

4.2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带PPT的同传是一项对译员要求很高的活动。任何译员的事先准备工作都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而不能够杜绝同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因此,掌握一些临场应对技巧对译员至关重要。

在带PPT的同传中,一种常见的情况是发言人突然跳过某些PPT或者增加一些PPT上面没有提及的内容。这时候,译员的注意力肯定会受到干扰。译员需知,观众关注的主体是发言人的发言,而不是PPT。因此,译员应该将更多的精力分配到听发言上。某些发言人可能来自非英语国家,或者带有浓重的口音。这种情况下,PPT实际上是译员的唯一助手。译员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PPT上。此外,PPT上出现的表格和图片也是对译员的一大挑战。由于表格和图片传达的信息量大,译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整地译出其中的内容。因此,译员应当有所取舍,抓住核心内容,比如主要的人物、事件、时间、数据、趋势等。

在选择应对策略时,应当遵循吉尔提出的法则,即恰当的策略能够最大化信息恢复,最小化恢复干扰,尽可能地达到预期的交流效果,消耗最少的精力,保护译员 (Gile,1995:201-204)。

5 结语

本文首先总结了带PPT同声传译的一些特点和对译员构成的独特挑战。为了进一步探讨PPT对译员和同传质量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时间较长、涉及面较广的实证研究。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PPT对同传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但是总体而言,PPT对同传质量利大于弊。最后,作者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策略。这些策略对改善带PPT同传的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鉴于同传活动的复杂性和本次实证研究的调查范围和调查对象的局限性,本次调查的结论的普遍性尚不明确,仍需更加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开展实证性研究,才能更加科学地评估PPT对同传的影响,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应对策略。

[1]鲍 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3]雷 宁.口译实践点滴[A].王 欣.纵横:翻译与文化之间[C].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

[4]芮 敏.论口译记忆效果的改善[A].蔡小红.口译研究新探——新方法、新思路、新趋势[M].香港:开益出版社,2002.

[5]汤 丹,张克金.同声传译的认知图式及其功能探讨[J].中国科技翻译,2010,(2):16-18.

[6]仲伟合.英汉口译教程(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Ericsson,K.A.&H.A.Simon.Protocol Analysis:Verbal Reports as Data[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84.

[8]Brown,Grand.Discourse 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9]Ungerer,F.&H.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96.

[10]Agrifoglio,M.Sight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nstraints and Failures[J].Interpreting,2004,(6):43-68.

[11]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ethod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House,1995.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记忆
口译中的“陷阱”
译员扮演何种角色?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