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现代地域性建筑形式创作

2012-01-13孙晓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形式建筑文化

孙晓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江苏泰州 225300)

浅析现代地域性建筑形式创作

孙晓波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江苏泰州 225300)

现代建筑不仅仅是遮风避雨的单功能空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建筑的空间形态和建筑特点应具有地域性,而不应受全球文化一体化的影响形成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式。文中列举了自然条件、建筑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材料、技术等条件对建筑形式创作的地域性影响。

地域性建筑;自然因素;传统文化;技术条件

建筑,最初只是人类赖以遮风避雨的处所。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建筑逐渐呈现出秩序化、习俗化、地域化的空间形态及建筑特色,并且把各个时代的工巧匠心凝聚其中,使建筑成为一种“凝固的音乐”,在古典美学里被看做造型艺术之首。

现代工业革命以后,新技术发展带动了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以及施工方法等方面的进步,并为建筑形象的创作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虽然随着全球一体化,建筑文化也逐渐趋同,但是由于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建筑创作应该立足本地,将地域建筑文化构建成为一种开放性体系[1],将全球化与地方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高科技和传统工艺等矛盾元素相互融合,在不断整合的过程中达到某种动态平衡,最终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处。

建筑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这也使建筑具有了意义:以特定地方的自然因素为主,辅以特定人文因素为特色的建筑作品。地域性建筑创作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建筑形式的影响;表现在建筑文化、传统习俗对建筑形式的影响;表现在材料、技术、经济等条件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1 自然条件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建筑的地域差别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然环境和气候的不同。气候是影响地域建筑最基本的自然因素。

北欧的天气特点是日照时间少,下雪、结冰的天气多,人们需要更多的是室内活动,所以欧洲建筑大多呈中心型。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农村住宅,往往都有很大的屋顶,大顶下面当中是大厅,旁边是房间(如图1)。北欧现代建筑的发展,是地域性建筑的范例。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从场地环境出发,不受形式、潮流的束缚。北欧当代建筑中流行的简约风格、新理性主义、生态设计方法对我国也有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沿海地区的天气特点是南方潮湿多雨、气候闷热,建筑讲究内部通风。一般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如图2)。而北方干旱、风大,建筑讲究的保温防寒、避风沙。因此中国传统住宅常用院落组织,房子以“院子”为主题,既是室内又是室外,日本建筑师叫它“灰空间”——它既不是空的又不是实的,这种空间在中国人的生活里有重要地位,占据多数的面积[2]。南方朝向天井内院的房间大多数采用大面积的门窗,以利通风,而北方围合的院落,则可以保温防寒(如图3)。

地域性建筑的一些特征多起源于规模较小的民居,但建筑师在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中也能结合气候因素创造通透的空间,以利改善室内外的气候环境。建筑一定要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在充分认识和了解地方建筑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地域环境进行设计,是新背景、新形势下地域建筑形式创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 传统文化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化的表现,同时也具有精神的体验,是人类文化的结果[3]。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带来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不同文化的交汇与碰撞加剧了文化的新陈代谢。由于强势文化的进入,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逐渐衰弱。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师一方面要融入全球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又要致力于保护优秀的建筑文化遗产,发掘地方文化特色。梁思成先生说过:“建筑之始,本无所谓一定形式,更无所谓一定派别,其结构系统及形式派别完全由于当时彼地的人情风俗、气候物产所致。”任何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演进和发展的,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片面、过度地追求建筑形式上的本土化和符号化。在建筑文化中保护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也不能过分强调某些民族主义思想,要善于利用外来先进的技术、理念、文化并消化、吸收,使地域性与全球性、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融合,才有利于当代地域性建筑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全球化过程中,地域性将自然延续,地域性不但不会消失,反而渗入全球化,形成全球的多样性。

漫步在罗马、巴黎或维也纳街头,“数百年的历史都质感的存在于你的身边和脚下——中世纪教堂、名人雕像、古老街道与古典式楼房、有轨电车以及广场上那些被磨光了的石板”,这些城市中处处洋溢着真正现代文化的精神,充满着现代城市的活力。

地处中国西部,被联合国确定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云南丽江古城,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

建筑师在建筑创作的时候,应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不断摸索出一条符合地域文化的建筑创作之路。建筑设计不能放弃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探索,不能无视历史文脉的继承与发展,应该创造既有国际品质又有本土特色的建筑,即实现地域建筑的创作理念——尊重历史文脉,融合现代元素,符合人们生活需求。

无论是普通住宅还是大公司的办公楼,设计水平、施工质量和环境条件都保持在相当的水准,这是普通福利制度和社会平等思想带来的结果。与欧洲大陆其他国家大建筑相比,北欧的小型建筑顺应场地、体型简洁、布局灵活、将现代的形式发展为一种灵活的适应性强的建筑形式。

3 材料、经济和技术条件对建筑形式的影响

建筑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的手段。建筑技术的进步、建筑设备的完善、新材料的出现、新结构的产生,为建筑的发展与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地域建筑不仅要积极主动地接纳先进技术,还要以社会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比较和选择,强调技术与地域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状态的协调。在建筑的发展史中,地方材料和资源特色为地域建筑提供了条件和限制。美国建筑大师赖特一直强调的是“只要基地的自然条件有特征,建筑就应像在它的基地自然生长出来那样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比如中国山东境内盛产石材,传统民居中广泛采用石材,石砌的基础、石砌的墙、石雕石刻、石铺的院落,走在高低起伏的石铺小巷中,处处弥漫着北方乡村粗狂的气息。江南小镇则无此番景致,青砖灰瓦粉墙,砖雕砖刻工艺尽显南方乡村建筑特色,处处透露出的是精致(如图4)。

图4 北方民居与江南民居对照

建筑创作过程中,就应该倡导地方材料、现代技术去体现地方传统特色。我国地域性建筑缺少技术因素的支持,尤其是高科技的支持,发掘地方的绿色技术,是最接近地域建筑本质的要素。最新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同时也包括原生态的工匠技术,这些技术的积累,对于建筑师来说是建筑创作的基础。

4 结语

建筑形式是建筑师创作的情绪,新的地域性建筑,不应拘泥于原有地域建筑的老形式,建筑师的思想观念、设计理念和工作方法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现状下,应该转变,而不是以某些地方固有的建筑方式和风格来对抗全球化、现代化的趋势和影响。建筑创作的发展过程,是建筑文化渗透于建筑形式的过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是当代社会总的设计思想。综观中国建筑创作的总体,地域性建筑创作倾向是探索可持续发展建筑成为“中国特色”建筑创作的突破点和引人入胜之处。对一个正在转型的社会来说,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全球与本土的融合是最理想的状态。

[1]袁玮.地域性建筑的实践探索-钟训正院士访谈录[J].城市建筑,2009,(6):77.

[2]冯纪忠.意境与空间-论规划与设计[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

[3]赵曼丽.地域性建筑美学价值浅析[J].四川建筑,2007,(6):46.

Analysis of Modern Regional Architecture Creation

SUN Xiao-bo
(Taizhou Polytechnic College,Taizhou Jiangsu 225300,China)

Modern architecture is not just shelter,single-function spa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architectural space form anD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space should have a regional,rather than by the effects of global cultural integration monotony.Natural conditions,architectural culture,traditional practices and materials,technical and other conditions have far-reaching architectural creation of regional impact,it is worth learning and research designers.

regional architecture;natural factors;traditional culture;technical conditions

TU201

A

1671-0142(2012)02-0071-03

孙晓波(1977-),女,山东莱州人,讲师,建筑师.

(责任编辑刘 红/杨荔晴)

猜你喜欢

形式建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谁远谁近?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