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华峥嵘岁月,如歌的行板
2012-01-12文冯立
文 冯 立
冯克华先生
一位老者,一位80岁的老者,一位为眼镜事业殚精竭虑一生仍未停歇的80岁的老者,一位业界无人不识为眼镜事业殚精竭虑一生仍未停歇的被国内外媒体誉为“香港眼镜之父”、“东方马可·波罗”、“神行太保”等诸多称号的80岁的老者——这只能是冯克华。
有个词叫“博闻强记”,用在冯老身上再合适不过,尽管每年都在全世界飞行穿梭,要接触各色人等,但他仍能在第一时间叫出我们编辑部每一个同事的名字,并且没有误差地说出和他们认识的具体年份和时间。
从重庆机场接到冯老回市区的车上,我问他:“您老这是第几次来重庆啊?”他告诉我:“来了几次,但这还是第一次不用考虑工作的旅行,很开心很舒服啊!”我一边劝他别为工作操太多心多给自己放放假应该到了安享晚年幸福的时候了,一边又想,如果将来有一天我们在各大展会上看不到冯老忙碌奔走的身影,那又是怎样的一种不习惯,也许这种感觉,就像在刚刚过去的春晚上,没看到陪伴我们走过了20年除夕的赵本山。对眼镜圈里的人来说,冯老实际就是大家共同的老朋友,是行业里现象级的传奇人物,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左右着我们的共同认知和习惯。
今年是冯老的80大寿,也是冯老的华兴眼镜公司创立50年,在这样一个有着双重特别意义的时刻,在采访过程中他向我讲述了50年的眼镜从业生涯,并以此表达他对眼镜行业的坚持、热爱和痴迷。尽管对入行较早的人来说,冯老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聆听他的讲述,相信对广大眼镜从业人员特别是新入行的从业人员来说,仍然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尤其是他在不同时期面对行业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时刻焦灼不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值得我们铭记、自省。
1933年,冯克华出生于广东省鹤山市古劳镇,小学还没毕业就随父母移居到香港,在香港完成中学和大学的学业后,1959年,他远渡重洋,赴美国纽约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后返回香港在外国财经公司驻港机构担任主管,爱闯荡的性格注定了冯克华不可能规规矩矩做一个普通职员,由于自己多年佩戴眼镜的成长经历,他对眼镜的品质、市场行情一直颇为关注,见当时香港的眼镜行业并不发达,无论是眼镜的款式、品质还是设备及生产技术都比较落后,几乎还是家庭作坊式制作,他便开始萌发投身眼镜业的念头。
到了1962年,冯克华终于成立了自己的华兴眼镜国际公司,同时开始积极地在美国、加拿大拓植推广眼镜产品,并为引进美加两国的客商到香港采购和投资眼镜制造业寻找商机。此后的几年间,他又不分寒暑,历经艰辛,奔波穿梭于意大利、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之间,宣扬香港眼镜制造业,考察开发新市场,将国外的先进眼镜制造技术、设备、款式甚至包括眼镜原材料都带回香港,潜心研究,生产出成品后又将其推广到海外市场。上世纪60年代,其实也正是香港眼镜制造业起步的时候,并且从那时开始已经在东南亚拥有一定的经销地位,产品行销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但是,与欧美市场的对接,在那之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而冯克华的努力,可以说正好为当时的香港和欧美市场架起一座新的贸易桥梁。
回忆起那段岁月,冯老感慨道:“当时我的学历比很多同期入行的学徒都要高,可选择的行业也很多,但我却对眼镜行业情有独钟。这在当时也被很多亲人和朋友所不理解,毕竟那个时候眼镜行业真的太小了。投身到这一行,我就感到香港眼镜只有拓展到世界各地,才能掌握商机,当年的通讯和市场资讯都不发达,要开拓市场,就必须要到当地洽谈,这也正好符合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观念。好在那个时候年轻,有冲劲,之前也有过在异国孤身求学的经历,遇到多大的艰难,我都告诉自己不要紧,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正是在冯克华的紧密协助和经贸、技术、资讯等各方面的配合下,香港眼镜制造业的产品逐步推广到海外更广阔的市场之中,香港眼镜从此也开始由小规模的作坊式经营演变为产销兴盛的局面,并一步一步在国际眼镜业界树立起自身独特的地位。
1979年,中国内地正式实行改革开发政策。冯克华毅然决定到内地投资建厂。“少小离家老大还,乡音未改鬓毛衰”,对祖国、对这片生育他的热土地,冯克华始终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当时,他经过国内省级领导人访问香港会晤及推荐,同来港考察的曾担任某大型国企负责人的肖秧(后任四川省省长)商谈了促进国内眼镜业发展的相关事宜。通过肖秧牵线,冯克华与北京玻璃总厂下属的当时最具规模的国营北京眼镜厂签订了中国眼镜行业历史上第一份来料加工合同协议。冯克华随后投资数百万元,从国外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机器设备及原材料,并从香港专门调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北京无偿指导,以此提高产品品质。
1978年,冯克华(左二)到北京眼镜厂商谈合作事宜
1979年,冯克华(左)与日本合作伙伴参观天安门广场
在米兰参展
由于当时的国内眼镜生产工艺水平很低,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运作也都不完善,加上出口运输时间长、成本高,冯克华的这项投资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赔进去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感到很欣慰,“我在国内的投资不只是为了赚钱,最主要的还是想带动内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香港一起进步,共同开拓、抢占国际市场。我们尝试着做一些事情,其实在做之前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路能走多好,这需要努力,更需要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理解与支持。我相信即使我不成功,但是能为整个中华眼镜业的强大,为祖国做出一点点贡献,那我的辛苦就是值得的。”
1982年,在冯克华的牵头组织下,香港中华眼镜制造厂商会成立,并于1984年开始正式举办香港国际眼镜展。这几年间,香港眼镜同业纷纷开始在国内设厂,也从此促进和开始了此后几十年广东眼镜制造业的强劲发展格局,牵动了沿海各省市的连锁效应。而冯克华在这一轮经济发展的洪流中,始终保持着“先行于业界”的理念。在国内眼镜制造业起步的那段岁月,冯克华先后多次到广州、深圳、温州等地实地考察,全力为当地眼镜企业出口欧美市场,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牵线搭桥,他与很多眼镜生产商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帮助他们改进和完善工艺,有力地推动了国内眼镜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冯克华多年来也积极充当着中国眼镜产业形象宣传大使的角色,连续20多年独立或组团参加MIDO、SILMO、纽约眼镜展、科隆眼镜展等,宣扬香港及内地的眼镜产业,增进共同利益。内地眼镜业能有今天的成绩,冯老可谓功不可没,至今业界众方言及冯老,感激之情依然溢于言表。四川、湖北、广州、温州、黑龙江等地的眼镜商会均聘请他为永远名誉会长。由于为香港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香港特区政府更是授予他工业界“荣誉院士”荣衔。
对此,冯老说:“我是在生活所迫,人生路窄的时候,创立公司进入眼镜行业的,那时我已领悟到‘个人才是历史长河中最渺小的’这个人生真谛。在创立华兴时,我已届而立之年,而立是什么意思,是人的心理成熟的一个尺度。在那时我就深刻地体会到,组织的力量、众人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能开始伟大。很多人会问,冯克华,你的后半辈子,花在行业上的精力比你花在企业上的多得多,为什么?我只想说,这是我喜欢做的事,当我看到我能帮助朋友、帮助行业带来变化及新的机会,我总是对自己说:Why not?这种行为总是能给我带来惊喜。在惊喜中我享受了工作,体味了人生,也做出了成绩和口碑,这种良性循环不但给自己带来惊喜,也给身边的朋友带来了惊喜,而谁不喜欢惊喜呢?”
时至今日,冯老依然斗志旺盛,永不言休,继续活跃在世界各大展会和各类公益活动之中,利用几十年的经验和人脉推动着国内眼镜业的新一轮发展。他常常寄语同行:在品质上精益求精,在管理上务求科学,在市场上勇于开拓,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前进。
而最近几年,特别在香港眼镜品牌的整体建设和推广上冯老可谓煞费苦心。他呼吁“内地香港融合同心建设——促商兴贸利大中华”,香港眼镜厂商应与国内同行加强交流,促进共同创展,以互惠互利。即使有很多次在和我的聊天中,冯老都流露出了对香港眼镜未来走向的担忧甚至无助,但事实上,作为香港眼镜的开山鼻祖,他对其的复杂情感是难以言状并且无法抛弃的。现在,更多的香港眼镜厂商越来越表现出对内销市场较以往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冯老当然希望能多帮助他们了解到更多有关内地眼镜市场方方面面的情况以及更多地和他们交流正在遭遇的困扰与阻碍。用冯老的话说,“香港眼镜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很多企业整体上其实也一直在不断地思变求新,而如今的国内眼镜市场又面临着走向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大家理应对国内眼镜市场的步调给予更多的关注。”
冯老承认,自己很想看到有更多的香港品牌开展内销业务,很想看到香港眼镜重新走向辉煌。他说:“我们不能老是抱着吃老本、得过且过的心态。做生意和做人一样,仔细体味就会发现变化与改变的机会其实无处不在,有时候我们不敢做出改变,往往是恐惧失败。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却因担忧失去而不肯付出。我很庆幸年轻时的经历,这使我在很早就了解到世界是充满竞争的,人生就是在输赢中荡漾。我时常提醒自己失败并不可怕,每一次输赢,都在考验着一个人的意志和他面对变化的心态。”
讲到这里,冯老有些动情,“如果没有改变过,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可以如此的丰富。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无法了解从事其他项目的艰辛与精彩。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虽然我也经常失败,但每次尝试新的挑战,就感觉人生多了一层绚烂。现在很多年轻人景仰乔布斯,但他也有着曲折多变的经历,他曾经被苹果逐出又被请回去,他因此有机会投资皮克斯这样充满梦想的公司,如果他没有尝试变革,又如何能实现这些充满故事的人生经历呢?我今年80了,但回头看时,很欣慰的是能为自己曾经付出尝试的努力和改变而会心一笑。”o
冯克华(右一)与国际眼镜业人士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