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者李捷在探索中顿悟

2012-01-12回光时摄影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验配视光配镜

文/回光时 摄影/张 跃

采访李捷,在我心里萌动已久,不仅因为他是天津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验光配镜中心总经理,而是他有思想、有智慧、有建树,创造性地建立了医院验光配镜的商业营运模式,同时他又是行业里有影响、有份量的标杆人物。

近两年,在行业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不同类型的零售眼镜验配企业如北京同仁、山西眼科、重庆精益、武汉精益、河南宝视达等单位,都纷纷派人去天津眼科验配中心交流观摩、实地考察。一时,“天津眼科验配中心发展模式”成为了行业的关注点,成为了业内热议的话题。在谈论中,许多参观者,对验配中心的专业技术、信息化管理、职工教育、人才培训、营销模式、连锁店发展模式、团队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由衷地表示出赞赏。我和李捷相识已久,他那机智、诙谐的语言,充满睿智的思辩,接人待物的亲和豪爽,多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基于这些因素,出于职业的本能,为一了夙愿,采访了李捷。

人生是修行,在修与行中,有其使人瞩目的亮点,就本质而言,彰显了自我价值,李捷是践行者,也是佼佼者。

25年,在时间的长河中,只是一滴水珠,但对个体生命而言,却是一个漫长艰辛的历程。1987年李捷“临危受命”,接手管理天津眼科医院镜片车间,在他孜孜以求的思考、探索、顿悟、引领下,当年被视之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天津眼科医院磨镜车间,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集验光、眼镜定配、保健和研究、视觉保健咨询、视光教育培训的产、学、商为一体的专业连锁验配企业,产值由当年的几十万元到去年销售额达1.3亿元(不含验光费)。这种质的飞跃和嬗变,其中又涵纳了李捷及他的团队多少痛苦和磨砺,多少殚精竭虑的努力和付出!同时从另一个层面上,也印证了这是李捷在这十几年中苦心孤诣的变革、布局、规划、实施的必然结果。

天津眼科医院验光配镜连锁店目前仅有12家,然而,当你走进验配中心及下属门店,你会惊讶地发现,他们已将传统的验光方式转变为流程规范、步骤科学的医学验光,其验光步骤是普通常规验光步骤的5倍以上,至少要15分钟以上才能检查完一个患者。这种革命性的跨越,凸显的核心是,验配中心不仅仅是售配眼镜,而是用医学的思维、医疗的手段对消费者的眼前节健康及视觉功能状态,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从而得出客观的视觉健康功能评估,并提出符合患者具体情况的屈光矫正方案,全方位地满足顾客视觉健康的诉求。李捷告诉我,这是和国际视光发展潮流接轨,在我国未来社会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个趋势不可逆转。

支撑验配中心专业技术的基石是什么呢?就是对员工的教育和人才的培养,在这方面李捷是煞费苦心,因为他强烈地意识到人是第一生产力,员工素质提高了,专业人才有了,验配中心按照他设计好的前行轨迹和变革思路运作,便有了基本保障。于是他从眼科医院调来一批高学历,热爱视光事业,有能力的眼科医师到中心工作,并派送这些人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院进修学习,张缨博士、李丽华教授就是其中的范例。李捷希望他们通过一年或半载的进修学习,把国外的新思维、新理念、先进技术带回来,以点带面地提升中心专业团队的素质和水平。在此基础上,中心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员工培训方案:一是全员参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采用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本专业与跨专业相结合,授课与讨论、座谈、交流相结合等各种方式,并制定了评估和考核标准。二是对新毕业视光师进行带薪8个月的岗前培训,仅这笔开支,中心每年就负担100多万元;任何人与李捷刚一接触,似乎都会感到他身上有一种“燕赵侠士”的豪爽之气,但我们通过中心对职工、人材教育培养体系的解读,又不难窥视出,李捷在制定战略框架时的缜密、细致和一位智者的前瞻性。

目前对于国内任何一家眼镜零售企业来讲,年销售额过亿,但各类商品库存仅有1000多万元,你不得不承认他们在眼镜连锁企业中,物流管理走在了前面。他们科学地根据不同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库存周转率,如镜片是6.6次/年,隐形眼镜片3次/年,镜架则依据实际情况而制定周转率,全部商品实现条码管理和单品实时管理,这些举措有效地控制了库存量,可以说,这是中心坚持信息化建设、集成服务领域所结出的硕果之一。如今,中心已在视光检查病例记载、配镜单据录入、视功能检查报告传递与共享、仓储加工、商品销售、售后服务、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等环节全面实现信息化系统管理,既丰富了眼视光专业服务及数据分析手段,使视光服务更具针对性,优化了服务流程,提升了销售业绩,也实现了店与店之间的验光数据、检查数据、销售数据即时联动,同时也加快了库存周转,使商品及时调配,财务、货币数据即时采用,可喜的是该中心的信息化数据全部是即时的,随时随地随变化刷新,从而推动中心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

李捷(右二)介绍验配中心情况

天津眼科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验光配镜中心总经理李捷(右二)与本刊总编贺庆(左二)、江苏万新光学集团副总经理汤峰(左一)探讨行业发展趋势

信息化工程是“一把手”工程,没有当家人的支持,寸步难行,验配中心从1999年便开始推行信息化系统建设,毋庸置疑,这是李捷凭藉多年的管理实践和理论知识,站在社会科技发展的高度,对未来科技态势走向的一种把握和胆识。这不仅仅需要勇气、魄力,更需要胸怀,理想和智慧……

倘若能把行业人士对天津眼科验配中心称道的闪光点,幻化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在阳光下灿烂着,在春风中芬芳着,在湛蓝的大海上,使人感动着,那么摄影作者绝对是李捷。

是宿命,还是缘分,把李捷推到了人生的另一个驿站,当他别无选择时,却能把握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智者。

1987年李捷服从医院的安排,从麻醉科调到了磨镜车间,磨镜车间当时在医院的位置很尴尬,首先它是几代人留下来的一笔财富,对眼科的临床支持,不可或缺,而现状又是“拿着金饭碗讨饭吃”,对刚刚30出头的李捷来讲,担任车间的领导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车间的几位前任领导,都是以失败而告终。院领导为什么又相中了他呢?原因很简单,李捷的父亲是天津眼镜厂厂长,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李捷受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影响,应该和眼镜有缘,更具备管理者的遗传基因。我们现在回过头用历史的眼光审视,或许那个时候,李捷在与人交流、沟通及管理上有一种天赋,已是小荷露出尖尖角了。一纸调令,改变了李捷的人生,而李捷又改变了磨镜车间的命运和归宿。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有一段很经典的话:“充满戏剧性和命运攸关的时刻在个人的一生中和历史的进程中都十分难得;这种时刻往往只发生在某一天、某一小时甚至某一分钟,但它们的决定性影响却超越时间。”这段话和李捷的人生拐点倒有几分贴切。

当时磨镜车间的现状是,工人们都不太愿意干活,因为磨一副镜片才几分钱,而磨坏一副镜片却要赔偿几元钱,反正是吃大锅饭,干还不如不干,所以效益差,管理混乱,配副眼镜要50多天。针对这些现象,李捷作出换位思考,与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心,并用各种举措来调动工人们的积极性,此时的李捷作为管理者已露出管理天赋和管理水平的端倪。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了,吹响了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号角,计划经济体制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影响明显减弱,市场经济的作用日益扩大。这段时期,李捷陷入了一种很理性的思考,磨镜车间在新的形势下,怎样生存发展,脚下的路又在何方?经过深思熟虑后,1988年,李捷向院里大胆提出将磨镜车间改为验光配镜中心,向社会开放,以帮助更多的屈光不正的消费群体,验光配镜中心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彻底打破吃大锅饭的局面。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是一步险棋,而现在看来则是一步好棋,可以说这是李捷对大环境、小环境认真分析后,悟出来的最佳发展途径。李捷说,根据马斯洛的“需求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那个年代,他们的需求是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再好一点,所以他制定推行的改革方案,仅仅是初级阶段中迈出的第一步。

验配中心成立后,改变了利益分配方式,加强了竞争机制,有些人不适应这种新的生存模式,便离开了中心,而留下来的人,是对这种模式的认可,也是对李捷的认可,正所谓“人之相惜,惜于品。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随,随于义”。在这种氛围中,对李捷来讲不啻是一件幸事,他更能游刃有余地和员工们一道,栉风沐雨地开拓市场,此时,李捷的家庭背景,也发挥了作用,验配中心和北方一带的眼镜企业,有了亲密友好的合作,再加上领导的鼎力支持和扶掖,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验配中心扭亏为盈,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1999年在行业内首家通过IOS9001质量体系认证,在业内具有了相当的声誉和口碑。

志存高远的李捷,并未小富即安,裹足不前,因为他有医院情结,因为他血液里流淌着公益性国立医院的道德操守,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敦促他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思考:验配中心发展的路在何方?所寻觅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对这个命题,李捷似夸父逐日,开始了新的跋涉。

摄影是李捷业余生活中的一部分,不仅设备好,其作品也颇见功底

人一生最难的是,给自己制定目标,实现目标,打开那一扇扇门,智慧和顿悟,是一把金钥匙。

1996年至1998年,李捷到天津财经大学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市大学共同合办的国际MBA班学习,在为期两年的深造中,他系统地接受了人力资源管理、财经管理、行为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管理、战略管理、投资管理、运筹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营销学、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知识的教育。这次学习,是李捷在知识、思想、眼界等方面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为他以后一显身手,大展宏图,夯实了坚实的基础,用他自己的话讲:“这次学习对我的影响非常深远,给我补充了养料,也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当他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审视验配中心时,新的思路、新的构架、新的战略设计,进入他脑海,慢慢清晰而定格。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不少眼科医院都设置有验光配镜中心,形式多种多样,有股份制、承包制、国有制、集体所有制,但基本上都是作为医院的第三产业来看待。难道验配中心仅仅是配售眼镜的一种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吗?而国外早已把验光配镜作为一种视光产业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产品研发。这两者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它们的差距又在哪里?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李捷在无数个不眠之夜里思索着,或许这个过程漫长,或许是在思索的碰撞中,迸溅出的火花使李捷悟出来了,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眼健康和视觉质量,一定有更高的标准和诉求,如果天津眼科验配中心,依靠医院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从第三产业转化为视光产业,并有机地与眼科学结合起来,不仅符合当今国际视光发展的潮流,而且具有更广阔的服务领域。李捷有句话我十分赞赏,“你这一代人就得干你自己应该干的事。”一句很朴素的话,却强烈地体现出一种高度的使命感。

验光师和视光师,验光室变成视光门诊表面上仅是个别文字之差,但却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代表过去,后者代表未来。首先,视光是人们对眼科学发展过程中的深刻理解和科学划分,全方位地涵纳了对患者视光功能的诊断、评估及治疗方案,极大程度地满足了患者的视觉质量要求;其二,人员知识结构上的变化,视光师必须具备眼科学知识和一定的验光水平。谈到这里,李捷讲起了他配戴眼镜的一个小故事:早年他配了一副渐进多焦点镜片,戴上后总感不舒适,多数经验丰富的验光师,告诉他新眼镜要适应。有一次他出国参观学习,请教一位外国视光师,这位视光师对他的眼睛进行了检查,发现他的右眼与左眼有1个三棱镜度的垂差,随后对镜架进行了调整再让他戴,倍感舒适。这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验光师和视光师的差别,这二者的观念是大相径庭,现如今,顾客在天津眼科类似的检查业以已习为正常,我想这也是他们销售业绩逐年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把验配中心打造成为眼视光中心,打造成李捷心中早已勾勒出来的模板,在他直接指导参与下,中心2000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三年发展规划,在全中心推广综合验光仪验光,与国际接轨。2002年,天津眼科验配中心买了30多台综合验光仪,取消所有传统验光工具。但是,传统惯性的力量是可怕的,让验光师突然改变插片、试镜等验光习惯,是多么的难啊!于是人才的培养、新验光师的上岗等课题一一等待李捷去化解,这其中的五味,只有他才有切肤的感受。综合验光仪的成功使用,奠定了验光配镜中心的优势——医学验光、科学配镜。2004年,他们又实施第二个三年发展规划:深化对综合验光仪的使用,制定视功能检查常规和流程,规范视光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在采访中相继有不同年资的视光师向我介绍,他们在刚开始综合验光仪的推广使用上,真可谓3天一小考,10天一大考,还有专门的人抽验他们的验光病例,表扬、处罚,现在习惯成自然了,受益匪浅……2007年,他们迈上了一个更高的台阶,实行第三个三年发展规划:对低视力的康复,青少年近视的诊断和控制……李捷带领的团队,像朝圣者般一步一步地去完成实现他所制定的目标,步伐铿锵有力。

李捷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企业的经营模式转变,管理层的思想高度至关重要。因为新的模式需要新的管理方法,从思想上、行为上甚至资金和耐心上,不仅要有观念上的蜕变,还要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他认为成为管理者并不难,关键是能够成为什么样层次的管理者:卓越管理者,部属仅仅知道他的存在;优秀管理者,部属亲近他,而且赞美他;普通管理者,部属畏惧害怕他;平庸管理者,处处被部属看不起,遭人蔑视。我相信,李捷做了20多年的院领导,对这些标准早已悟透于心,验配中心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也客观、准确地给他打出了高分。

李捷知晓,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所以建设验配中心的企业文化,是推动中心一步一个台阶前行的助力器。天津眼科医院验配中心已连续7年,不带任何商业目的,为老、少、边、穷地区的人民送医、送药,宣传眼保健知识,仅去年就给1万多人次做了免费服务。这些公益活动,塑造了企业精神,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打造了员工们的价值观,增强了凝聚力,使团队充满激情与活力。有位员工对我讲:“在中心上班,到下班时总想还多干一会。”在这质朴的语言背后,我感受到了验配中心企业文化的魅力。

这十几年,李捷呕心沥血地构建、规划、引领,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探索顿悟的过程中,任何精彩的文字,都无法准确地表达他心中的煎熬和快乐。

李捷的机智、诙谐,在业内人尽皆知;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颗仁爱的心,知者甚少;这两种秉性是知识和人品的结晶体。

李捷身上有一种“气场”,他走到哪儿总有一帮子朋友跟随,他那种“左牵黄,右擎苍”的生活激情,感染着身边的人。他的语言极为诙谐风趣,这次我们去天津采访他,他与本刊贺总一见面就说:“我差点成为你生前好友。”一探究竟,原委是七年前,贺总去天津眼科医院开会,因为低血糖被送进了急诊室,在笑声中,我们彼此的交流倍显融洽。我采访他时,他的一个来电打断了我俩的谈话,李捷简单地与对方说了几句话然后说:“你没感觉你的电话打得不是时候吗?我在接受记者的采访,好不容易刚刚上路,你又把我的思路打断了。”在讲到自己的童年和年青时代,他既有幸福感又有凝重感:“上小学的时候,学打旗语,学打腰鼓,打乒乓球,整天像只鸟在扑腾,但由于文革原因,在学习方面我这一辈都在业余补习读书。”在他打开记忆之门这个时段,我似乎感到他在用心去抚摸已逝的时光,抚摸那一个个弥足珍贵的镜头。李捷的语言很机智,也很经典,有时让人忍俊不禁,有时让人咀嚼良久,有时让人豁然开朗。天津或外地的朋友,经常有事无事给他打电话或去他那里聊天。我想李捷的语言天赋是一个方面,最重要的是在与他交流中,能够受益,能够领悟到一些真知灼见,让人心悦诚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这是李捷知识底蕴的体现。

李捷和汤峰有共同的摄影爱好,在这方面他们有说不完的话题

验配中心有位干部对我讲,她从医大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心工作,李院长在一次职工大会上说,希望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这句话她在心中铭刻了十几年并受益匪浅,从中也反映了李捷的思维和行为。在天津眼科验配中心的大事决策上,他都虚心征求各类人的意见,决策程序为坚持多数人认可就是合适的这一简朴理念。对供应商他强调换位思考,正确使用权利。他硬性规定,每月的25号必须给供应商付清上月的货款,这种制度执行了十几年了,他认为付货款是一件天经地义很正常的事,怎么又被冠上“诚信”之美誉呢?现在验配企业的商品采购招标是他在十几年前的首创。验配中心对人才的选用,也是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考评组的意见就是最终结论,他从不干涉。李捷表面看是一个很随和粗线条的人,但当我和验光配镜中心的职工们聊起他的特点来,发现他对事物观察之细、对工作思考之细、对验配中心发展规划设计之缜密,并从中看到了他更加闪光的东西。对待工作细到对多数员工的工作业绩、思想动态及家庭状况,都了如指掌,有时连他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可见,他的“粗和细”是人生价值取向的折射。

在生活中他有一颗仁爱的心,医院里有位护士患了重病,他带头捐款,全院很快就捐了十几万;医院里有位单身父亲,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十分拮据,孩子初中毕业后,没有工作,李捷到处托人,想把这个孩子送去参军,哪知体检不合格,孩子的父亲又找李捷借钱,准备买一辆出租车给儿子开,李捷便去找自己的母亲借钱给这位员工,一口允诺三年后再还,还不要一分利息,现在这个孩子安了家,有了下一代,生活十分幸福……验配中心的员工在谈到李捷这些平凡而感人的琐事时说了一句话:“俗语说‘有困难找民警’,在我们这里有难处,第一个念头就是去找李院长。”这使我震撼,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这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李捷;这就是人品高尚充满睿智的李捷;这就是在工作和生活的淬火中彻底顿悟了的李捷。我思忖,一个人能干出一番事业,没有很高的综合素质,一切皆为纸上谈兵。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

对目前眼镜行业的快速蓬勃发展,李捷由衷地感到高兴,他讲到,各种模式都有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去为更多的人群服务,是建立在人们对视觉健康需求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卖眼镜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对专业人才,管理人才,服务人才的培养,是行业当今重中之重的一个课题。在企业的发展中,把握好质量和速度,不要浮躁,不要盲目跟风,更不要只看重眼前的利益,特别是在行业内赚了钱,又去投资其他产业,是对行业最大的伤害。一个企业能否持续性发展,关键在于主要领导人的素质,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零售企业还会面临洗牌的格局,站在发展高度,审时度势,制定一系列可行的中远期规划,这样我们前面的路,会更坦荡,更充满阳光。

看着岁月在李捷面庞上留下的痕迹,我问他一生中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答道“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事的,也不是每个有机会的人都能成事的。看到今天的眼科医院和配镜中心,我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不由想起了一句话,“他虽然离开了江湖,江湖上仍有他的传说。”我想“智者”李捷,将来会成为眼镜行业这样的一个人……o

李捷镜头中的风景

猜你喜欢

验配视光配镜
老视镜验配中的疑难问题及处理
7300度近视眼镜真的适合验配吗?
视光科普,任重道远
视光中心离我们有多远
眼镜配饰化——除了视光,就是它!
“视”所能及——近视防控新形势下的视光师培养
眼镜验配的未来,是“人工”还是“智能”?
屈光参差的配镜原则
配镜后视力到0.8还是1.0合适?
如何验配中老年渐进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