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的行当 同样的标准——《中国好声音》观感

2012-01-12文Soulframe资深设计师

中国眼镜科技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刘欢汪峰

文Soulframe 资深设计师

好声音最初没看,这几天休息无事,直到决赛之后才把所有比赛的视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这档节目会如此的火爆,除了那些必然因素(节目形式、歌手素质、运作炒作以外),应该还因为它会对不同人群产生不同的启发——四位导师和众多学员,会让大家联想到自己所处行业中的人和事。

抛开音乐这个专业不谈,在各行各业中,我们一定会找到与自己行事风格类似的同事,与几个导师风格类似的上司、领导、师长,从而产生一种共鸣。

譬如我,曾经在国内外接受了很多年的设计训练,就觉得好声音的四位导师与我所遇到的设计课老师们太像,而每一个好声音学员也几乎都能在我的同学和同事身上找到影子。我们当学生时,经常以10个人分一个组,由一个老师辅导,经过评图和选拔,最后每组挑选出一个优秀作品,在级评中展示自己的作品,而那些类似于专业大拿的老师们,就会对作品进行各种点评,各种互掐,插科打诨等,几乎与“好声音”如出一辙。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老师中一定有这么几个类型:专业上无可争议的主流泰斗如刘欢,人脉广阔豪爽直率的大妈如那英,风趣幽默创意非凡的(往往是外籍或有海外背景)如哈林,还有本校的学长刚刚混到教师职位的如杨坤。而我们的同学中一定也无非这几类:一边学习一边接活并且干得挺牛逼的如关喆(比如我就有个同学在大学就开有设计工作室,而且业务很不错),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以前没考上后来终于考上的,谨小慎微从不出错的,当然也有作品特点鲜明充满争议的。

相信其他行业的朋友,肯定在本专业中也能够找到这样几种类型。

甚至师生的互动,也让我感到出乎意料的熟悉,虽然我对音乐一窍不通,但是导师的那些调教的结果让我觉得如此似曾相识。

学术泰斗的刘欢,最终把战队打造出来了四个刘欢,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在学院里有选某某老爷子当导师的甭管你之前擅长什么,统统要学会做文化设计和环保概念。于是吉克隽逸最后决赛唱了首老歌,唱了首山歌。

那英是市场的主流,那感觉就像学院里活儿最多的商业设计老师,于是她留下了市场已经被类似郑钧汪峰等前辈验证过的梁博(校园民谣、摇滚等),而对才华横溢但是会有市场风险的张玮视而不见。

杨坤是刚刚评过教授的年轻教师,他的目的是跟前辈混到一个圈子里去,所以对学生尽量选择不会“出乱子”,那些一不小心抢了其他导师风头的断然不要。金志文是不错,但是他不可能抢过决赛夜其他三人的风头,但是平安和关!就不一定了,于是他们不能上。

哈林是那种真想学点什么的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他没有把学员向某个方向拉,他把金池打造成了金池加强版,莫愁打造成莫愁加强版,大山打造成大山加强版,师太打造成师太加强版。但是,哈林这样的老师带出来的学生,在设计院校中必定在全院评比中引发大家争论,而且必定拿不到最后大奖。

“刚才吴莫愁这个是,我想了半天,她那么弄,我没怎么看明白她到底要干什么,这到底是干嘛,这事没看懂。”——刘欢

这句话,实在太熟悉了,我当学生的时候每次评手稿大概都要接受一次类似的教育。

许多人说决赛夜有黑幕,所以梁博夺冠。其实,如果你了解中国目前的市场,中国观众的审美,就算没黑幕,梁博夺冠几率也大。而如果你在设计创意领域有过从业经验,你会发现梁博夺冠简直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中。

微博上那么多人说喜欢莫愁、喜欢吉克,那是因为微博上的人根本不是中国市场的基石。中国的主流受众,在评判一个不熟悉的领域时不会看重独特性和创造性,而会看——这个东西“像”一个什么他们所熟悉的另外的东西。“像”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是”什么。

这个觉悟根本就是常识,就像吃饭要先张嘴一样。所以,梁博无论是在市场考虑下还是真的在观众投票下夺冠,也根本是常识。决赛夜的另外三个人你无法很明确地说他们像谁,他们也许多多少少地像他们自己,可是“自己”是一个未经过验证的市场模式,无论是大厂商还是消费者都会心存疑惑。但是梁博呢?他完全不做自己,他用从开始到最后的表演明确地直白地告诉了所有人“我就是学的汪峰郑钧!我就是玩的他们这种调调!我能学他们学得惟妙惟肖!”

有人说,吴莫愁从开赛到决赛唱了7种不同类型的歌,并把歌全都破坏掉转化成了她自己那种诡异的风格,而梁博则一直唱汪峰,而且是学着汪峰唱。说这话的人以这样的口气表示了鄙视梁博的心态,可是这恰恰是梁博赢的原因。

我们多数人,对别的领域都不是行家,我们只对那个领域中比较流行的那些内容有了解。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去KTV唱歌的经历,我们认为的“唱得好”都是什么样的?——大多数外行当然觉得是跟原唱越像越好!其实并非全世界人民都是如此,譬如老美K个歌,我们看来就是“总不好好唱”,总喜欢改词、拖调,或者弄些小动静,然后自己瞎High——可是这瞎High如果到了专业水准,那就成了创新。

总之,吐槽是容易的,但轮到自己对不熟悉的领域作判断的时候,我们会成为被那个专业中的人士痛骂的那种没品的三俗消费者。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熏陶已经在我们的骨子里植入了随波逐流的基因,这个也许部分会改变,但绝不会彻底被改变。

除了这些,再加上梁博具备了无绯闻、不搞怪、行事低调、四平八稳、造型朴实等一系列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优秀品质,最后还唱了一首爱国歌曲,他不夺冠,谁夺冠?别说夺冠,要是考公务员,晋升的也是他。

回到好声音和我们设计行业的类比,还有个话题也挺有意思:据说好声音的冠军是要到世界的舞台上,跟其他国家的好声音冠军PK的。我看了一下美国好声音的冠军,真为梁博感到担心,因为连我这种对音乐一窍不通的外行,都明显看出来在音乐修养、演出造诣、临场技巧上双方都差太多了,甚至美国之声那些导师一把椅子不转的,都强梁博太多。从纯音乐上来讲,这就像你开发了一个只有40级的产品,跟别人的60级去PK。

但是问题恰恰在此:我们是否需要把世界的舞台看得很重?从中国其他许多行业,至少是我了解的设计行业来看,更常见的情况是——即使见识过了国外60级水平的人,首选的做法也不是去国外拼60级,而是花很小的精力做出20~40级的产品,去开发只要20级就可以生存的国内市场,而更奇妙的是,用一大堆20~40级的产品做国内市场,居然会获得比国外做60级的产品获得更大的收益。因此,海外更多变成了一种噱头,说白了还是在国内用——没有人会真想着做出60级的东西拿到那些需要60级才能生存的海外去的(欧美日),至多可能在那些同样20~40级的市场会发展得不错,如拉美、东南亚和非洲。

国内的市场还远没有达到需要专业程度达到60级的产品。以眼镜来说,大多数人不需要什么高品位、高技术含量的精致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款式和细节,或者细腻的情感调动再或者独特的视觉风格,而只是在矫正视力的基础上,最好能提升一点个人形象就够了;而从音乐上来说,也许市场还没有达到向一款选秀节目苛求独特风格的程度,一个“小汪峰”足以让大家满足。至于说好的世界舞台,到时低调处理过去就好。

这时,就看自己发展的究极目的是无视国界的,就想在自己的领域上往尖端上牛逼,还是最大程度满足国内的低级需求。多年前学设计的时候有个老师说过句有点反动的话:“中国这样的市场快速膨胀,对一个行业的综合品质是拉低作用。”他说这话的时候,针对的是一些所谓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在国内设计了几个很恶心的作品,完全无法与他们在国外的作品相比。结果最后也一样:最可能出现的,就是所有老外都装傻,都到中国来迎合低级群体的需求,整个行业的品质就下去了。

那为什么不会有人逆袭到最凶残的欧美主流市场去磨练呢?因为大家都知道,在国内多怎么着的大师,到国外大概就变成三流了。还是轻松点吧,国内都自己人,大家都心知肚明,不累。

最后关于好声音还有一种可能,是听说的阴谋论观点,请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到了世界好声音舞台上,会宣布梁博因故去不了,而让第二名的莫愁顶上,因此莫愁也是内定的。

如果这阴谋论是真的,那就更像设计行业了——看来主办方也知道到了世界舞台要靠莫愁这种。我前几天去过一个做眼镜设计的朋友的公司看他们开发的新款式,国内版本四平八稳,但还准备了国际版本,色彩挺大胆,设计特别前卫,问为什么不直接把这个发国内啊,多好,朋友神秘答曰:“你懂的。”

“你懂的”,一直没太懂,看完好声音又多懂了一层,但是离懂透还差不少。其他行业的大家,你们“懂”到了哪个层次呢?o

猜你喜欢

中国好声音刘欢汪峰
遇见更好的自己
汪峰暂停手撕前任会友找乐子
明星汪峰玩跨界
消费汪峰
刘欢一家爱废品
我曾劝他少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