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
2012-01-12郭长学李书霞
郭长学,陈 曦,李书霞
(1.鹤煤总医院,河南 鹤壁458000;2.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
郭长学1,陈 曦2,李书霞1
(1.鹤煤总医院,河南 鹤壁458000;2.河南省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目的:观察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本院门诊就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采用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给予中药(川芎、当归、黄芪、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生地黄、丹参、半夏、白术、天麻、甘草)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500 mL,分早晚服用。对照组40例口服尼莫地平片每次20 mg,每日3次。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9例,显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占90.0%;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7例,有效10例,无效12例,有效率占67.5%。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微循环,增加大脑供血供氧,值得临床应用研究。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药疗法;补气养阴;活血化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导致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从而出现其供血区(包括内耳、脑干、小脑、间脑、枕叶、颞叶等)组织的一过性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该病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伴恶心、呕吐、黑蒙,视物模糊,吞咽呛咳,并有轻微的脑干损伤体征。2009年5月—2011年3月,笔者采用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4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门诊就诊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45~80岁;病程3个月~4.5 a;合并高血压15例,高脂血症12例,冠心病1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6~79岁;病程6个月~4.4 a;合并高血压13例,高脂血症18例,冠心病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实用神经病学》[1]中眩晕的诊断标准:①年龄40岁以上;②慢性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③有脑动脉硬化或颈椎病史;④发作性、体位性眩晕,可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视物不清、复视,或突感上肢麻痛、持物落地;⑤眼震,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患侧面部及对侧肌体痛觉减退或消失,或旋颈实验阳性;⑥颈椎X线片或颈椎CT检查提示颈椎肥大性改变或椎间孔狭窄,经颅多谱勒(TCD)检查提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⑦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眩晕。
2.2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眩晕的诊断标准:①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感,或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或自觉头晕、昏沉,或晕胀不适;②可有反复发作史。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给予中药口服,药物组成:川芎 15 g,当归 10 g,黄芪 30 g,人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熟地黄20 g,山药15 g,山茱萸 15 g,生地黄 20 g,丹参 20 g,半夏 10 g,白术15 g,天麻10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取药汁500 mL,分早晚服用。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片(由上海信谊万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081241)每次20 mg,每日3次。
两组均以15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4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眩晕的疗效判定标准。痊愈:眩晕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TCD检查正常。显效:眩晕程度及发作频率减少≥60%,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查基本正常。有效:眩晕程度及发作频率减少<60%,其他伴随症状明显好转,TCD检查有所改善。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5 结果
5.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 Ridit分析,u=2.65,P <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5.2 两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BA平均血流速度对比cm·s-1± 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BA平均血流速度对比cm·s-1± 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组 别 例数 时间VA BA治疗组 40 治疗前20.12 ±4.76 22.21 ±4.58治疗后 33.90 ±5.37**## 38.41 ±5.48**##对照组 40 治疗前 21.35±3.58 22.51±3.86治疗后 29.59±4.89** 31.29±4.05**
6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属中医学“眩晕”范畴。笔者认为:该病病因主要与情志、饮食、体虚年高、跌扑损伤等因素有关;病性多属本虚标实或虚实夹杂,本虚主要在于肝脾肾不足、气血亏虚,标实在于肝风、痰浊上扰;病位在于头,病变与肝、脾、肾3脏相关。脑为髓海,肾主髓,年老肾虚则髓海不足,故本虚以肾虚为主;肾虚水液气化失常,更兼过食肥甘,或脾虚生湿,湿聚生痰,痰浊中阻,气化升降失常,气滞血瘀,留滞脉络,加之肝风萌动,挟风痰上扰清窍,遂成眩晕。故该病的治疗应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原则,虚者当补益气血、滋补肝肾、填精生髓,实者当平肝潜阳、化痰活血。本研究所用中药方中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当归、黄芪补气养血,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精添髓,丹参、半夏活血化痰,川芎为引经之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黄芪含多糖、黄酮类,具有提高机体抗脂质过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可以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对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有激活和恢复作用,并能抑制血栓形成及降低血小板的黏附率[3];熟地黄可明显增高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血清中过氧化脂质的含量而抗衰老;川芎中类脂成分能够增强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拮抗内皮素,双重保护血管内皮,调节血管舒缩至正常,减轻先兆期颅内血管收缩所致脑缺血后的再灌注损伤,使脑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得到保护,并能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4];红参、麦冬、五味子3味中药的提取物均具有直接兴奋心脏、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改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善微循环的作用[5]。本研究表明:补气养阴活血化痰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以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大脑微循环,增加大脑供血供氧,值得临床应用研究。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4.
[3]冯弘,汤莉莹,安春华.盐酸培他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眩晕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药实用杂志,2005(6):19 -20.
[4]张焕,王一涛.当归与川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与比较[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293.
[5]陈威,沈洪,刘刚.生脉注射液对心衰犬心脏功能影响作用的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2,22(2):105 -107.
1001-6910(2012)09-0019-03
R255.3
B
10.3969/j.issn.1001 -6910.2012.09.010
2012-04-18;
2012-05-21
(编辑 颜 冬)
·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