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水何以朝东——读陈延武新著《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
2012-01-12吴先宁
◎文/张 栋 吴先宁
万水何以朝东
——读陈延武新著《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
◎文/张 栋 吴先宁
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同时也是行之有效的政党制度,但这种为历史和实践验证为优越的制度安排,并不能在西方的政党理论框架中得到有效阐释。中国的政党制度既非西方意义上的一党制亦非多党制,那么它是怎样的,它又何以是这样的,就成为需要由中国学人自己来研究和解答的问题。陈延武先生的力作 《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正可谓因问设答,应时而生。
陈延武先生在统一战线工作中服务多年,常年从事中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作有深入的理解,由他来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研究阐释,也可谓正得其人。
翻开陈延武先生的著作,万水朝东这一独具特色的标题令人眼前一亮。全书的结构是把辛亥革命以至当下,中国政党格局的演变历程划分为九个阶段,分呈于九个篇章:第一章“移植与异化”,讲述民初共和初建,对西方政党制度的模仿和失败;第二章 “顺势与纷争”,讲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分裂的历史进程;第三章 “分化与觉醒”,讲述在举国抗战的背景下,中间党派向国共两翼分别集结的趋势;第四章 “凝聚与收获”,讲述抗战之后,为追求国家新前途,各民主党派在反独裁、反内战的过程中逐步做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历史抉择;第五章 “成长与憧憬”,讲述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第六章 “挫折与停滞”,秉笔直书反右以至文革的历史教训;第七章 “拨乱与重启”,讲述文革结束后,各民主党派恢复,中国政党格局走出历史泥潭的重要转折;第八章 “继承与创新”,讲述改革开放背景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新格局的制度化、正规化,参政党制度定位的明确化;第九章 “同心与发展”,介绍中国政党制度的当代实践和中国共产党与各参政党同心应对时代机遇和挑战的新格局。每个阶段的主要特征都动态呈现在标题上,每章的题目言简意赅、工整明快,使人望文亦可生义。
不要说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作为并非是偶然的、不是难以把握的,作为一种政治的成败利钝,一派政治力量、一种政治纲领的起落浮沉更常常因应形势变迁,透出历史的必然。这就如同分子在微观世界中做着无法预测的布朗运动,但它们所构成的物体的运动在宏观世界里却可以用牛顿定律加以简洁的描述。 《万水朝东》一书用详实的史料、准确的描述将近代以来,中国人在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富强独立、追赶现代化潮流中的种种努力和探索一一娓娓道来,把理论阐释内蕴到历史叙述中,把中国政党制度形成和演化的机理和脉络放进历史变迁的宏大叙事中,不作说教、不下断语,但万水何以朝东,其理自现、其义自明。
《万水朝东》一书力图对中国政党制度作全景展现,并且成功做到了这一点。在这一展现中,我以为有三大特点尤其值得称道。
一是宏观视角与细节描绘相结合。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多党合作,合作基于共识,也即各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致认同。本书一大贡献就是从大历史的视角对这种认同形成的脉络和路径做出生动的阐释。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面对民族危机和现代化转型的双重压力。一面是外敌环伺,一面是内乱纷争连绵不绝,同时还要在这种条件下,为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化建立新政体,探索新思想、找到新道德。双重压力构成了各种政治纲领,各派政治势力的时代使命,他们的实践过程同时也是历史选择的过程。共识的达成不是靠口号的宣导,而是各党派在应对其使命的实践所导致的人心向背。本书对这一过程的叙述有一显著的特点:不是由作者大段阐发议论,而是由时人自说自话。从梁启超名文《过渡时代论》中晚清整个知识阶层的迷茫困惑,到辛亥后孙中山: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的感慨,到孙中山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 “俄国稻草”的妙论,到陈独秀 《国民党四字经》的诙谐,到 “七君子”狱中的抗战题词,到蒋介石 《中国之命运》对独裁的鼓吹,到外国记者对重庆和延安的观察,到黄炎培日记和老舍与妻子对话中对共产党的评论,通过这种典型的史实,具体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历史嬗变的脉络、人心走向的转折从一个一个细节中自然浮现。
二是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对中国政党制度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的阐述是一种历时研究,与之对应的是对其现状的分析,对执政党和参政党在现实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和结构关系的共时研究。本书的历时研究足以说明政党制度变迁和形成的必然性,而其共时研究则通过各参政党的特点和作为以及他们与中共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机制的描述梳理出中国政党制度运行的当代机理。所谓 “全景”,正是历时与共时两种研究的结合。
我国八个参政党,其职能在参政议政的大方向下各有其不同面向,在本书中不但介绍了这些区别,更把这些区别内化到历史演进的叙述中。中共中央指导当代政党制度的几个纲领性文件,是多党合作历史发展经验高屋建瓴的总结,也是指导这一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的指针,本书理所当然对这些文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阐述。同时,还多次引用周铁农等参政党领导人物的言论,来对当前多党合作制度安排背后的时代要求和理论思考作出解释,还以大量案例来对各参政党在政治交接、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建设诸方面的作为进行了深入说明。这就从共时角度对多党合作的性质、地位和在当代中国民主建设中的作用,作了全景式的展示和分析。
三是研究之严谨性与普及之生动性相结合。一本书,作为研究之用需要严谨,作为普及之用需要生动。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一个高难度的动作,要把这一动作做得完美,既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又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这等功夫非大家不能为。本书的说明论证使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客观而详实,每有阐发,则必有其据,李金河教授评论本书: “富于鲜明的现实性、针对性,其立场是客观的,其姿态是开放的,其论证也是准确的。”尤为难得的是,本书语言流畅,读来毫无艰涩窒碍之感,能让读者在一个严肃话题的探讨中获得阅读乐趣,开卷之后便要一气读完,掩卷之后犹有余味。以优美语言作严肃思考,所谓好书,不外如是,乐读之人,不应错过。
(责编 卢淼)
专家笔谈“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