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息肉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关系的研究

2012-01-11杨正武

关键词:胃窦腺瘤幽门

李 娜 杨正武

(1.良庄矿业公司医院,山东 新泰 271219; 2.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泰安 271000)

胃息肉病变局限于粘膜和粘膜下层,属于不良性病变,但有一定恶变倾向。早期或无合并症时多无临床症状,发病率远低于结肠息肉。胃息肉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倾向于认为增生性息肉与慢性炎症刺激有关,腺瘤性息肉与基因突变有关,另外胆汁反流、遗传易感性、长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1]有一定相关性。多数胃息肉患者无临床症状,多于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发现,当有并发症时可以出现腹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发现,出现消化道症状的胃息肉患者多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或不典型增生、癌变等,提示症状可能并非息肉本身引起。胃息肉合并糜烂或溃疡时可有呕血、黑便或贫血症状。极少数患者息肉过大,其顶部可形成溃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于幽门附近的带蒂息肉随胃蠕动进入幽门可引起幽门梗阻,症状因体位变换而有缓解和加重改变。生长于贲门部息肉则有可能引起吞咽困难[2-3]。本研究将按照统一的入选标准,对就诊的胃息肉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明确这些因素在胃息肉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对胃息肉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率、癌变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可望指导临床治疗,或可降低胃息肉的癌变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5年1月~2012年9月住院部共收治经胃镜检查的199例胃息肉患者,女性 128例,占 66.32%;男性 71例,占 35.18%。

1.2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镜报告、相关临床资料及息肉组息肉治疗情况。

1.2.1息肉诊断 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检查发现胃息肉,在内镜下观察息肉的数目、部位、大小以及形态等,尽可能除去胃息肉。

1.2.2组织病理学检查 将所取得的组织标本送至病理科,由病理科医生阅片对胃息肉进行组织学评价与分类。

1.2.3统计学分析 数据经 Excell 建库并用 SPSS16.0 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研究内容

1.3.1一般项目 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1.3.2胃息肉的一般状况 胃息肉的发生部位、大小、单发或多发、病理分型。

2 结 果

2.1胃息肉患者年龄分布 见表1。

表1 胃息肉患者年龄分布

2.2胃息肉单多发分布 胃息肉以单发多见,单发 140 例,占 70.35%;多发 59 例,占 29.65。

2.3胃息肉部位分布 胃息肉最常见生长部位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多部位 25 例,占 12.56(表2)。胃息肉直径<0.5 cm 者最为多见,直径>2.0 cm 者少见,多位于胃窦部。

2.4组织学分型 199 例胃息肉患者,共对其中 214 枚胃息肉进行病检,病理学分型依次为炎性息肉 138枚(69.35),增生性息肉 56 枚(28.14),胃底腺息肉 16 枚(8.04%),腺瘤性息肉 4 枚(2.01%)。其中 4 例伴有非典型增生,2例最终确诊为腺癌。

2.5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199 例胃息肉患者中,女性 66.32%,高于男性 35.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 >40 岁胃息肉患者高于其它年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6治疗 直径小于 0.5 cm 的息肉采用钳除+气烧灼,较大息肉多行内镜下电切。其中转外科行胃局部切除术治疗共 2 例,为胃窦部炎性息肉,广基无蒂,约 3.0 cm×4.0 cm 大小。病理证实为恶变。

3 讨 论

胃镜下胃息肉患者检出率呈逐年增高趋势,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内窥镜检查的普及及医疗技术不断提高;②患者保健意识的提高;③生活环境、方式等改变。本组对达到入选标准患者共199 例,女性多发,年龄在40岁以上者最常见,年龄中位数为62岁。胃息肉以单发多见,亦有多发。胃息肉多数直径<0.5 cm,直径>2.0 cm者少见,最常见生长部位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贲门;多部位发生者亦属多数,胃角最为少见。多数胃息肉患者于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时发现,当有并发症时可以出现腹痛、腹部憋胀、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的多有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炎性改变等,并非息肉本身引起。息肉过大、其顶部可形成溃疡时可有呕血、黑便或贫血症状。发生于幽门附近的带蒂息肉随胃蠕动推入幽门可引起梗阻症状,体位变换而有缓解和加重改变。生长于贲门部的息肉则有可能引起吞咽困难[4-5]。胃息肉临床常见类型为炎性、增生性、胃底腺、腺瘤性息肉,其中炎性息肉最多见,这与国内大多数资料报道一致[6-7]。但国外学者Genta RM等[1]对 80000 例患者进行胃活检,发现有 7.7%患者有1枚或多枚胃底腺息肉,占息肉类型的70%以上,胃底腺息肉是常见的胃息肉类型。本研究发现伴非典型增生患者4例,腺癌2例,均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表明腺瘤性息肉有一定恶变性。有学者通过组织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环境、遗传因素与腺瘤以及腺瘤的癌变有很大相关性,与饮食也有一定关系,且有资料记载,低纤维素饮食可促使腺瘤发生癌变[8]。但无论何种类型息肉,均有异型增生的可能,建议一旦发现胃息肉,应积极治疗并随访,尤其腺瘤性息肉,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9]。

小结:①胃息肉单发多见,胃息肉最常见生长部位为胃窦、胃体。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型多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②年龄>40 岁、女性、慢性胃炎为胃息肉的危险因素。③增生性胃息肉应根除治疗。④腺瘤性胃息肉有一定的恶变率。

[1] Genta RM, Schuler CM, Robiou CI, et al. No association between gastric fundic gland polyps and gastrointestinal neoplasia in a study of over 100,000 patients[J].Clin Astroenterol Hepatol, 2009,7:849-854.

[2] 王晶桐,马丽萍,黄勇,等.胃息肉的临床特征总结[J].胃肠病学和肝脏病学杂志,2005,4(2):181-183.

[3] 叶玲,刘霆,冷爱民,等.胃息肉的临床特征分析与治疗决策[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0(5):659-661.

[4] 朱元民,李菁,刘玉兰.胃息肉发病机制相关因素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07,16(6):522-524.

[5] 王化冰,许乐.365 例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10,26(6):581-584.

[6] 高善玲.胃息肉的研究进展[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5,17(2):87-88.

[7] 仉达,高善玲,朱丽,等.Runx3 在不同类型胃息肉与胃癌中的蛋白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13):1371-1374.

[8] Yao T,Kajiwara M,Kuroiwa S,et al.Malignanttran-sformation of 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alteration of phenotypes,proliferative activity,andp53 expression[J].Hum Pathol, 2002, 33: 1016-1022.

[9] Cheuk-Kay Sun,Kuo-Ching Yang,Chao-Sheng Liao.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 with Outlet Obstruction without Polypectomy[J].Case Rep Gastroenterol, 2011,5:267-277.

猜你喜欢

胃窦腺瘤幽门
超声联合胃窦渐进式注水法留置鼻肠管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超声引导下针刺足三里穴对胃窦收缩功能的影响:随机对照研究
后肾腺瘤影像及病理对照分析
超声诊断中晚期胃窦癌的价值与影像学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 例临床效果报道
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姜兆俊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
胸腺瘤放射治疗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