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涵咏中寻找语文的美和灵性

2012-01-10李思超

广东教育·综合 2011年12期
关键词:周朴园灵性语感

李思超

语感首先就是寻求美和灵性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第一步就是涵诵,谓之“涵咏法”。其实我们所说的涵咏,并不像鲁迅先生所描绘的三味书屋里的读书那样:学童们在戒尺罚跪的严逼下,“放开喉咙读一通书”,“人声鼎沸”地乱喊一通。那“苦读”味如嚼蜡,实在很难达到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我要求学生必须根据不同的文学样式的不同特点,在认真诵读的同时,驰骋自己的想象,展开充分的联想,并使自己沉浸在作品的境界之中。

事实上,有些作品的精髓是很难言传的,往往只有靠自己的反复吟诵、朗读,才能逐渐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为阅读学习打基础

汉语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易于诵读,琅琅上口。有些文章如《窦娥冤》《雷雨》等,由于所处时代的关系,它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和当代生活有一定的距离,也由于学生人生阅历的肤浅和历史知识的贫乏,导致他们难以理解。教师要把握汉语语言特点,结合戏剧自身的特点,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预习中默读数遍搞清主次人物,分析时要求学生大声朗读,在朗读中揣摩人物角色的性格心理特征,理顺人物之间的关系,并落实在具体文段中。如《雷雨》节选中出现的周朴园的十三个“哦”字所表达的感情不同,通过诵读中语音高低变化,表现了周朴园的性格,这样作者所要呈现给我们的资本家的善变嘴脸就不言而喻,从而深入到分析阅读的层面上了。

调动情感,感悟情怀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由部分组成整体的,如果学生过分注重条分缕析,过分注重部分,就会越容易使文章失去生命力。其实,部分的生命是由整体赋予的,只有整体才能“照亮”部分。要感悟一篇文章,首先应从整体入手,通过朗读把握它的意境,把握它的情感,才能获得真正的感受。要理解一篇文章,就要把握好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例如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这首诗比较短小,从表面上看似乎很容易理解。但,实际上越是短小的诗文,其内涵越是深邃。学生一下子很难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于是可反复指导学生朗读诗题《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体味诗歌的内涵,不读出感觉,决不罢休。结果,当学生最终读出那种心灵的开阔感和温暖感之后,来自海子善良心灵的温暖立刻被学生感悟到了。接下来对具体的诗句的把握就显得那么简单,几乎不需要什么理性的分析。

语文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语感,而语感的获得,是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分析的,诵读也许是更重要的一环。只有涵咏品味,才能够把人带入那个充满美与灵性的语文天地。

激发想象和联想

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语文的双翼,没有想象和联想,也就不会有语感。缺少了它们,语文这只神鸟绝不会飞上那充满美和灵性的艺术天空。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语感中,情感、哲理是用形象来体现的,并且这种语感的想象和联想是瞬间完成的,是一种顿悟。而要实现这种顿悟,就非借助于朗读、涵咏不可。

对于《错误》一诗的学习,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品读。再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感受,去讲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的学生说这是一条江南的雨巷;有的学生说,这是一个美如莲花的少妇;有的学生非常细致地描述了“答、答”的马蹄声是由远而近又由近到远的情态以及少妇相应的心情和表情动作;有的学生甚至还联想到“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等诗句。故事不一,但都能展示了美好的形象,并都写出了一种“脉脉的等待”,也写出了“错误”的美丽。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首诗“莲”这一意象,我又让学生诵读了席慕容的《莲的心事》。

诗歌能启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有着超越具象的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是为“意境”。即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完美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诗中精品,一定是描绘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读者通过对瀑布飞流(实)和落地银河(虚)的联想和想象感受诗人天马行空式的豪放;“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虚)让我们咂摸出诗人置身仕途的无奈;而“但愿而长久,千里共婵娟。”(实)又让我们领略到诗人旷达的胸襟。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猜你喜欢

周朴园灵性语感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让小学作文课堂充满灵性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雷雨》(节选)
借助电子白板构建富有灵性的数学课堂
浅析周朴园性格的二重性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破解周朴园的“真情”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