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呈现数学本质
2012-01-10何美萍
何美萍
“生命自觉”,是由叶澜教授最早提出的.她说:“时代呼唤生命自觉,生命自觉是‘新基础教育追求的核心价值观.”李政涛教授提出,它应该是整个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它决定了体制和制度、课程和教学以及策略和方法的方向与具体措施,是这一切的基础,以及衡量改革是否正确的标尺.这里“生命”的特征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自觉”强调了人的生命发展主要是内在动力主导和自主推进的结果,而非来自于外力的促进,即非“被发展”,“主动自觉发展”.那么“生命自觉”课堂上的学生,应该是自觉参与,自觉反思,自觉延伸的,孩子们充满灵性,他们向往课堂,渴望成长.但是反思观课活动和自己的教学经历,笔者感慨:数学课堂上纷繁生硬的环节、重复的练习、不止的讲解,使得原本简单的数学课有了千头万绪,枝繁叶茂但不见树木,孩子们在环节中显得被动,缺乏灵动.所以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摒弃与数学主题不相关的因素,删繁就简,呈现数学的本质.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教学”、“计算教学”、“数学实践活动”举例论证.
删繁就简,这里“简”并不完全等同于简单,说的是在原有基础上取其精华和凝炼.
一、概念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重视概念的理解,但往往关注旁枝,从概念的枝节上提问题,忽视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例如,我自己在上“角的认识”一课时,在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有没有关系上做文章,花了很大精力让学生讨论.实际学生并没有学过射线和线段的相关知识,所以教材中画的角,教师和学生画的角,不论角的两边画了多长,本质上都是射线,是无限长的.区分这些角,并非看角的两边长短,而是看这两条边的位置关系,看这两条边的张口大小,这才是对角概念的本质把握.又如,在上“认识方程”一课时,用天平引入等式时,把学生的焦点引到了如何调整天平以及天平是否平衡上,而没有突出“左边=右边”这个关键的关系,导致在后继的教学中学生尝试着判断某些式子是否为方程时出现了“方程到底是不是等式”的疑问.其实天平的出示如果没有把握的话,可以直接用课件图片的方法展示,从不平衡和平衡的角度,引导学生明白平衡的关键是“左边=右边”,再接着引出等式和方程,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二、计算教学
新课程改革以来,计算教学中逐步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孩子们对自己算法的表达越来越好,课堂热闹活跃了,但是不少学生并没有自觉反思“这些算法是由哪里来的?”对算理并不理解,导致对计算的印象只停留在“对数字的处理”.这显然不是新课程改革的本意.于是我们反思:在计算教学时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对数学计算本质——算理的理解,也即是思维能力的发展.如“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教师往往会按照教材的意图,让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学具摆出几个长方形,在相应的表格里分别记录自己所摆的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找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与沿长边和宽边摆的正方形个数的关系规律,最后归纳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如此过程,虽然简化,但失去了数学教学本应具有的教学意蕴,学生还是跟着教师转,顺着插好的路标走,被动思考,很难得到长方形面积学习本质——二维空间观念的培养.于是我尝试在简化的基础上进行自然呈现处理:教师可以提问“用1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直接测量给出的长方形面积,单位面积数不够,你们怎么解决?”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了不同的思考空间,学生能想到的方法多种多样,利用手中的学具,有拼摆的,有画格子的,有估算的,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们自觉参与到探究活动中.特别是对第二个长方形面积的度量,学生利用前面获得的经验,通过思考,得出:只要沿着长摆一行,沿着宽摆一列,就能得到长方形的面积了,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长、宽的数量与面积的关系.又如“小数加减法”一课,可以先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与整数加减在算理上的联系,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进而弄清“只有相同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的算理,从而真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实践活动
小学数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简单地说,它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觉合作,积极探索,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就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而我们很多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中,怕放开了课会乱,没有深究活动背后学生应该获得什么.导致了我们的学生一般认为数学就是解题,而且还是解比较纯粹的题,数学就是通过解题求得一个结果.这与西方一些国家的学生认为“数学是过程,是活动,学数学就是做数学,就是去解决一个问题,获得一种体验”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提出是一个创举,但是我们要实施好,需要注意:1. 设置生活的易行的活动,让全体学生能自觉经历过程,在体验中求知.如在二年级下册“简单的统计”一课,结合实践情况,组织学生各自观察学校路口、家门口、十字路口、摩托车、小汽车、大客车、自行车流量的情况,用喜欢的方法收集数据,并提出具体操作过程的要求.这样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感知“数学就是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着眼于学生的实践与创新才是实践活动课价值与目标的最本质体现.2. 向往课堂,在有序合作中有效思考.如三年级下册“制作七巧板”一课,重难点是找出各份图形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在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都动手做起了七巧板,但是大家却忽视了操作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数学思考,从而使活动变成了为了操作而操作.如此的实践操作活动大大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才能让学生的实践有效呢?首先,在活动准备实施时就要讲明白为何要活动以及出示规范有序的步骤.接着,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要指导学生适时停止思考,从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中,想想每份图形占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最后,把教学中的操作活动作出一些调整,从单纯注重“做”走向“思”的结合,以思为重.
曾看过一例广告:华丽的背景,优雅的音乐,模特拿着一个手机出场,画外传来导演的声音:将背景撤掉.背景立即被推走,剩下一片简单的蓝,音乐又响起,模特再次出场,导演的声音再次出现:换掉演员的服装.当模特身着简单的西装,在一抹蓝的背景后走出时,手机立刻成为屏幕的焦点.画外音响起:褪尽浮华,刚显本色.我不禁赞叹广告制作人的创意,但回头反思,生命自觉的数学课堂不是也可以这样吗?无论是概念、计算教学,还是数学实践活动,我们的数学教学就更应该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优化的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长的气息.删繁就简,变“加法”为“减法”,可以把多为深刻的数学教学内容以凝炼、简约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学数学.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