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图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
2012-01-10何银娇
何银娇
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刚打开心理咨询室的门,学生A就跟了进来。她双手背在后面,眼里含着泪水,小声地叫了一声“老师”,然后低着头不说话。我问:“发生了什么事?心情不好?”她摇摇头,哭过之后,也不说话。等她平静下来后,我说:“如果你不想说话,那就画画吧,画什么都可以,好吗?”这一次,她点了点头。图画技术应用起来很便捷,但对它的解释应该很谨慎,只凭书本上的标准就给别人测验、解释,是一种不专业、不严肃的做法,对当事人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因为每一个当事人都是独特的,每一幅画都是动态的,如果把单独的元素抽取出来进行解释,很容易犯错误。我总是先让学生自己解释。
学生A画画的过程非常平静,我让她说说这幅画的意思。她摇摇头,在画的上方写上“我想知道自己的想法”,然后看着我。我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她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例如:“这是哪里?”“这个女孩是谁?”“她在干什么?”“她的心情如何?”画中的小女孩是她自己,躺在乡村的草地上,身边是被压下去的草,看起来像被一些东西包围着。天上有月亮和星星,远处有很多高山,附近有一家农房,有炊烟。地上有很多鲜花和柔软的小草。“我”在笑,但好像笑得有点不自然。这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是A追求的,但她却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景,甚至没见过带炊烟的农房,这些都是从书本或者电视上看到的。这可能暗示自己的梦想与现实有太大的距离,以致无法实现。小女孩笑是因为她觉得自己应该乐观地面对现实,这不是发自内心地微笑,所以看起来有点勉强。当A谈到梦想无法实现时,她再次伤心落泪。
我尝试和她进一步探讨,她又恢复了沉默,咨询时间快到了,我布置她回家画一幅“自画像”、一幅“树木人格图”和一幅“家庭动态图”。给的指导语分别是:“请画出你自己,不用担心画画技巧,除了火柴人和漫画,你想怎样画都可以。”“画一棵树。”“请画出你的家庭的每一个人,正在做某件事或从事某个活动。”
第二次,她带来了那三幅画。自画像中是以前的她。我问她是否怀念过去,不想面对现实问题?她说确实很不满意现在的生活,很想回到以前的日子。他们家以前比较穷,为了过上好一点的生活,父母在她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来到这个城市做小生意,留下她和妹妹在家乡读书,三年之后才把她们接过来一起生活。“爸爸妈妈很爱我们,虽然不是我想要什么就给我什么,但他们的爱我是感觉到的。不过这种爱不是我喜欢的,甚至可以说讨厌。他们总是说,来到这里挣钱,是为了让我和妹妹生活得更好,可是,我宁愿生活不好,也不愿他们离去。”自画像里没有耳朵,她的解释是“不知道,没有想过要画,可能是漏掉了”。我说,没有耳朵有可能是不想跟人沟通,或者是不想听到一些话。在和我谈话时,她经常忍不住掉眼泪,但说不清楚原因,有时候在家里也会很难受,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哭泣。自画像里的肩膀和腿都不对称,而且没有脚。“我觉得好像站不稳,没有什么力,不平衡。我很想找个人可以依靠……”
在“树木人格图”里,她画了一棵花树,树冠很大,有六朵很大的白花,树干比较细长,没有画树根。树干很细,表明在成长中缺乏支持的力量,渴望关爱和支持;只有花而没有果实,表明对自己的评价不高,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尚未设立可实现的目标。经过交谈,我了解到A目前还没有想过以后可以做什么,不知道未来是怎么样的。通过她画的家庭动态图,我更清楚地看到她缺乏家庭关爱。一家四口人,各自在自己的空间里做着自己的事情,很少沟通。这次离开咨询室时,她擦干眼泪,对我笑笑,然后说谢谢。这与图画中的她一样,笑得很牵强。于是我问她平常有没有在人前哭,是否常常微笑对人。她说确实很少在人前哭,哭的时候都是躲在房间里。她是一个很懂事的女孩子,不想别人担心,也知道应该乐观地生活,所以常常在人前笑而在人后哭,长期这样不利于情绪的疏导。我建议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可以画画,用图画来记成长日记。要求很简单:定期或不定期在白纸上画出自己的想法,在图画背面简单记录自己作画时的时间地点和心情、想解决的问题、可能的解决办法等。
A第三次来的时候,带来了图画日记。第一篇日记由四幅小图组成,像一个故事。她的解说是这样的:第一幅图是一只小鸟被抓了,第二幅图说鸟儿每天只能在笼子里,第三幅图说它向着窗外的鸟张望,第四幅图说鸟儿流泪了。“鸟儿是谁?”我问,她显然是没想过这个问题,许久才说:“我想可能是我自己。”“笼子呢?代表什么?”她很吃力地说:“家,爸爸妈妈。”就从这幅画开始,我们继续探讨她家庭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与父母的关系。第二篇日记描述的是一天中午放学后,A打不开家里中间的铁门,她一个人坐在门外等了一个小时,爸爸才回来。她说自己好像有家,但又好像没有家。这也是缺乏家庭温暖的表现。A说,自从用图画记日记之后,她的心情平静了很多。现在很少一个人哭了。
除了像A这样的学生,还有一类来访学生很适合用图画技术。这类学生很想配合心理老师,会说很多话,但说不清楚问题所在,总是在绕圈子。这也可能是潜意识的防御表现。学生B是一个看起来很斯文安静的女孩子,常常对人微笑,很健谈。她跟我谈了快半个小时,也没说出令自己困惑的事情。我让她画一幅自画像。她选择了铅笔,画了一年前的自己,她说当时的心情是愉快的,因为快要睡觉了,穿着睡衣,睡衣袖子很长,所以看不到手,穿着拖鞋。仔细地看,画中人的头发是一根根细细地描绘出来的,表明她做事很仔细,追求完美。眼睛长而细,往左看,代表搜寻过去的记忆。她看起来心情不错,小小的嘴巴向上扬,两只手放在胸前,给人感觉懒懒的,又有点害羞,小心翼翼的。从整体上看,自画像还不到整张纸的四分之一。身体很模糊。经过交谈,我和B都了解到,她从小就比较自卑,为了让自己受欢迎,她开始模仿那些成绩好、招人喜爱的优秀学生,模仿他们的行为动作,包括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动作等等。隔一段时期换一个模仿对象,慢慢地,她发现再也找不到真实的自己了。具有多重个性的她很多时候都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会莫名的烦躁。人的很多痛苦是由于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引起的。她的解决办法是逃避,心理上会有暂时的平衡,但没有从根本上帮助她成长。认识到这一点,对接下来的咨询是非常有利的。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语言是最主要的咨询工具,图画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很少单独使用。然而,在众多的咨询技巧中,作为补充的图画技术有着天然的优势:它可以巧妙地绕开来访学生有意识或者潜意识的防御心理,提供丰富的非言语信息,还可以作为诊断的工具。很多来访学生第一次咨询时画的画和最后一次画的有很大的区别,这也是学生成长的表现。但这对心理老师有较高的要求,必需具备非常专业的诊断知识,而且图画不能单独作为测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