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教育,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2012-01-10梁世安
梁世安
康有为——一个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南海名人,他的思想和精神在南海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本土文化资源。为此,我校从传承和发展的高度提出了“开展有为教育,培养有为少年”的学校发展目标,精心打造“有为教育”品牌,引领学生幸福成长。
何谓有为?“为”即作为、成绩。有为一般是用来形容具有良好素质的人通过努力进取,发挥自身的才能,达到有所作为的结果。
何谓有为教育?即通过文化的塑造,让学生获得愿为(树立远大理想,有成长、成人、成才的精神追求)的动力;通过素质教育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实践,逐步让学生具备能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的素质;在校内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开始获得可为(以各种活动为载体,释放学生的兴趣,张扬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能力,检验教学的效果)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塑造精品文化,
“愿为”成就品牌
学校的价值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品牌个性、特色的教育模式。有为教育把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地域文化作为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逐步构建起求真、扬善、瑧美的育人环境,它追求用“有为”精神引导人和塑造人。
1. 地域文化的引导
千年古郡,幸福南海。南海是一座闻名遐迩的文化名城。无论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又吸取海洋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文化的岭南思想学术,还是作为“南拳王”黄飞鸿的故里,在神州大地享誉甚广的岭南武术;无论是极具岭南特色的包括粤剧、粤曲(含南音、粤讴、龙舟、木鱼书)等地方文化艺术,还是西樵山、千灯湖等各处风光景点,都散发着一种文化的魅力。
智慧南海,文化先行。独特地域文化的浸染与哺育,让石门实验中学自诞生伊始,便日渐拥有了开明的思想、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和开拓的勇气,从而让我校以践行有为教育为己任,努力营造孕育有为少年的好土壤。
2. 学校文化的引申
“有为”文化的精神力指的是生命的激情与活力,不知停息的精神探索,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充满自信和敢想敢干的勇气与锐气。通过有为文化的塑造与熏陶,我们力求培养学生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发展需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求。
精神讲追求。我校努力搭建各种有利于师生发展的平台。如成立“名师工作室”,成立多个学生社团,逐步完善学生会自主管理制度,促进师生成名、成才。鼓励师生参与科研、著书立说,使个人价值得到体现,彰显学校办学价值取向。积极促进每个人的自主发展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促使每个人能够在自主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创学校精神文化的新亮点。
情趣讲高雅。学校以“有为文化”为主线建设育人环境,把学校建设成高雅的文化殿堂、优越的学习场所,使之成为师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学校结合现有的整体规划,建设了石门实验中学八景:石门朝晖—学海腾龙—五环溢彩—长廊沐礼—杏坛星辉—书山飞虹—荷塘映月—有为秋实。同时,设计、制作、充实了以修身养性、礼仪风度为主要内容的连廊文化、楼梯文化、班级文化、板报文化等。让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师生热爱学校、奋发工作、学习的情怀,培养师生高雅的情趣。
构造精致教学,
“能为”铸就品质
教学是教育的灵魂。一切的教育理念与主张,只有通过真实、踏实、扎实、求实的教学实践才能获得生命力。学生大部分知识的习得、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参与教学。长期以来,我校致力于践行有为教育,通过追求优质课程体系、探求优良教学模式,进而培养学生“能为”的素养与品质。
1. 追求优质课程体系
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外,我校立足实际,整合资源,整体布局,科学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实现内容立异求新、方式焕然一新,让学生立体式的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能,发展新能力,推动课程建设趋向优质。
(1)推出内容立异求新
我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的基础上,按照自主选择、自愿参加的原则,开发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从涉及的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人文领域、科学领域、体艺领域、思想方法领域、综合实践领域、学科拓展领域”等六个方面,有30多门校本课程近百个班供学生自由选择,包括阅读、名著赏析、影视欣赏、军事观察、天文、版画。
(2)推行方式焕然一新
这些涵盖面广的校本课程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下午第八节都开班上课,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个性特长。由于校本课程班额多,学生参与面广,而且可自主选择、自愿参与,就像我们到超市买东西一样,因此,老师和学生将这些校本课程班戏称之为“课程超市”,让人感觉焕然一新。
2. 探求优良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本质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灵魂触动灵魂的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间情感交流达成、价值理念养成、学习态度促成、自我能力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实际上是通过“展—疑—评”三大要素,逐步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与教学中介、环境的互动,从而产生教学共振,实现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教育实现有为。
展——发展,进展,展示。发展是指学生通过参与课堂教学,获得全员、全面、全程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通过课堂真正体现教育成长人、成就人的核心价值。进展是指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有不同进度的知识提高,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能力提升,进而影响教师对学生不同高度的平台提供。展示,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能力的精彩展示,也包括教师专业技能的精要点拨;既包括学习成果的展示,也包括学习习惯的培养;既包括学科素养的展示,也包括综合能力的训练。
疑——设疑,质疑,解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设疑是指课堂教学要追踪学生对知识的兴奋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知识的传授进行艺术的处理,巧计激疑、巧法布疑、巧思引疑,激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质疑是指课堂教学要追寻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鼓励学生对教材置疑,对教师存疑,对“司空见惯”怀疑,对“完美无缺”生疑,激起学生提出问题的志趣。解疑是指课堂教学要追求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意识的养成,教师通过艺术的引导,实现学生收获有别于众人、区别于前人的新思考、新见解、新发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乐趣。
评——测评,评价,评比。测评是通过一定量的精心设计的试题,一一对应的反映出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及时进行反馈和矫正。评价包括师生互相评价。老师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本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肯定与纠正,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批评或指正。同时在家校联系手册上对学生进行每周评价和每月总结。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当堂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当堂评价是指每堂课结束后,学生要在课堂评价手册上对这节课评出“优、良、中、差”四等,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如实记录,科任老师要针对问题及时整改。阶段性评价指教研处在学期中和学期末组织学生对全体教师进行民意测评,测评包括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17项。评比是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必须采取的激励手段。
建造精彩活动,
“可为”养就品行
我校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整合利用区域资源实施特色教育,在每学年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常态化活动的基础上,在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上突出一个“好”字,好舞台促进好形象,好运动促成好体魄,好习惯促生好素养。从而通过建造精彩活动,为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可为”拓宽路径、拓展视野,为学生品行的养就打造平台、创造机会。
1. 好舞台促进好形象
我校为学生在校园实现有为提供视野拓展的平台、能力发展的舞台、个性伸展的站台,开设了“一坛二园三台”,即“有为教育大讲坛”,“有为教育科技园、英语园”、“有为教育大舞台、演讲台、竞技台”。
其中,在“有为教育大讲坛”,学生与名家、名师对话,积累知识,顿悟智慧,形成能力。“有为教育科技园”,通过科普讲座、科技馆科海探秘,让学生通过自由参与、自主实践、合作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探究精神、科技探求意识、科学探索能力;“有为教育英语园”,通过英语角、情境街、情景剧、英语演讲、英语书法等英语情景的巧妙创设,让学生快乐说英语,大胆说英语。
2. 好运动促成好体魄
35分钟的大课间,不仅有传统操的广播操,还有充满青春与活力的武术操和健美操,更有独具学校特色的快乐运动。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毽球、网球,武术、街舞、健美操、跳绳、趣味游戏等活动,师生齐参与、人人有项目。晚锻炼时,军乐声中队形成型成块、步伐整齐划一的1500米跑操,对学生而言既是一种性格意志的磨练,也是一种强健体魄的锤炼,更是一种纯粹身心的提炼。
3. 好习惯促生好素养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成就命运。在某种意义上,抓教育,就是抓习惯的养成。而习惯来自于润物无声的感染,来自于潜移默化的浸染。我校通过挖掘多途径、发掘多渠道、开掘多角度,努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比如学校在每天的早中晚三个时段各切出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大声诵读英语经典的句型,深入进行操练,学生的学习激情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发出来,英语自然而然的在学生的血液里流淌,为学生奠定了开展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的能力。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