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构建*

2012-01-10张涛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资源共享

张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构建*

张涛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 300204)

通过对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调查,许多精品课程建成后,资源共享和示范带动作用因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或者发挥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价值。文章通过深入探讨精品课程建设理念、推广应用以及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区域资源共享机制,切实发挥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作用。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区域共享机制

优质教学资源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优化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共建机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精品课程指的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课程”,[1]作为高校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自2003年以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几年来,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已建成388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大批省(市、区)级、校级精品课程,基本形成“校—省(市、区)—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这对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推进终身教育带来的教学资源不足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相当数量精品课程建成后,资源共享和示范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或者发挥的不够,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的价值。如何更好地推进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共享,构建有效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是高校精品课程开发所应深入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从宏观上讲是国家教育政策引导下的教学改革,从微观上看则是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由于受政策、技术等因素的影响,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注重单兵作战,缺乏共建共享意识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一项自上而下推进的教育改革,具有政策特别是教育政策的基本属性。国家宏观教育政策是指导和规范全国教育行为活动的准则,其“根本目的是对不同主体的教育利益进行调整和分配”。[2]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课程申报建设、轻课程资源的应用与维护,其首要原因就在于受教育政策内部利益的驱动,将普通的教学改革政策举措看作是获取教育资源和社会声誉的途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很多高校注重单兵作战和课程立项,缺乏资源共建共享意识,没有建立真正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反而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

以天津市为例,2003年至2010年全市共建成市级普通高校精品课程339门,其中,鲜有两所或多所高校联合申报建设的,在已公布的各年度市级精品课程中,存在着32门重复建设课程。重建课程门数最多的“高等数学”课程,仅在三年间就分别被7所高校建成市级精品课程。这在表明该课程受到重视的同时,更多是学校之间以及同一学校各课程之间缺乏合作意识的体现。

(二)宣传推广力度不大,未能充分发挥资源效益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价值是其使用价值。在各类精品课程建设中,因学校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宣传引导机制不明确造成学生对共享资源的不知情甚至不应用成为制约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一项调查发现,北京市高校仅有45.58%的普通教师和28.17%的普通学生知道并访问过北京市精品课程资源网站。[3]四川省对全省高校本科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表明:20.3%的学生对精品课程不了解,51%的学生对精品课程很生疏;31.3%的学生没有使用过精品课程,49.8%的学生偶尔使用精品课程;28.6%的教师经常使用精品课程,48.4%的教师课前/后使用过校内/外的精品课程,11%的教师从没有使用过精品课程。[4]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导致了“不使用”,很多学生不知道有精品课程的存在。可以说,精品课程使用状况并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识和认可程度不高,教师对课程改革的宣传引导不够。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资源共享程度有限

尽管当前“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是教育部批准立项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检索与评价系统,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前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各学校为了申报各类精品课程也建成相应的课程网络资源,但是,实际运行中在兼容性、连通性和更新率上仍难尽如人意。

1.网络资源管理方面

从目前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看,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中只是对录像环境、音频采集、视频采集、视频上网等几个方面做了技术规定,没有对其他各类素材的技术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因此,高校教师和开发人员大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定义。有调查显示:精品课程中的界面大致上呈三种风格,大部分课程仍使用普通界面(占90.17%),教学软件平台的使用占6.95%,仅有3.05%的课程使用论坛形式。[5]在客观上无法实现教学资源更大范围的有效共享与交流,严重影响资源库平台的通用性和兼容性。

2.网络资源连通方面

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大都发布在课程所属高校的服务器内。实际应用上难以保证所有的服务器都能正常工作。以教育部对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支撑网站的两次抽查结果为例,网站访问的故障率分别高达18%和14%。[6]承担国家精品课程检索与评价职能的“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具有一定的官方色彩和权威性,笔者于2011年4月初通过该系统对历年来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站进行了连接访问,情况统计如下:

表1 2003-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连接情况一览表

上表表明:除了2003年以外,其他各年都有缺失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计189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系统内没有检索到。在已经检索到的课程网络资源中,各年度均有连接不通的课程资源,2006年无法连通课程比例竞高达22.63%,2007年有103门课程无法连接,8年共计474门课程无法连接,如果统计上没有检索到的课程,66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约占精品课程总数的17.08%。

3.网络资源更新情况

精品课程资源生命力的维持在于内容的经常更新和不断充实。根据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项目的数据,10%的课程更新达到较高的提倡标准,20%的课程达到基本标准,33%的课程未达到基本标准,37%的课程没有更新。[3]出现上述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教师重视评审,但是一旦评上精品课程后忽视更新与共享服务,使课程成为规定的静态资源。

二、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的构建及策略

高校精品课程的开发既包括课程资源及网络资源建设,也包括课程使用中的互动集成、应用评价等。对课程的建设已形成共识,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我们认为,当前精品课程开发的重心应该是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与共用。鉴于国家级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的课程检查与评价系统涉及课程数量庞大,种类繁杂,且连接性和资源更新率欠佳,在可控性和操作性上存在着一定弊端,校级精品课程及很多省市级精品课程分布零散,参差不齐,构建省(市、区)级教育行政部门统辖管理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见图1)是一种可行的探索。

图1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区域共享机制结构图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辖管理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核心理念在于“四位一体”,即以共享平台为中心,教育行政部门、区域学术性机构、平台技术支持部门和区域所属高校四个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体相互作用,分别提供规划设计、质量保障、技术保障和资源建设四个职能。教育行政部门组织高校实施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作为机制构建的主线和中心,其中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顶层设计、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等形式强化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高等学校具体组织完善共享平台,同时享用平台的资源便利。在平台建设与运行中,教育行政部门除了自身直接管理外,更多的是通过由具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专家学者所组建的课程建设评审委员会指导课程内涵建设,保证课程建设的“精品性”;课程共享平台技术支持机构由从事网络资源开发和信息管理的人员构成,承担平台的技术支持与维护开发,保证课程资源的“共享性”。

(一)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统筹规划的职能

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通过制定政策对精品课程共享机制实施宏观指导和统筹规划。第一,通过政策引导高校增强精品课程共建共享意识。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是构建教学资源共享机制的思想基础。管理者要树立开放的办学理念,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推进精品课程共享。第二,制定科学的精品课程建设及共享规划,完善共享课程建设的专业覆盖领域和总体布局。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和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经验巡讲,举办精品课程建设和推广应用研修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第三,统筹协调课程建设资金产权等问题,解决课程共享过程中的体制性问题。第四,支持指导课程评审及检查、网络平台技术支持等其他参与共享机制建设。

(二)学术部门强化评审和检查督导职能

相应学术性组织负责精品课程建设的评审确定和检查监督,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其一,建立学生参与课程评审机制。学生是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受益的主体,学生参与评审突出了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反映学生学习的需求,能够保证共享资源的针对性。其二,建立健全监督评价机制,提高精品课程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在内容上包括网络资源连通性和资源更新两个方面;在体系上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精品课程所在学校和精品课程负责人及其团队三个层面的共同参与,建立主管部门、学校和课程负责人层层负责、多级保障的质量监督评价系。其三,建立正常的精品课程进退机制。打破精品课程的“一评定终身”,对于建设力度不合格的精品课程,先给予整改警示,如果在规定的时间整改还不合格就取消其精品课程资格,同时年度检查结果作为推荐申报国家精品课程的重要参考指标。

(三)技术部门做好平台建设和维护

建设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提供性能良好的网络存储空间与标准的课程设计结构和建设模板,不仅能降低教师研发精品课程的成本,更重要的是方便管理,保证课程网站的连通性。在这个共享机制中,技术部门承担着开发设计资源共享平台的基本结构和技术指标要求。设计标准的课程资源建设指标要求和发布流程,定义说明如何收集、建立和管理课程内容,提供课程资源搜索、导航、公告、讨论、访问统计等基本功能模块,设计制订基于网络平台的资源建设和共享发布的技术方案,方便使用者对资源的获取和使用,提高资源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根据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规划、建设、评审、发布和应用需求,依据统一标准,建立灵活的、个性化的数字化课程网络平台,实现对所有精品课程的统一管理和技术维护,保证与现有课程资源建设和发布流程兼容,以便于课程建设和发布、维护和更新以及资源重用和移植。

(四)高等学校要积极参与平台共建共享

高校是省域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实施主体。从面向对象上看,高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针对本校的组织建设职能。高校强调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要求,明确规定课程的课堂讲授与网络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同等重要,将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程度作为课程验收和检查的重要参考,并作为高一级精品课程推荐申报的依据,充分调动教师建设课程网络资源的积极性。同时,学校必须要求教师注重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创造条件,把本学科课程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学生,并结合课程知识,不断丰富课程的资源,强化课程资源的精品性和时效性。二是针对其他高校的合作共建职能。高校应该摒弃各自为政的观念,从切实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精品共享资源入手,加强与同类学校的相关课程或拥有同类课程的相关学校的合作,共同开发,共同享用。三是针对共享平台的参与反馈职能。高校是精品课程资源使用的核心群体,教师、学生既是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者,也是精品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因此,高校积极参与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的同时,也承担着共享资源平台和共享机制运行效果的检验与反馈职能,在实际应用中实现建设与完善的同步进行。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EB/OL].http://www. jpkcnet.com/new/zhengce/Announces-detail.asp·Announces-ID=13.

[2]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8.

[3]丁兴富,等.北京市精品课程网上资源运行情况专题调研及主要结论[J].中国大学教学,2006(5).

[4]张凯,等.高校精品课程应用现状分析与对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5).

[5]项国雄,等.高校开放式课程支撑体系的模块建设与运行质量分析——以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J].中国远程教育,2008(3).

[6]施晓秋,等.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1).

G659.21

A

1671-2277-(2012)01-0037-03

*本文系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精品课程开发与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探讨”的阶段性成果

金锡萍

猜你喜欢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资源共享
知识组织理论下图书馆网络资源发现服务体系优化研究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基于SDN的分片网络资源编排系统设计
党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以南宁市委党校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制作技术的研究
日本网络资源存档项目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探索
运用优质网络资源 促进数学课堂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