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2012-01-08鲁继通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外向北部湾南宁

●鲁继通

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

●鲁继通

北部湾城市群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极化区域,而且也是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和加工出口的枢纽区域之一。从空间结构优化视角对北部湾城市群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探讨城市群产业与空间组织优化路径,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北部湾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北部湾城市群 空间结构 城市流

北部湾城市群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极化区域,而且也是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资源输出和加工出口的枢纽区域之一。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群生命周期看,目前仍处于要素集聚、产业和空间分工优化转型阶段。从空间结构优化视角对北部湾城市群进行系统研究,对于探讨城市群产业与空间组织优化路径,增强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促进区域和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北部湾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北部湾城市群等级规模与空间结构分析

(一)北部湾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分析

城市群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群研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城市群体系内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规模城市在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包括城市间相互的组合关系、特征及差异等。

北部湾城市群现有城市9座(包括县级市),依据市区非农业人口数,参照目前普遍使用的城市规模标准,将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2004、2007、2009年三个时段的规模结构划分为不同的规模组(表1-1),通过三个时段的比较来研究北部湾城市群内部规模结构的变化特征。

按照城市规模划分的标准,即特大城市(人口大于100万)、大城市(人口 50—100万)、中等城市(人口20—50万)、小城市(一级小城市人口10—20万,二级小城市人口小于10万)。从表1-1可以看出,在2004—2009年间,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数量发展缓慢,这六年间城市总数量没有增加,停留在原来的9座,其中特大城市的数量都没变化,占全区的22.2%;大城市在2009年增加为3座,占全区的33.3%;中等城市由原来2座减少到2009年的1座,占全区的11.1%;小城市的数量和比重均未发生变化。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人口规模虽然在增长,但特大城市人口比重在三个时段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呈“∩”型,大城市则相反,呈“∪”型;中等城市人口规模在三个时段先增加后减少,但比重始终在下降;一级小城市和二级小城市人口规模分别呈下降和上升的趋势,但比重均在下降。

北部湾城市群城市规模结构畸形的缺点依旧未得到显著改变。北部湾城市群呈不规则的塔形分布,城市规模结构低度化与非均衡并存,难以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等级规模城市人口分布相对不均衡,中小城市比例高,这削弱了城市在区域开发中的凝聚力、辐射作用;核心城市圈内城市未能对南宁提供充分的空间依傍,致使全区城市的发展处于弱牵引状态。城市空间布局的分散性强于集聚性的特点使城市的空间联系松散,直接削弱了城市体系的功能组织强度。

表1 -1 各时段北部湾城市群内部规模结构表

(二)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分析

1.首位度分析。城市首位度是衡量城市规模分布状况和城镇人口向首位城市集中程度的一项指标,反映出城市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的首位指数一般为2城市指数、4城市指数。其公式分别为:S2=P1/P2,S4=P1/(P2+P3+P4),其中:S2为 2 城市指数;S4为 4 城市指数;P1、P2、P3、P4分别为不同时段城市的人口数。对北部湾城市群 2001、2004、2007、2009 年这四个时段的城市人口数据进行了2城市和4城市首位度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2所示。

表1-2 各时段北部湾城市群城市首位度

依照奥尔巴赫的理论,正常的2城市首位度指数应该是2,4城市首位度指数应该是1。

北部湾城市群从2001—2009年间2城市首位度指数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但始终都小于标准值2;4城市首位度指数均小于1,其中2001—2004年间有所增长,2004—2009年间基本没有变化,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南宁的实际首位度指数小于首位分布的标准,依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规模小、首位度低使南宁难以对整个城市群起到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本区的发展缺乏凝聚力,导致本区总体聚集规模不足,经济总量偏小。

2.基尼系数演变分析。城市规模基尼指数的计算公式为:G=T/2S(n-1),式中,n 为城市个数;S 为 n 个城市的人口总和或整个城市体系的总人口;T为城市体系中每两个城市之间人口规模之差的绝对值总和。其中基尼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1,基尼指数越接近0,表明城市规模越分散,越接近1,表明城市规模越集中。

根据北部湾城市群2001—2009年间的城市人口规模变化情况,对北部湾城市群城市规模基尼指数的演变进行计算和分析,从中发现北部湾城市群城市规模基尼指数呈波动型变化态势(如图1-1)。2001年与2004年相比基尼系数大幅下降,说明城市群各规模城市之间差距在缩小,尤其是首位城市的规模变化较大,城市群规模体系趋于均衡发展;但是2007年基尼系数又有小幅度的上升,城市群的城市规模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城市规模体系趋于离散化发展;2009年又有所下降,城市群的收敛化趋势有一定的增大,但仍然处于较高的态势。

3.中心性强度演变分析。中心性是反映城市为其以外地区提供服务能力大小的指标,也是衡量城市中心地位高低的重要依据。本文在借鉴国内城市中心性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原城市群的特点,选取8项指标: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市区邮电业务总量、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市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目、全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全市工业总产值、全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等。根据统计资料提供的数据,分别计算出2001、2004、2007、2009年四个时段北部湾城市群6城市的中心性指数;根据不同时段中心性指数的变化,来分析中心地位的涨落变化;根据2009年中心指数的大小,划分其中心地位的等级体系。

(1)模型选择。运用方差标准化模型计算各单项指标的中心性指数,运用简单加权模型计算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假设n个城市m项指标所组成的矩阵为X(ij其中 i=1、2….n;j=1、2….m)。先对 Xi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各项指标的中心性指数其中,mean(X)为指标的平均值:mean为标准方差 最后经ω权重后计算各城市的中心性指数

(2)中心性指数计算。以市区非农业人口、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市区邮电业务总量、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市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目、全市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全市工业总产值构成第一组七指标体系,计算出相应的中心性指数1;其他指标不变,只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替换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构成第二组七指标体系,计算出相应的中心性指数2。依据上述计算方法计算出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不同时期的中心性指数(表1-3)以及排名(表1-4)。

表1-3 北部湾城市群不同时期城市中心性指数

表1-4 北部湾城市群不同时期城市中心性排名

表1-5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指数3及排名

(3)中心性的变化轨迹。比较2004、2007和2009年的指数1,从表1-4可以看出,自2004年以来,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北海、防城港、钦州变化幅度较大,其他城市排名基本没有变化。南宁、玉林中心指数排名都没有变化,南宁的指数呈先下降再上升的波浪变化趋势,但总体上处于上升趋势,反映南宁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玉林的指数也呈波浪趋势发展,但与南宁变化方向相反,且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从侧面反映玉林的第三产业发展呈下降的趋势。北海的指数排名虽然没有变化,但指数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说明北海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而钦州的指数有所上升,反映钦州近年来发展较快。防城港指数有所下降,而崇左有所上升,反映以边贸旅游为支柱的城市近年发展较快。

比较这三个阶段的指数(表1-3),可以看出,南宁、北海两市的指数1均大于指数2,说明这两个城市第三产业优势明显,对城市中心性的贡献大,而其余几个城市多数年份指数1低于指数2,说明这几个城市第二产业优势明显,对城市中心性的贡献大,但指数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说明这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较为迅速。

(4)中心性的等级体系。比较指数1和指数2以及各城市的排序发现,对于钦州、防城港、玉林这样以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指数1和指数2有较大的差值。由此可得出结论,在年代和城市样本相同的条件下,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相差越大,则相应的指数值出入越大,单独用哪一个指数都不能正确测量城市的中心地位。针对指数1和指数2的不足,将两组数值平均后得到指数3,如表1-5所示。

根据2007年6个城市的指数3,可将北部湾城市群6个城市划分为三级,如表1-6所示。

表1-6 北部湾城市群6个中心城市等级划分

二、北部湾城市群城市流强度分析

城市流是指在城市群区域城市间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等空间流在城市群区域所发生的频繁、双向或多向的流动现象。城市群区域城市流分析是城市群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城市流强度的内涵及其计算方法

城市群区域发达的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与便捷性,是城市流得以实现的基础与保证。城市流强度是指在城市群区域城市间的联系中城市外向功能(集聚与辐射)所产生的聚射能量及城市之间与城乡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公式为:

式中,F为城市流强度;N为城市功能效益,即各城市间单位外向功能量所产生的实际影响;E为城市外向功能量。

考虑到指标选取的容易性以及代表性,选择城市从业人员作为城市功能量的度量指标,则城市是否具有外向功能量E,主要取决于其某一部门从业人员的区位商,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区位商Lqij为:

式中,Gij为i城市j部门从业人员数,Gi为i城市总从业人员数,Gj表示所在区域中j部门的从业人数,G为城市所在区域总从业人员数。

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不存在着外向功能,即Lqij=0;若Lqij>1,则i城市j部门存在着外向功能,因为城市的总从业人员中分配给部门的比例超过了城市所在区域的分配比例,即j部门在i城市中相对于城市所在区域是专业化部门,可以为城市外界区域提供服务。因此,i城市j部门的外向功能Eij为:

i城市m个部门总的外向功能量Ei为:

i城市的功能效率Ni用人均从业人员的GDP表示,即

i城市的城市流Fi为:

式中,Ki为i城市外向总功能量占总功能量的比例,反映了i城市总功能量的外向程度,称之为城市流倾向度。

(二)北部湾城市群的城市流强度

从城市流强度的内涵及其模型计算方法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实质上反映了其对外联系与辐射的能力。因此,可以通过对城市群城市流强度的分析与计算确定区域联系的中心,同时反映各城市在区域内的联系地位。本文采用北部湾城市群6个中心城市,7个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从业人员数据进行城市流强度分析。表2-1为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

表2-1 北部湾城市群2009年各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从业人员(单位:万人)

利用公式(2.1),求出北部湾城市群不同等级中心城市的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表2-2)。由表2-2可以看出,北部湾城市群区域各中心城市中,只有南宁、防城港和崇左三个城市绝大部分的主要外向服务部门的区位商大于1,其余的中心城市均为个别部门区位商大于1,可以看出南宁、防城港和崇左在北部湾城市群中的中心地位。从整体来看,北部湾城市群各中心城市的主要外向部门区位商相比同期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与京津唐城市群各中心城市偏低,说明北部湾城市群各中心城市集聚与辐射能力相对较弱,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其中各中心城市主要外向部门的区位商之间的差距并不显著,说明各行业分配比较均匀。

表2-2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主要外向服务部门区位商(Lqij)

利用公式(2.2),可以计算出城市部门的外向功能量(时),以及城市的外向功能量(表2-3)。从表2-3可以看出,南宁的外向功能量高达3.14,居北部湾城市群首位,表明其在北部湾城市群空间联系中所具有的突出地位。玉林与北海两市紧随其后,外向功能量分别达1.59、1.37,而其他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量均较低,表明其辐射能力较弱,空间要素的流动较少。

表2-3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外向功能量(单位:万人)

根据2009年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的Gi、GDPi,利用公式(2.4)、公式(2.5)求出各城市的Ni、Ki、Fi(表2-4)。据此作出北部湾城市群主要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柱形图(图2-1)。由表2-4和图2-1反映出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在区域内的联系强度:高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南宁,其作为北部湾城市群区域联系的中心,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起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北海、玉林,是该城市群区域联系的局部中心城市,城市流强度值相差不大,分别凭借其特有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职能定位,作为北部湾城市群区域联系的副中心,成为北部湾城市群及广西的东部、南部等局部的辐射中心;低城市流强度值城市为防城港、钦州、崇左,是地方集聚和辐射的中心。

表2-4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城市流倾向度与城市流强度

三、北部湾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一)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共享

基础设施体系的一体化与共享是城市效率的重要来源,城市群内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的一体化也是城市群效率的重要依赖。因此,基础设施体系一体化建设不仅是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群发展的强力支持系统。加强城市群内部及与外部的交通联系,构建包括航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市群内联络线、干线公路、国家和地方铁路、城市轻轨在内的高效、快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大交通网络布局。针对目前北部湾城市群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应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北部湾交通物流问题。加大对公路、铁路、航空、港口和内河的投入,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和高速铁路以及铁路复线的建设,发展北部湾经济区城际轻轨地铁,缓解交通压力。扩建南宁机场和北海机场,增加国内国际航线,把南宁机场打造成中国—东盟区域性国际航空枢纽,北海机场建成泛北部湾区域性国际旅游机场,以更好地解决交通物流问题。针对不同港口的区位优势、自然条件、投资成本等差别,明确沿海港口功能定位,推进港口资源整合,避免功能重复。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统一规划,形成北部湾高等级的通达的交通网络,从而产生“同城效应”,形成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一小时经济圈”。加大对一些城市的供水供电系统、居民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休闲、环保等相关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全面提高城市群的基础设施水平。

(二)完善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拓宽区域合作空间和领域

区域合作中,区域经济利益的冲突是较为关键的问题。在区域合作中,各区域合作方都是独立的经济个体,势必以实现自己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当彼此利益出现冲突的时候,难免会忽视整个区域的利益,从而形成区域合作的障碍。因此,完善和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联通,拓宽区域合作空间和领域变得尤为重要。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应立足市场开放、要素畅流、产业互动、信息共享,在国际、区际、市际构建区域合作平台,积极探索和创建互利共赢的合作内涵和机制。主动打破行政区划,以高标准、低姿态,采取双边或多边合作模式,通过建立区域合作联席会议和协调会议制度、建立法治共同基金、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建立重点领域专家咨询团等,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推动共赢发展。鼓励北部湾经济区内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有关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综合研究,为经济区更好地开展周边国际国内合作提供咨询建议,逐步规范合作机制。不断加大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引进,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合作建立外向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人才、技术和项目的区域流动,建立双边或多边的管理和技术培训中心。积极推进研究制定整体参与多区域合作的规划,推进区域性的资源合理配置、产业转移和产业对接。以整体规划为指导,鼓励支持经济区与多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广泛的合作渠道,努力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区域合作体系。

(三)强化核心城市南宁的竞争力,发挥辐射集聚作用

把强化核心城市南宁的竞争力作为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的首要任务。围绕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目标,加快建设“三基地三中心”,做大做优南宁都市圈,全面提升南宁的辐射、带动、吸纳作用和强大的集散功能,加快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真正成为北部湾城市群的龙头,进一步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4+2”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一是积极发展首府经济和总部经济,强化资源配置、产业转移,增强对其他五个城市的辐射力和带动力。二是强化南宁的综合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作为西南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的优势,大力发展金融、通信、商贸、物流、旅游、会展等产业,强化有利于南宁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三是加快生产要素的聚集。充分利用中心城市科技、资本和技术优势,发展较高层次产业,吸引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形成南宁都市圈核心增长极。四是提高整体竞争力。随着南宁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带动北部湾城市群经济社会一体化协调发展,使各城市之间形成合力,增强整个城市群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整体实力。

(四)加快产业一体化发展,积极培育带动性强的产业集群

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产业向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带动西部的重要产业集群。积极形成石油化工、冶金、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重要产业。基于南宁市的资源、要素、区位、产业、技术与研发比较优势,重点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研发与创新集群。把北海铁山港石油化工产业园、北海铁山港新材料产业园、北海电子产业园、钦州石化产业园和钦州港综合物流加工区等五个园区,建成全国重要的石化基地、有色金属新材料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械装备生产及出口基地和农产品基地。着眼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海洋产业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推进产业升级优化。集中优势资源促进项目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大公司大集团,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增强相关产业及各要素协调配套能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发展配套工业,拉长产业链,催生产业集群。

(五)推动城镇化跨越发展,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建设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产业和人口集聚,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建成以南宁为核心的北部湾城市群。建成南宁超大城市,打造区域性总部经济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加快同城化进程。依托港口进一步集聚产业和人口,促进港城互动协调发展,建设北部湾沿海特大城市带。全力推进以崇左市区、凭祥、扶绥为重点的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南友走廊城镇带建设,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按照“拓展南北、提升城中”的思路,推进玉林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框架,加快“玉—北—福”一体化进程。提升东兴、涠洲岛、铁山港(龙潭)组团、凭祥等功能区,促进城镇化跨越发展。以园区建设促进城区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强重点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镇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房地产开发向重点镇延伸,推动重点镇加快发展。加快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推进基础设施、信息资源、金融服务共享,推进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北部湾城市群政府协调机制。

(六)深化港口一体化建设,提升港口发展动力

打破沿海港口因行政隶属关系各自为政、各成体系、分散管理的格局,整合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港口行政管理资源,设立广西北部湾港口管理局,负责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沿海港口的日常行政管理体制。以提高港口整体竞争力、发展现代港口为目标,统一规划、科学布局、整体开发,形成广西北部湾港“一港、三域、八区、多港点”的港口布局体系。防城港域以大宗散货运输为主,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逐步成为多港口、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区。钦州港域要依托临港工业和钦州保税港区,形成以能源、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和集装箱运输为主的规模化、集约化港区。北海港域依托商贸、旅游及临港工业,形成以商贸和清洁型运输为主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综合性港区。创新港口建设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措港口建设资金,吸纳各种资本参与港口开发建设,破解资金制约瓶颈,加快大能力专业化泊位和深水航道建设,快速提升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完善集疏运系统,大力发展海陆联运,实现公路、铁路、水路、管道、航空等五大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逐步建立综合运输立体交通体系。积极培育大型港口运营商,支持其实现跨区经营。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张协奎等.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5).

[3]赵宇莺,林爱文,等.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广西环北部湾城市群发展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3).

[4]姚士谋,陈振光,朱英明.中国城市群[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6.

[5]王珊.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5.

[6]谢馥荟.山东半岛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张秀生.区域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TU984

A

1009-4245(2012)01-0026-08

作者:鲁继通,中共南宁市委党校教师,区域经济学硕士,邮编:530007

责任编辑:顾 松

猜你喜欢

外向北部湾南宁
数读南宁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获奖证书
眷恋南宁
北部湾盆地主要凹陷油气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北部湾大学坭兴陶教学改革探究
轻轻松松聊汉语——去南宁出差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建强堡垒铸就“ 北部湾第一哨”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阅读理解填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