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策的反思

2012-01-07赵志君

中国发展观察 2012年1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

◎ 赵志君

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不能解决世界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08年以来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不仅没有解决结构性问题,而且加剧经济社会的内在矛盾。政策的主要效果是通过通货膨胀、股票市场、房地产泡沫、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把原有的金融危机转化为公共债务危机,把经济危机转化社会危机。

当前,我国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正在奔向小康社会,中国经济的首要问题已经不是增长问题,而是分配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分配问题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资源问题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培养居民健康消费习惯,是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关键。

在世界经济面临二次探底和国内贫富差距呈拉大的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为了社会长治久安,为了民心稳定,为了公平正义,国家政策应该摒弃单纯“保增长”模式,放弃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极力避免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对居民收入的侵袭。政策目标要从“让一部分先富起来”转向“共同富裕”,从“效率优先”转向“公平优先”,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经济结构优化和社会福利提高,把资金从商品投机、股票投机和房地产投机领域转向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占领世界新技术革命高地,加强环境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金融危机后的许多对策是对危机始作俑者的奖励

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激励机制,是对金融危机始作俑者的奖励,对遵纪守法普通百姓的惩罚。欧美国家此起彼伏的罢工浪潮和游行示威正是对这种救市逻辑的普遍反应。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世界性金融危机,危机带来的恐慌让世界各国政府匆忙推出了各种扭曲的救市政策。这些扭曲救市政策的初衷是避免金融危机的蔓延,但从效果看,他们对宏观经济总量的影响是短暂的,不仅没有优化经济结构,解决经济体系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反而成为恶化经济结构、转移社会财富的工具。从全球看,这些政策引发了全球性通货膨胀,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使发展中国家人民的生活状况恶化。埃及、利比亚、叙利亚、也门的政治动乱和政府更替都与老百姓生活状况的恶化有关。金融危机期间,各国利用公共财政和货币政策向私人银行、投资银行、国有企业注资,导致公共政策私有化,金融机构债务财政化,私人债务公共化。其结果是,送走了金融危机,迎来了政府债务危机。由于公共债务的扩大倒逼政府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增加了居民负担,减少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普通百姓生活水平下降。

金融危机的许多对策是对危机过度反应

2007年我国经济出现了全面过热的迹象,经济增长率达到12%,通货膨胀指标加速上扬,房地产和股市出现了全面泡沫化,中央银行被迫连续提高法定资本金率和存贷款利率,投资过热和股市、房地产泡沫有所抑制。但是,2008年9月份后,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国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世界经济对我国的对外贸易负面影响加重,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滑、沿海地区的失业破产现象有所增加。我国政府把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从防止过热转移到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上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刺激经济增长。措施包括三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五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接连出台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搞活流通扩大消费和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稳定就业等政策措施;重新启动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的机制,缩小了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范围。由于这些措施,经济迅速反弹,2009年实现了9.1%的经济增长率。

客观地说,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危机打击了美国的需求,影响了中国的出口和部分外贸企业的生存,这是事实。但2008年的经济下滑并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导致经济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北京举办奥运会。我国有很多城市承办奥运会项目,为了成就绿色奥运的理念,许多奥运会项目举办城市被勒令建筑企业和工厂停工停产好几个月,这些作为与金融危机的影响形成了叠加效果,导致2008年的经济数据特别难看。奥运会结束后,工厂和工地恢复后,经济增长自然会回升。但是,有关部门置奥运的影响于不顾,把经济的不良表现全部归因于金融危机、紧缩性货币政策,造成了对金融危机的反应过度。

遗憾的是,这种过度反应使本来应该进入调整阶段的中国经济,又回到了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资源消耗、低成本扩张的轨道,导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公共资源的进一步消耗、环境恶化,经济泡沫化趋势更加明显。本来已经严重产能过剩的钢铁、汽车、家电行业再次大干快上,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

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成了贫富分化和恶化收入分配的手段。为了追求经济高增长、避免汇率过快升值,延续了长达10年之久的宽松货币政策,名义利率被压得很低,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广义货币增长率大大超过GDP增长率。由于实际利率为负,老百姓购买的国债和银行存款缩水,财富缩水,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房价的增长,20%的底层收入者的工资增长低于通货膨胀率,致使低收入者生活状况恶化。在发行了过多的货币之后,没有在实体经济发挥很大作用,大部分货币流向了股市和楼市。中央银行持续地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廉价货币涌入经济过程。为回避通货膨胀风险,企业和个人争相涌入资产市场,催生了股市和房地产的泡沫,极大地消耗了中产阶层的购买力。

我国土地市场是国家独家垄断的市场,政府控制土地的供给,又放大对住房和土地的需求。各级地方政府从农民那里低价收购土地,又通过控制土地供给、高价拍卖获得土地垄断利润,使政府收益最大化。在土地被房地产商获得之后,房地产商又成为土地和商品房资源的垄断者,通过囤地、捂盘惜售、制造恐慌,玩弄房价于股掌之间,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商品房进入流通领域之后,再次经过房产中介、投资和投机的轮番操作,使房地产泡沫越涨越大,完全脱离更多人民群众的购买力。举例来说,假如一个城市白领在2004年在银行存了100万元人民币,按照当时6000-7000元的价格可以在北京北四环内买一套150平方米的住房,到2009年末四环内150平方米商品房房价在400万元以上,这还不包括五年的租金收入。相比之下,把钱存在银行,即使按照4%的资金回报率,到2009年其资产只有120万,购买同样一套房子的首付款,而且还需从银行贷款315万,从此终生沦为“房奴”。

政策目标要转向公平正义和福利

宽松的政策环境导致一些人习惯了投机、不劳而获,赚快钱、暴富心理膨胀。他们的参照点是暴利,他们已经无法从正常利润中得到满足。另一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生活水平稍有提高,他们就得到极大满足,感恩戴德,他们的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是不争的事实,但贫富差距拉大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心理失衡,于是有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特殊社会现象。习惯于大锅饭的大众面对“先富起来”一部分人出现这种心理反应并不奇怪,奇怪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既得利益阶层——房地产商的心理也失衡了,也开始骂娘了。他们吃惯了政策红利,习惯了暴利,政府政策稍有变动,影响了他们的暴利,他们就暴跳如雷,就要骂娘。对他们而言暴利即均衡,不管房奴、蚁族的生活状态如何,只要影响了他们的暴利,他们就要暴怒。他们不仅“吃了肉还骂娘”,而且“挣了钱还不满意。”

在社会分层的另一端——底层的工人和农民显得可爱的多。这些可爱的工人和农民曾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小米加步枪赶走日本帝国主义,又用小车推出了解放战争的胜利。现在,他们虽然没有挣很多钱,却仍然透着“给点阳光就灿烂”的质朴和纯真。稍微沐浴一点“和谐社会”的阳光,他们就感恩戴德。笔者在山东农村调研时了解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推动下,国家为农民减免了各种税费,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可享受每人每月55元的退休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在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推广,可爱、知道感恩的农民夸国家的惠民政策好。

2008年金融危机时,国外需求萎靡、国内需求不振。有经济学家呼吁大众买房,言必称“买房就是爱国”,于是大众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爱国”的行列中,政府也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配合大众的“爱国行动”。一年之后,随着房价的扶摇直上,购房大众发现,自己“爱国”行动被人利用了,“爱国”的结果就是房价成倍地上升,“爱国”行动成为“爱开发商”和给开发商“送钱”的行动。

有媒体报道,中国的富豪大部分与房地产有关,60%以上的富人持有外国护照,时刻准备者转移财富到西方发达国家享受他们的暴利所得。他们不仅“吃了肉还骂娘”、“挣了钱还不满意”,而且时刻准备着“移民”。如果我们发展的结果只是创造更多持有外国护照、时刻准备把“财富”转移到海外的富人,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

从最近某些人对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诟病来看,他们没有站在国家、政府立场上、从大局出发体谅政府宏观调控、培养市场的良苦用心。他们误以为金钱是万能的,有钱可以腐蚀权力,有钱就可以左右政策,以房地产在国民经济当中的地位要挟政府,甚至狂称“房地产市场本来就是开发商的。”

能盖房子、会盖房子只不过是现代社会必需的基本技能,但一个只知道盖房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的前途绝不能寄希望于那些“挣了钱还骂娘”,“拿着外国护照在中国获取暴利”的人,希望在于那些“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广大基层爱国工人、农民,是那些为中国立足于民族之林“不计名利、默默奉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干部群众。让和谐社会的阳光普照在他们身上吧。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分享经济是个啥
中国未来两年内是否会发生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
拥抱新经济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