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和谐班级的艺术与方法

2012-01-01孟祥婷

职业时空 2012年3期

  摘要: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学生是“班级社会”的主人,实施民主管理、培养协作精神、加强情感交流、培育竞争意识、推行多元评价是实施班级人性化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督促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和自我教育能力,促进班级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性化管理;和谐班级;辅导员
  
  和谐民主化的班级管理是指学生以班级制度为行为准则,以主人翁的身份,通过班级体会议或者其他形式对班集体各项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参与,达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形成和谐氛围,实现班级成员全面健康发展的管理方式,它具有规范、强化、评价、挖掘、凝聚等多项功能。胡锦涛主席在2005年召开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管理中去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可见,在高校构建和谐民主化班级管理模式迫在眉睫,它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是新时期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全党上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当下,教师应实施民主化管理班级,全力构建团结和谐的班集体,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新的时代使命。
  一、构建和谐班集体的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对学生管理的人性化。因为班级作为一个群体,具有群体的一般特征即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感情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但班级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处在成长过程中,且每个学生个性差异很大。班级也是一个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关系最密切、影响最深的“小社会”,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社会”的主人。因而在班级管理中就应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学生的个性,真正使他们享受到民主、平等、自由的权利,从而唤起和激发他们对班级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以此达到构建和谐班级的目标。
  二、构建和谐班集体的艺术与方法
  (一)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一个积极和谐的育人环境要依靠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才能形成。因此,辅导员在建立和谐的班集体时,应与家长、学校领导保持密切的联系,积极开展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通过家访、开家长会等各种形式,一方面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方面指导家长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充分发挥家长在构建和谐班集体中的协助作用。
  (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1.教师与学生间的和谐
  辅导员工作所涉及的是一个个细致微妙的内心世界,班级管理工作更是做学生“心”的工作。辅导员应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更应尊重、理解学生,给其适当鞭策的同时,予以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适度的爱护会给学生成长带来无限的动力。
  2.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和谐
  班干部是辅导员的助手,也是班集体的核心。班干部和其他同学生活学习在一起,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对其同学产生直接的影响。班干部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友爱融洽,而又不失威信的和谐关系。
  3.生与生之间的和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和谐的生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和重要保障,是营造校园和谐人文环境的重要环节。能否构建和谐的生生关系,直接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和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建设和谐班集体;(2)把思想培育放在第一位;(3)创建安全、健康发展的环境;(4)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
  (三)实施和谐的班级管理,树立良好班风
  1.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班级
  (1)规范学生的品行,培养和谐的班风。良好的班风、学风是和谐班集体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辅导员老师接班后要抓好的第一项重要工作。为此,辅导员应该做到:第一,要采取疏导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班风、学风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这种特点,多采取疏导的办法,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二,要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弘扬正气。
  (2)建好“龙头”,抓住“苗头”,转化“后头”,形成和谐的人文环境。抓两头促中间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有效手段。结合自己几年来与老辅导员学习的带班经验,笔者觉得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要建好“龙头”,就是建一支有朝气、有战斗力的班干部队伍,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第二,要抓住“苗头”,就是捕捉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不良倾向,把其消除在萌芽状态,防微杜渐;第三,要转化“后头”,就是做好“潜能生”的转化工作。
  2.培养协作精神
  新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宗旨是培养将来能适应社会、立足社会、融入社会的人。而社会存在分工,分工则意味着协作。因此,在微观的班级管理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协作精神,增强其凝聚力。具体的方法有:(1)要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助小组;(2)放手发动学生自己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及完成各项班级重要工作,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合作精神和管理能力。
  3.引入竞争机制
  生物界存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同样,正是日趋激烈的竞争和人类的不断创造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未来社会建设的主人,更应培养竞争意识,具备开拓进取精神,以便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为此,辅导员要在班级管理中努力创设竞争情境,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创建和谐的班级竞争机制。
  (1)培育竞争意识,树立创新思想。在班级管理中,要努力营造“敢为人先,大胆创新”的新气象、新氛围,如推行竞选,提倡竞争上岗;鼓励学生多观察思考,敢于向书本、老师“发难”,向传统、权威挑战。
  (2)引导个体竞争,发挥个性特长。在班级管理中要因材施“管”,学习方面则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竞争对象、目标,给“学困生”信心以达标,给“优秀生”压力以攀高;见贤思齐,引导学生向其他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学习,敢于竞争,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共同提高。
  (3)鼓励合作竞争,发扬团体创造精神。合作与竞争的有机结合,能使各自在团体中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潜能:一方面,竞争促使学生产生增加合作的欲望,借他人智慧充实和拓展自己,借集体优势弥补个人之缺陷,以求得自我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没有竞争,合作也会充满惰性,失去活力。因此,必须为学生创设民主、公平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由个人竞争意识逐步转变为合作竞争意识。
  4.推行多元评价
  新课程背景下的班级管理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潜能,使每一位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在每种智力的培养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教师应致力于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来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其个性与智能的发展。
  (四)促进和谐的个性发展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应该把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构建和谐班级,最终要落实到学生身上。班级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潜能,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作为辅导员,必须认识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使每位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获得应有的发展。一个优秀辅导员的眼中没有“差生”,只有一个个鲜活的、各有特点的学习主体。学生的天赋总是有区别的,个性总是有差异的,这表现为学生兴趣、爱好、潜能、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因此,只有针对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帮助、引导、激活学生开发自己的个性、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
  辅导员在明白自身的责任与作用后就有了加强自身多方面的能力,在开展高校辅导员工作时,就能对自身需要注意的几方面的问题落实到实处,进而才能组建强有力的班委会、团支部,树立良好班风,构建和谐班集体。可以通过网络、QQ、博客等现代化手段和学生交流,给学生一个和老师单独沟通的机会,说说心里话,有误会也会很快消除,使师生之间的关系融洽。
  参考文献:
  [1] 经柏龙.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
  [2] 曲建武.识读大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冯军梅,邱小捷.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荣.以“人本”为理念,创建和谐班级[J].班主任之友,2006,(2).
  [5] 蒋国聘.创设民主氛围 构建和谐班集体[M].现代教育报·教师周刊,2006.
  [6] 胡锦涛.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