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力资本配置能力及其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2011-12-31林雅悠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素质教育

林雅悠

摘要:通过对人力资本中配置能力的分析得出在非均衡环境里配置能力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非均衡状态的存在需要一定存量的配置能力。为解决我国配置能力供给的瓶颈问题,“素质教育”应代替“应试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配置能力,实现社会转型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配置能力;社会转型;素质教育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人力资本配置能力

现代经济学中的人力资本概念是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的,它是指凝结在个人身上的、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体力、健康、知识、技能和能力。西奥多·W·舒尔茨曾经在《应对失衡能力的价值》一文中列举了五类具有经济价值的人力能力:学习能力、完成有意义工作的能力、进行各种文娱体育的能力、创造能力和应付非均衡的能力。其中,应付非均衡的能力,就是配置能力。狭义的配置能力与“工作者效应”和“配置效应”有关:一方面,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是在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的情况下每单位人力资本的改变所带来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人力资本还应包括本人获取有关各种生产要素和生产特征的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应付可能引进新要素的情况。

广义的配置能力可以被定义为人们有效的感知、把握并且采取行动以应付非均衡状态的能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配置能力包括的范围很广,本文强调的配置能力是指针对改变了的环境重新调整生产要素从而获得更高经济价值的能力。一般均衡理论并不否认经济会失去均衡的可能性,但它总是假定由于市场上供求力量的存在,经济会在瞬间、自然地完成从失衡状态到新的均衡的复衡过程。现代经济却表明,复衡过程是需要时间的,而其历经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人们配置能力的大小。

一个人对改变的经济环境做出多大的适应行为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是人力资本中配置能力的存量,它包括人的天生禀赋和后天通过各种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所得;第二是周围经济环境对配置能力发挥的激励。如果各种机会能够带来较高的经济价值,配置能力的发挥就获得了足够的经济激励;第三是配置能力发挥的空间。如果没有非均衡状态的存在,即使具备了配置能力和相应的经济激励,那配置能力也不会带来任何经济价值。因此,配置能力的价值就依赖于非均衡状态的存在,而且一般说来,一个社会的非均衡越明显,配置能力的需求量就越大,配置能力的价值也越大。

二、我国社会转型背景下配置能力的分析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我国社会发生了空前规模的转型,社会的体制、结构、形态发生了历史性变迁。在转型期中,社会的二元结构使新旧观念、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等之间产生冲突,造成社会秩序尤其是经济秩序的暂时不稳定,社会将会一度处于非均衡状态中,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根据前述,在非均衡社会里,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空间很大,人们能从资源的重新配置中获得收益。在此,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现状,分析配置能力的供给对我国转型的积极影响。

(一)市场经济与配置能力

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更需要配置能力。计划经济是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的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是完全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企业或生产单位完全是计划的执行者,没有配置资源的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下,配置能力是没有经济价值的。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与计划经济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企业或者个人代替了政府而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只有当每个微观主体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社会资源才会得到最优配置。因此,市场经济对人力资本结构中的配置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就业者与配置能力

社会转型期是一个废旧立新的转折时期,各行各业都需要吐故纳新,新一轮的就业竞争就会展开。假设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的,那么那些具备一定配置能力的就业者似乎更加容易通过搜集各种工作信息并将自身情况与之相匹配,实现充分就业。以大学毕业生为例。《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在困扰06届毕业生求职的因素中,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45.47%)占首位,求职方法技巧欠缺(31.66%)位居第二,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30.54%)成为困扰毕业生求职的第三大因素。以上这组数据说明,在劳动力市场上,具备一定的配置能力无疑可以为求职者减少就业障碍,提高就业率。

(三)企业家与配置能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家是资源配置主体之一,因此企业家的配置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的收益和发展前景,也影响了整个市场机制的运行。如果说应付非均衡状态的能力是一种被动的适应性能力,那么企业家的配置能力则倾向于一种主动的创造性能力。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把握顾客的潜在需要和未来消费趋势,重新配置本企业的资源,积极研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在市场上具备竞争优势,企业家是最需要创新品格和配置能力的人。

(四)农民与配置能力

过去观点认为,由于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停滞的传统农业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舒尔茨通过大量的研究反驳了轻视农业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观点。他指出,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关键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和资源配置能力。数据表明,在中国贫困地区,农户受正规教育6年以上,其劳动生产率可增加6.7%。因此,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生产技术和工艺的提升、设备的更新、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改变都需要农民具有一定根据具体情况对各种生产要素作出重新配置的资源配置能力。

三、提升我国配置能力的基本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从封闭走向开放、市场分割逐渐消失、多边国际贸易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减弱,这意味着我国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作用的空间空前扩大了。然而,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条件下,我国面临着配置能力供给的瓶颈。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配置方式是完全通过中央政府的统一计划进行。从计划者的角度来看,资源已经得到了最优配置,关键在于生产,在于执行计划。因此,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人们的生产能力,培养计划的执行者,如此也就导致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与生产能力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考试的成绩,评价标准的设置又是以上级主管部门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试制度和评价体系等都是已经制定好了的计划,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按照这些计划来要求自己。在这种意义上,应试能力和生产能力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应试教育”模式是为了解决生产能力的供给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制度安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

现行的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结构中配置能力的比重要求越来越高,由此赋予教育的使命是在继续培养人的生产能力的同时,花更大的精力培养人的配置能力。如果仍然依靠培养生产能力的“应试教育”来提高劳动者的配置能力,显然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因此,社会体制的转型导致了教育的必然转型,而素质教育是值得提倡的模式。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为重点。显然,这与配置能力的要求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配置能力的突出表现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市场经济下,人们能够应对环境中的各种变化,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以获得边际价值最大化。同时,资源配置的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求创新,配置能力的大小关键之一在于创新能力的大小。可见,素质教育和配置能力在本质上具有某种关联性。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提升我国配置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推行素质教育。

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对策建议

素质教育在我国由来已久,但在实施中收效甚微,始终停留在口号层面。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精髓,任重道远。在此,就实施素质教育谈几点自己的对策构想。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要得到全面的实施,首先必须对现在的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和再认识,明确素质教育观念的内涵。素质教育观念的内涵体现在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上。在价值观上,确立教育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在人才观上,将每个学生都看成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质量观上,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发展新知识的能力。

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

教师奋斗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坚力量,因此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走教师专业化发展道路。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实现教师从新手型到成熟型,再到专家型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

转变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在传统的传承式教学方式下,教师被认为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体现。这种教学不能体现教与学的积极互动,更不能创新。在现代教育活动中,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组织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合作、探究、问题解决等方式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

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很低。相对于人口的增长及其对教育需求的增长,目前的教育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而有限的教育资源大部分又向所谓的“重点学校”倾斜,导致片面追求效率和升学率,造成学生片面发展。这是目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大阻力,也是“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最主要原因。另外在贫困边远地区,连“双基”都没有完全实现,更别说实施素质教育。因此,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是保障素质教育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

建立科学、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

科学、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首先,评价内容要多元化,要全面综合的评价学生,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评价方法多元化,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再次,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评价理念,用发展性的眼光看待学生,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反思,促成其自我成长的能力。

总之,人力资本中配置能力的提高和整个社会配置能力的供给对我国的社会转型有积极的作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实现配置能力供给的有效途径,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从而凸显配置能力在我国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性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赖德胜.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经济学解释【J】.教育研究, 2004(3):9-13.

[2]和新学.教育转型:社会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J】.教育理论和实践, 2006,7(26):1-4.

[3]田永坡,俞婷君,吴克明.工作搜寻、配置能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研究【J】.青年研究,2007(3):33-37.

[4] 田永坡.深入推进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配置能力【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2:76-78.

[5]陈凌,姚先国.论人力资本中的资源配置能力【J】.经济科学,1997(4):27-34.

[6]刘泽云.教育经济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6-108.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素质教育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双城记》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