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速公路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促动推动联动作用

2011-12-31刘红梅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联动经济建设推动

【摘要】 本文具体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沿线经济的拉动作用,对高速公路经济网形成的促动作用,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由此浅析高速公路建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速公路  经济建设  拉动 促动 推动 联动

高速公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适应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我国高速公路增长幅度世界罕见:1984年,我国上海--嘉定第一条高速公路开始建设,1998年末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8733公里,居世界第六;1999年10月,突破了1万公里,跃居世界第四位;2000年年末,达到1.6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三;2001年末,达到1.9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高速公路以让人瞠目的“中国速度”还在不断向前延伸。按照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速公路网将要达到8.5万公里,可以覆盖10多亿人口,接近高速公路世界第一美国8.8万公里的规模。从起步到高速公路通车1万公里,我们用了12年时间,从1万公里到突破两万公里,我国只用了3年时间。可以说仅仅15年,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一般需要40多年才能完成的发展进程,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今天,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念,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高速公路的高速建设与发展,不但改善了我国公路的技术等级结构,改变了我国公路事业的落后面貌,而且缩短了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效地拉动了内需,刺激了高速公路附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其建设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土资源的开发、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区域间的合作、投资环境的改善、交通出行的消费、生活水平的提升等诸多方面都带来了巨大影响。高速公路的建设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交通运输业的促动作用

有关数据表示,各国高速公路里程一般只占公路总里程的1-2%,但其所担负的运输量占公路总运输量的20-25%。高速公路造价高,用地多;但行车速度高,通行能力大,交通事故率小,故其投资费用一般只要7-10年即可由于其所节约的行车费用,包括燃料消耗、轮胎磨耗、汽车修理和养路费支出等,运行时间以及所减少的行车事故而得到回偿。加快行车速度、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安全保障等本质特征,极大地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二、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

高速公路的大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交通规费、银行贷款、向社会发行债券、股票和有偿转让收费公路经营权及利用外资等多种方式,被允许利用起来筹集公路建设资金。这些方式,有效刺激了消费,拉动了内需。由于高速公路在建设和通车后都会引起劳动力投入的增加,这样不仅影响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出的增加,同时也产生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也产生影响。由于居民消费品支出的增加,最终必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高速公路建设作为一项数额巨大的投资,其产生的影响往往是长期的、潜在的,但它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是直观的。据专家测算,每1元公路建设投资带动的社会总产值接近3元,相应创造国民生产总值0.4元,每亿元公路建设投资可为公路建筑业创造2000个劳动日就业机会,而同时为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近5000个劳动日。一是拉动投资,公路建设过程中诸如征地拆迁费、各种原材料的购买、沿线庞大工程队伍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二是拉动融资。公路建设过程中工程款在当地的银行内存放,会发挥货币乘数效应,对解决资金紧缺有极大的作用,并增加了当地有效信贷收入。三是拉动三产。调整公路建设过程中,庞大的建设用工和衣食住行消费,直接刺激当地第三产业快速增长。建成后,货物运输、人员往来的便利,对当地第三产业、旅游等带来了更多的商机,这些都将间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总之,高速公路建设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很明显的,主要体现在:建设进程中,包括征用土地给居民带来的收入、拆迁给建筑工人带来的收入和建设过程中各种原材料的采购以及建设队伍的工资收入;投入使用中,带动沿线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加快沿线地区之间的经济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间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改善沿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高速公路形成高速公路经济网之后,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全面拉动周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审视世界高速公路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具有安全、快捷、经济、舒适等特征的高速公路如同汽车一样,已经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国家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仅是交通上的一种便利,更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一是提高运营效率。高速公路的建设,有效地降低了沿线地区企业物流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营的效率。据调查,目前我国物流成本在GDP中的比重为发达国家的2~3倍,甚至比一些发展中国家还要多。众所周知,物流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成本过高,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高速公路的建设则能显著地降低当地的企业的物流成本。

二是推动工业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能有效促进沿线工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网为城市间的往来带来了方便,加强了地区之间的联系,使区域优势得到加强,在招商引资上更具有吸引力,改善了投资环境。利用高速公路的交通优势,可以加强各类工业园区建设,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内部的升级。

三是推动农业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同时也能对农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农产品的运输时间,保证了农用物资和救灾物资的及时调入,加快了农业信息的交流,有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助于农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据统计,京津塘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线地区每年向京津两市提供鲜菜2亿公斤、肉类2.3亿公斤、水产品1亿公斤、鲜果250万公斤,这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丰富了两市人民的菜篮子,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四是推动商业繁荣。高速公路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沿线商业的繁荣。高速公路为促进商品流通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基础条件。高速公路缩短了产地和销地的距离,减少了运输费用和时间,方便人员来往和技术交流,大大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进程,加强了城市之间的联系,拓展了商业领域从业人员的视野。沿线旅游业也在高速公路的基础上得到了推动。高速公路使得当地交通更为便利,可以有效地促进沿线旅游景点的开发,并且直接促进了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的增加。

四、对区域经济的联动作用

在经济发展的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客体大都产生和集聚于一些具有特殊优势的点上,形成大小不同、职能相异的城镇或大企业。虽然高速公路将这些城镇或大企业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但由于这些节点及其沿线次级节点的经济势能不够强,或者是由于节点之间的距离太远,使得这些节点对中间地带的辐射带动力不够,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密度无法达到均匀,而仅仅是一个交通走廊,我们把这时候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叫做低级的高速公路经济网,或者叫高速公路虚拟网。当部分节点之间或者某几段高速公路沿线的经济集聚能力增强时,沿线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会增强或者节点会增加,进一步讲,当节点之间的辐射地带相互连接、交错,经济密度较为均匀时,就形成了高速公路经济带。当几条高速公路经济带相互连接、纵横交错时,就形成了高级的高速公路经济网,或者叫高速公路实体网。当高速公路实体网内的区域受各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影响,经济密度均匀时,整个区域经济就得到了发展,这时就实现了由网到面的转化。

具体而言,高速公路网络化发展与区域高速公路对沿线的影响最终是通过沿线的城镇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实现的。高速公路作为交通经济带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可以发挥各级中心城市的作用,实现生产布局与沿线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结合,有利于城市之间、区域之间便捷的联系,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带的演进。高速公路经济带是一个产业、资金、人口相对密集的区域,在其自身的演化进程中不断进行着物流、能量、信息流的聚集与扩散,在空间布局的演化上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尤其是在经济带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带沿线的地域结构逐渐由聚集型转向扩散型。

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而言,高速公路经济网的形成,不仅改变了交通运输格局,更主要的是将对各区域重新定义其区位优势和时空概念,重新塑造主导产业和竞争格局。届时,县、市甚至是省都将跳出自身的行政区域边界,放眼于新格局下的经济区域,从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找准定位,辩证地认识竞争与合作,重新认识优势,再造机遇,通过分工与协作培植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

高速公路的建设,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密切了沿线各地市间的联系,使之成为各具特点、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从而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对外开放。由于受高速公路的波及,偏远地区丰富的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得以更多地被开发利用。还有就是人才和技术的资源开发,也为沿线地市的技术与人才交流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使沿线地市整体科技水平有所提高。同时拓展了人们的空间,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的地域观念、时间观念发生重大变化,强化了干部群众的开发意识和开拓意识,拓展了商业人士的视野,为进一步加快发展提供了内动力和长远支持。总之,加快了一体化进程,对沿线经济社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联动作用。

简介:刘红梅1970年生 山东省烟台市公路管理局同三高速公路栖霞管理处 经济师

猜你喜欢

联动经济建设推动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论大数据对高校教育的推动作用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多展联动:“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的新思路
浅谈高中数学学习在经济建设中运用的设想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让企业报助推企业文化发展
推动普通纪念币参与流通的对策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