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2011-12-31孙丽艳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的分支。它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学校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如学生应怎样去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有什么关系,复习有哪些好的方法,等等。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现象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这是一门以学习心理问题为基础的科学。要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仅要了解有关学习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心理因素,还要研究在校学习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规律,以此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其特征是思维过程即作品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充满探究反射心理,引发其潜在的创作欲。在教学过程中可注入以下两种教学方式。
一、心灵感受式+自然渗透式
心灵感受或自然渗透都是具备“感受”或“渗透”的“源头”。在艺术教育中,最好的“源头”就是艺术作品本身。音乐欣赏课教学就可以用许多音乐作品作为“源头”,诱导和启发学生,在听觉感受中“强与弱”“紧与密”“稳定与不稳定”乐曲句逗、呼应、结构等等,进而感受乐曲的魅力。有了多次的“心灵感应”就会对主体(学生)产生“自然渗透”,学生对作品欣赏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受所产生的效果,正如古人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二、激励创造式
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开拓式人才的重要手段,主要是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创造性思维”,所以这种教学方式对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适用的。在一次欣赏课中我播放了一首《百鸟朝凤》要求学生给这首乐曲起名。于是“百家争鸣”“斗嘴”“争执”“舞”等名字诞生了,有的学生还根据乐曲画了一幅画并进行了解说。学生虽然画得很简单,但是解说得特别有创意,把一段音乐描绘得非常形象。
教师创造的情境问题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创造表现出来,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多样性,这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听音乐说“听后感”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不受约束的发表意见。用艺术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对音TH+6zzCINSEMjggBbqavyuOfqp3Kxy4AgJrPvF7CPVo=乐进行再创造。这是音乐情感的升华,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要让学生创造发挥和发展需要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你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中。二是“心理自由”,即你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自由自在的参与,无拘无束的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才能走进音乐知识与实践中去。而且中学生正处于富于想象的年龄,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文化素质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会不尽相同。所以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环境,让他们在音乐中驰骋、想象。让学生心中蕴涵的向往和渴望得以宣泄。正像捷普洛夫所说:人从音乐里听到的东西越多,则音乐感就越丰富。
音乐犹如阳光、空气、水一样,乃是人类精神生活之必须,它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深刻而久远。这就需要我们抓住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渗透健康的音乐教育,学生就会在我们的指导下茁壮成长,并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