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策略

2011-12-31周爱琴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小学科学是科学教育的启蒙课程阶段,初中科学是入门课程阶段,两者存在着相互依靠、前后延续的关系。现行的教学体制实际上小学、初中从来是井水不犯河水,各人自扫门前雪。由于中小学教师相互之间缺少沟通,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学生进入初中后感到很不适应。近年来也有部分地方的教师开始关注中小学科学衔接问题,然而,势单力薄无法进行区域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衔接。不管怎样,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认为应该在科学教学中注重学生良好科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这将对学生适应初中的新环境大有帮助。
  科学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小学阶段重在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重在实验的规范操作、问题的自我思考和解决、自觉记录学习要点、自觉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作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中小学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点。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能够自觉有效地学习研究。学生进入初中后就能更快适应任务繁重而节奏快速地学习。
  策略一:注重科学观察和规范实验的培养
  对于初中学生的科学学习,尤其重要的是对现象的仔细观察。所以,在小学期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遵循观察规律,掌握观察顺序,学会从静态到动态的观察。要求学生注意事物变化的细节,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要求同存异,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初中的实验观察打下扎实的基础。
  初中科学实验与小学科学实验有很大的差别,初中科学实验则注重实验的规范操作,小学则重视实验过程的体验。小学科学实验器材与初中科学实验器材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差距。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的替代性很高,给学生配置的工具袋中的器材质量很差,标准很低;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在自主实验、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教师要进行规范性的演示实验,并引导学生对演示实验的认真观察。在实验器材使用方面,尽可能使用仪器室的标准仪器,让学生学会使用标准仪器独立完成规范性实验,养成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规范实验的习惯;实现中小学生独立完成规范性实验的衔接。
  策略二:注重记录学会分类,把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
  到了初中,当学生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在小学阶段,要让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形成整理学习笔记对概念进行适当分类的习惯。教学中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学生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引入韦恩图、网状图、气泡图等就是帮助学生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用的,教师要尽可能运用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如摘要式、提纲式、综合式等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即要将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由“散而乱”结成“知识网”。小学科学教学中长期利用这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能力,养成梳理知识的习惯;有利于学生进入初中后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
  策略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基本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并以教材内容为学习线索进行的,这在客观上决定了学生们在学习中常常采用模仿的学习策略。但是初中科学要学习大量的科学知识,学生采用这种方式去加以掌握是相当困难的。运用迁移和类推等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过去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推出新知识。在教学中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它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一方面的能力;注意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学习时间,让他们多看书、多思考、多参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够好的学生,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促使他们舒展心灵,尽展潜能。对于外向型学生,着重引导他们养成好学深思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刨根究底,务求彻底弄懂。对于内向型学生,着重引导打破封闭的学习习惯,敢于提出疑问,敢于与同学合作学习。同时,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不良习惯,让学生回答问题时,不以简单的错和对来评判,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举一反三。同时,我们还可以邀请优秀学生介绍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成功经验,为同学们树立榜样,让学生们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总结经验教训,经过反复总结,这样会对学生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做好中小学学生科学学习习惯的衔接,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中小学过渡,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也会终身受益。
  (作者单位 浙江省台州临海市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