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苦乐悠悠课改情

2011-12-31卢春云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我是一名与新课改共同成长起来的农村语文教师,在不断探索、实践新课改的过程中,我有过喜,有过忧,有过笑,有过泪……
  新课改初期,我曾走过不少弯路。比如:在开始一段时间里,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的课堂活动很多,形式丰富,热闹非凡。可是,热闹过后留下的却微乎甚微。我因此茫然了……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我对新课程理论的不断学习,我认为,实施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是教育观念。
  一是学生观的改变。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有求知欲、有创造力的个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
  二是质量观的改变。不以考试分数、回答问题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要从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等综合评价学生,只要有进步,就是好学生。
  三是教学观的改变。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重视多维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强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是师生观的改变。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构建和谐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进步的意愿,都有追求真知的本质。
  教育观念指导教育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实践,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终于确立,民主和谐的气氛得以形成,互动探究的形式也不断丰富……
  但是,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若干问题:
  一是固定的时间与不可控的教学容量矛盾。采用探究式、参与式学习方式会使课堂中出现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把握时间的分配。多数情况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种势头固然可喜,但是却在无形中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和不可控制性。教师往往因此或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拖堂,或教学过程虎头蛇尾。
  反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果能不拖沓,及时肯定正确思路,选择最优,从而迅速点出本课重点,使学生发散的思维迅速集中,这样就有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同时也能完整地达成教学目的。
  二是合作探究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矛盾。目前课改的目标,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难度,同时删减了大量的知识点如语法、文体常识,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但在课堂改革实施中发现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越来越差,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两者很难兼顾。而且有些知识学生是不能靠探究,合作来完成的,只能靠间接传授。
  反思:新课程标准与原大纲相比,强调了过程与方法,注重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它们同知识目标是融在一起的,三维目标,缺一不可。如果缺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其他两个目标就如水上浮萍,表面虽然繁茂,实际却毫无生命力。
  三是课堂秩序与课堂结构严谨的矛盾。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方式,课堂上常常出现“无序”的状态,有时教学内容无法完成,使教师感到不安,甚至焦虑。
  反思: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需把握分寸,既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又要培养、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既要学会等待、学会倾听,又要积极引导、善于沟通。当然,宽松并非不要纪律,不要学校管理准则和行为规范。我们要在营造宽松愉悦环境的同时,让学生成为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
  以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但无论怎样,新课改的新理念始终值得我们信赖。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是最好的明证。
  十年的课改,十年的探索,十年的追求,十年的实践,可以说我与新课改一起成长,我会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更新,不断突破,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课改教师。
  (作者单位 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