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花万朵思教育

2011-12-31黄治友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同一天空下,同一园地上,生长着各类茂盛的植物。就开花而言:桃花红,梨花白……说不完的五颜六色;春有迎春夏有荷,金秋桔黄腊梅红……道不尽的各有迟早;牵牛吹喇叭,猪笼挂口袋,牡丹花豪富,桃花瓣单薄……描不清的奇形怪状。就果实而言:橙黄橘绿葡萄紫,梅园桃心梨鸭形。李苦桃甜樱桃酸,色、形、味异说不完。即使单提甜味,桃甜、梨甜、苹果甜……也甜的千差万别,各有玄机。
  同属植物,生长在同一块地上,吸收着相同的氮、磷、钾,感受着同一天空下的阳光雨露,为何差异如此之大?是物种性情使然。而这种差别,已有数亿年的历史,且并将一至差别下去,物种的多样性是自然规律的一个方面。
  晋代易家干宝在揭示自然之道时说:“以施华利万物之性,以纯一正万物之情”意为自然力量的“施化”以利万物之性为宗旨,并以“纯一养正万物之情”。“性”“情”为何物?隋朝易家王弼注云:“性者”,天生之资而不邪。“情者”,性之欲也。《彖辞》注云:“性原于命,性动为情”。万物生于天地之间,禀自然之赋,持各自之性,贞各自之情,生生不息,其道永恒,不可违背。如“梨喜花白桃喜红”,永性其情,情性使然。纵使偶因环境污染或者人为干预,开出“梨红桃白”的花来,一旦干预解除,则桃红梨白依旧。袁隆平用他培育的高产水稻种子,产后再作种,不出三代,种性复初。正所谓“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为何如此?因为物要久行其正,必性其情。所以,物性不可违。悖物性而为等于和自然规律作对,物性不可违,是自然规律的另一个方面。
  同理,同属人类,同一年级学生坐在同一教室里,使用着相同的课本,接收者同频率的引导信息,对同一教材内容同一事情的理解和情感,自然也是千差万别。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硬把超出学生生活的理解,情感态度,是非标准强加给千差万别的学生,岂非谬误,徒劳枉然!这是过分强化教师引导作用的一个教育极端。
  在“穿素质教育的鞋,走应试教育的路”的今天,电化教学普及课堂,人们以为教育搭上了信息快车,多媒体手段教育就是阳光雨露,就是教育的春天。诸如“春天来了,让孩子们自由成长”之类的文章时见报端,教育顺其自然的口号也不断升温,主张多多表扬鼓励,认为夸奖鼓励是教育的主旋律,“棒棒棒,你真棒”“你最棒”等赞语充其课堂。依时局而言,安全的紧箍咒使教师引导功能的其中一个管理职能逐渐萎缩,对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身份的学生,怕出乱子,不敢管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面对“在家不怕老子,在校不怕老师”的学生,教师摇手叹息,无可奈何,只好顺其自然任其自由成长了。这是一种丧导——无可奈何地放。
  这种宠和放,过分歪曲淡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使教育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人们常把高明的教育誉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实,能达到如此层次的教师早已将春的和煦,夏的热情,秋的肃正,冬的睿智融为一体,依据教育对象,因材施教,适时施化,因势利导,理性发展。他们不但知晓“迎春花,九秋菊,各有迟早”——不慢待滞物之学生;更通晓“梨喜花白桃喜红”,方有万紫千红映校园;也包容“李苦桃甜樱桃酸”而“桃李满天下”。
  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生存之道的教育。“蒙以养正”是宗旨。自然利万物之性而施化,教师应学生之性而引导。因此,教师最应该做的事情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懂点人事,自强不息的生存意识,这就像大自然赋予植物根叶吸收营养,守性贞情,顺时荣枯的能力一样。
  适时适度,善于引导,蒙以养正。不要过分强化引导,也不要歪曲淡化引导,因为胡宠滥放,只能使恶性膨胀。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县兰滩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