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2011-12-31李雪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摘 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学会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会知识的方法。因而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意识;提问能力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存在于问题解决过程之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问题解决式的教学。对很需要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物理课而言,问题教学显得更为适合。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提问前要分清问题类型
根据对问题回答的要求不同,可把问题分为四类:
1.判别类问题
主要是对事物加以判定。代表性词语为“知不知道”“对不对”“可以吗”等等。
2.描述类问题
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加以陈述和说明。代表性词语是“是什么”“怎么样”等。比如我们常问“匀变速运动有什么样的规律”。
3.探索类问题
主要是对事物的原因、规律、内在联系加以阐释。代表性词语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等等。
4.发散类问题
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认识客观事物。代表性词语是“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方法”“说说你的看法”等。
比如遇到用动能定律解决能量的问题时老师可能会提四个问题:你学过动能定律吗?动能定律怎么描述呢?用动能定律怎么解决问题?用动能定律解决问题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值得注意的方面?就分别属于上述四种类型。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对问题的类型进行分析和选择。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多一点探索类和发散类的问题,少一点判别类和描述类的问题。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物理问题最终是要靠学生来解决的,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怎么问问题,很大原因是学生缺乏探究问题意识。这需要老师对学生加以培养。
1.多演示实验,激发问题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演示,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如:讲“自由落体运动”中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时,常会采用实验的方法。根据很多学生会以生活经验得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的错误结论,我设计了三个简单可行的实验。先让两只大小不一样的粉笔从同一高处同时下落到讲台上,发现粉笔几乎是同时落在讲台上。用事实批驳了学生的错误认识。此时学生虽然否定了以前的认识,但正确的观点还是没有建立起来。接着可以用一张纸和一个粉笔头同时下落,比较下落的快慢。然后不断对折这张纸继续和粉笔同时下落,到最后把纸揉成一个团,比较下落的快慢。通过逐步改变的实验条件和不断变化的实验现象,引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利用错误经验,诱发问题
高中生学习物理时,经常会碰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如:速度大的物体惯性大,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这些假象,通过讨论引起学生争论,设置问题情境。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普通人与身体健壮的运动员拔河时必输无疑,是否因为运动员队的拉力大于普通人队的拉力呢?学生往往给予肯定回答,教师则予以否定,抓住学生的认识错误,使学生的心理进入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