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1-12-31丁桂须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大宝库,以她璀璨夺目的美,昭示和教育着后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与能力,是摆在我们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历史是人类生活和斗争的记录,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瑰宝,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审美教育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课本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的辽阔草原;有“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雄壮黄河。这些自然美通过艺术美(诗、词、歌)来表现,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无限热爱。课本中,多如繁星的历史人物的活动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内容。
二、寓美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形式,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受到良好的教育,主要还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是历史课加强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运用生动具体而且富于形象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唤起学生的美感,逐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众多的彩色插图、文物图片进行欣赏,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这是历史课在审美教育方面所特有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大多集中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美好艺术的鉴赏,就会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为美好的理想去大胆地探索和斗争。
三、运用教学手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历史的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就是用具体的、鲜明的历史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以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磨砺他们的创新意志。
1.全面培养创新意识。具有这种创新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而是乐于并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历史课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数不胜数。如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新大陆”的发现;从瓦特的改良蒸汽机到莱特兄弟的飞机;从第一次把圆周率的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祖冲之到将一年的周期精确推算到365.2425天的郭守敬;从万里长城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从敦煌石窟到希腊的雅典卫城,这些推动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的美的形象,都会深深地打动学生。
2.着力激发创新热情。热情和兴趣是做好任何一件事情的本因。创新热情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必须从审美教育入手。因为,美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追求,它推动人去创造、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以及其他一切创造者,之所以能长期进行创造性劳动,就是因为他们体会到创造的本质是美的。李时珍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尝遍百草;邓稼先为“两弹”事业奋斗到最后一息;诺贝尔因实验被炸得遍体鳞伤却欢呼胜利等等,这些美的形象,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3.不断磨砺创新意志。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古人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滩出于岸,水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创造,必然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有时还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和挑剔,这就需要创新者有无畏的勇气,有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历史教材中,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不畏权贵坚持“神灭论”的范缜;虽受腐刑而矢志不渝终成《史记》的司马迁……这些鲜明的、具体的美的形象,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勇气,坚定学生的创新信念,磨砺学生的创新意志有着极大的益处。
总之,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炼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