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设疑方法 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2011-12-31赵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为学生“解惑”,这是教师的天职,是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设疑应该充分运用,它可以促进全面完成教学任务。设疑时要有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之锁打开,并一步一个台阶的引导。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设疑是一种点—线—面—体串联起来的教学方法。如下表:
一、“点”——知识讲解、“本体感觉”的设疑
体育教学中的讲解、示范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开始,这个时候的特点是,神经联系处于泛化阶段,做动作吃力、紧张、不协调,控制能力差并伴有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出现。因此,依据教学任务设疑的内容应偏重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明确动作的意义、结构、规格、要领和完成动作的方法等方面,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克服困难,树立完成动作的信心。
二、“线”——理解、应用的设疑
教师根据课的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有意识地向学生设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和经验。用启发式设问,轻轻点拨,缓缓引导,让学生自悟其形、自明其理,积极思维,理解新的动作、新的技术,获得新的概念。
在“线”的牵动下,这个时候神经联系处于分化阶段。做动作时逐步消除牵强、紧张现象,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逐渐减少,能较准确地完成动作。此时的教学任务和设问内容,是在粗略掌握动作的基础上,揭示动作的内在规律,好像交通道上的红绿灯,在学生思想迂回运转的路上,果断设疑以加深动作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本体感觉”,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多余和错误动作,逐步建立动作的动力定型。
三、“面”——复习、巩固的设疑
教师以学生学过的教材和技术动作做复习、巩固的设疑。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动作技术,提高动作技能,增强体质,需经过反复不断的动作练习。特别是“本体感觉”的情况,即要明确学生感知动作的要点和巩固用力的程度、方法是否正确;对动作过程中的时间空间等关系的变化是否有所意识,从而提出一些以教材有关的知识、技术的要点为主的疑问,并有明确的针对性,让学生交叉思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线”成“面”的结合中,神经联系处于巩固阶段。根据教材的深浅、学生接受能力的强弱、技术水平的高低、理解能力的快慢等情况,设疑要有严密的逻辑性,以此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的自然逻辑系列形成有条理的逻辑思路,做到有的放矢。
四、“体”——综合、分析的设疑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某技术动作细节,把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纵向连贯、横向沟通,形成体系的设疑。教师还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步步引导,启发学生多思、深思,做到“思”“练”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面”到“体”的过程中,神经联系处于动力定型和自动化阶段,完成动作准确、熟练、轻快有力,给人以美的感觉。教学任务和设疑内容应是巩固发展已形成动作的动力定型,改进动作的某些细节,提高动作技能,并在各种条件下都能灵活自如地完成动作。
五、设疑时需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体会教材的系统性、连贯性,把握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还要善于发现新旧教材之间的矛盾和相互渗透,运用准确、精练、合乎逻辑、学生又能理解的体育术语,这样设疑才能提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再根据设问的目的,进行适当的启发、追问或反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启发思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2.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设疑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但不宜过多,以免冲淡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设问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在学生回答后也要有停顿,这样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据专家测验结果表明,设疑时必要的停顿时间,可使学生的表达量增长300%~700%。这样看来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间是很重要的。
3.教师设疑须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的学生都要照顾,对不同目的、不同难度的问题,要适当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根据情况给予总结评价。多肯定优点,指明不足,提示思考方法,做出正确的结论。使学生通过设问,把提问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传递快,学生接触外界事物多。因而,他们的思维相当活跃,无论知识的广度、深度、求知欲望都相当强。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内容,把握动作本身的要点、关键,把握它与其他动作的区别和联系,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逐步使设疑做到规范、严谨、新颖、适时、精练和巧妙,提高体育教学的设疑水平,以促进体育教学,从而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中国学校体育,1998(1~6).
[2]体育教学,1999(4~6).
[3]体育教育学.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第三中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