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初探

2011-12-31苏建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的升学压力下,它的存在容易引起其他任课教师、家长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程时间甚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甚至认为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或有先发展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了加大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还要依靠广大教师在活动课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
  一、活动课中的分组讨论
  活动课中的分组讨论要求课堂隔离于其他班级,避免干扰和被干扰;还要求有较大的教室,便于教师巡视,随时解决他们的疑问。比如价值规律的讨论,我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拓展性研究。每年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当年的热门学校或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多,因此造成许多学生分数较高但却未被录取的现象;有些学生虽被录取,但由于同类专业毕业生太多,就业不够理想。请谈谈上述材料对你有什么启发?经过讨论研究,同学们一致认为:只要存在商品经济生活,价值规律必然存在并起作用,因此我们学生现在就必须树立与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正确观念。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我让学生演示说明: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要树立(平等互利等)观念——养成(平等待人、诚实守信等)习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要树立(追求效率、竞争创新等)观念——养成(遵纪守法、守时守信等)习惯(括号内为学生填写内容,以下同)。通过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解决,使学生不仅搞懂了学科知识,更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课中的逻辑结构
  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初三思想品德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我是这样进行设计的,在讲三产业中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从而发现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做好参观前知识准备,教师在课上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的途径。(2)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该村的农业投入、抗灾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收入、农业政策、村办企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法是听介绍、参观、座谈、个别访问等。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指明观察的重点。(3)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4)指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思考。
  三、活动课中的后进生问题
  我们的素质教育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说要大面积丰收。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除了前面讲的以外,在教学具体实施中要做到:面向大多数,照顾后进生,推动先进生。尤其对差生要多给予温暖。在教学要求上要减小坡度,增加台阶。这好比农民给庄稼施肥,对已发黄了的禾苗施肥要降低浓度,增加施肥次数。这样做虽然麻烦些,但有利于禾苗的生长,让它们充分吸取营养,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反之,如果一下子施浓肥,禾苗非但不能吸收,反而会加速了它的死亡。在后进生身上多下点工夫使他们进步和提高,所产生的正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只抓少数先进生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这好比集体长跑,有两、三人遥遥领先于大家,又有部分人落后于大家,这时如果仅仅鼓励领先者,那就会出现大多数人与前面领先者越拉越远,甚至会出现部分人丧失信心,而跑不到终点。如果给落后者以助力,鼓起他们的勇气和信心追上前面的人,那就会推动中间的大多数,更会促使领先者以更快的速度创出新纪录。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梅花学区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