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意兼得”的阅读对话教学
2011-12-31贾雪霞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言”指语言,“意”指精神,语言与精神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精神的语言缺乏灵气,离开了语言的精神空洞乏味。刘玲玲老师在《穷人》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咀嚼语言文字,进行言意兼得的阅读对话教学,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与人文精神滋养的双落实。
《穷人》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一、在反复品味课题中“言意兼得”
刘老师抓住课题中的“穷”字抛出了一个设计很巧妙的问题:这篇课文题目是“穷人”,但除了课题中这个“穷”之外,通篇课文都没有再出现一个“穷”字,那么桑娜和西蒙两家是穷人吗?请你在课文中找到能证明自己观点的关键词语和句段,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汇报。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着眼于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理解课文的能力。果然阅读后的汇报精彩纷呈。
关于桑娜家,同学们找到了:
1.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
学生悟出:孩子们连鞋都没有,可见桑娜家确实很贫穷。
2.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学生悟出:他们吃得很差,因为他们是渔民,只能吃自己打的鱼。
……
关于西蒙家,同学们找到了:
1.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
学生悟出:桑娜是穷人,可连她都觉着西蒙家的日子难过,可见西蒙家的日子太艰难了。
2.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
学生悟出:她家铺的是稻草,连褥子都没有,实在太穷了。
……
同学们咀嚼文字,体会到了他们两家物质上的贫穷。
在课堂结束时,老师再一次引领学生体味课题:穷人,这样的穷人“穷”吗?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他们虽然在物质上是贫穷的,但是从精神层面上来说,他们却又是富有的,他们勤劳、淳朴、善良、乐于助人,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二、在品味段落结构中“言意兼得”
课文第八自然段写桑娜意外地发现西蒙已经病故,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 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面对西蒙的悲惨遭遇,桑娜本能地把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第九自然段则写了她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刘玲玲老师在执教这一片段时,有这样一个设计:如果老师把这两个自然段颠倒一下,故事变成桑娜在看到西蒙家悲惨的景象时,内心先进行激烈的矛盾斗争,再把两个孩子抱回家,好吗?为什么?这个假设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议论纷纷,最终得出结论,不行!因为桑娜当时想都没想就这样做了,是她善良的心让她觉得自己非那样做不可。如果不那样做,西蒙家两个年幼的孩子就可能会冻死,饿死……在学生的交流争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触摸到了桑娜的灵魂,同时也对作者托尔斯泰的行文安排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在咀嚼品味词句中“言意兼得”
课文第九自然段刻画了桑娜抱回孩子后紧张、担忧、矛盾的内心世界。“文中有五处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桑娜都想了些什么?”刘玲玲老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索。
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后回答:“她觉得对不起丈夫。”“她在想这两个孩子怎么养活。”“她在想让丈夫揍她一顿来换取孩子在她家生活的权利。”……
学生从桑娜不安的心理中感受到了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桑娜那美好的心灵。
课文中渔夫得知西蒙家悲惨的遭遇后,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这句话在教学中,刘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让人很感动,是哪个词?”生答:“熬!”“你能不能给它换个词?”
生答:“换成‘挺’‘支撑’。”
引领学生换词读句子,比较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熬”字让学生感到渔夫家的生活会变得非常艰难。
四、在师生对话交流中“言意兼得”
刘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用一个词形容桑娜家与西蒙家的生活,学生说到“艰苦”,如果老师这时只说很好,那么就会很遗憾打断了其他学生继续思考问题可能然而,刘老师引导学生再思考有没有更合适的词。于是有了“拮据”“贫苦”以及“艰难”。一个词上一个台阶,概括得更为精准,对西蒙家同学们则在老师的引导下,用“悲惨”来形容。师生对话过程中关于遣词用句的修正多次出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歌德曾说过:“内容人人得见,含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我们作为语文教师要像刘玲玲老师那样巧妙地引领学生擦亮文字,言意兼得。
(作者单位 山西省曲沃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