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技巧
2011-12-31郑化甫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语文新课标的核心理论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课堂精细化的要求越来越明显。语文教师是否拥有良好的课堂问题设置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教师成熟与否甚至优秀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高水平课堂提问的技巧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硬性要求。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其求知欲,逐步引导学生登上知识的殿堂。
一、铺垫式提问
即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给学生以最大限度开发其思维能力的可能性,可采用直问、曲问、逆问等多种提问方法。当学生被难题“卡壳”时,教师应当及时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设桥梁,使学生顺利到达目的地。如在讲《愚公移山》中“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一句中的“孀妻”“遗男”时,提问“这小小年纪的孩子帮愚公移山,他爸爸让去吗?”这样一问,学生兴趣盎然,最终清楚了这个孩子没有爸爸,他母亲是个寡妇,他是个孤儿。老师的这种提问比直接提问“‘孀妻’是什么意思?‘遗男’是什么意思?”效果更好。
二、台阶式提问
它像攀登阶梯一样,通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设置一个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如讲授季羡林先生的议论文《成功》时,老师先设置问题“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接着设问“论点涉及了哪些话题?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话题的?”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快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三、纲领式提问
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精神的新课标,强调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也强调了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力求新颖有效,力求牵一发而动全身。宋代王安石说:“词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取之不固。”教师提问要做到既“专”且“固”,就必须删繁就简,问在知识的关键处。如教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我放弃了原定的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主题归纳、写作特点、小结等繁琐而陈旧的教学设计,而巧妙预设了“小弗朗士是不是一个好学生?韩麦尔先生是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这样两个大问题,让学生从文本中找理由、找根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结果学生积极思考,个个有理有据,争得面红耳赤,并最终引出了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前后变化的原因,理解了失去国土对国人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深入到了爱国这一主题。学生也为自己能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而兴奋不已,为成功摘下思维的甜果而陶醉。
四、求疑式提问
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内涵不是凸现在文字的表面,而是需要“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精神去关照和欣赏”(歌德)。“无中生有”就是这种“自由大胆精神”的实践和尝试。教师要在文本的“无”处通过对比辨析、求异论辩、迁移创设、联想拓展等思维方式,制造“有”的问题。实施提问,引导学生的话语权向空间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如教《藤野先生》时,讲到“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的灯光中又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时,我让学生联想拓展,各自设计出藤野先生所说的具体的内容。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问题的提出能调动学生内部的动机和兴趣,提出的问题要体现整体性、启发性、趣味性、紧紧吸引学生,要引之有法、导之有序、放之有度、收之有益,用心去“经营”心爱的课堂,必定能创设出充满生命力、充满创造力的课堂。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野县城区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