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1-12-31周利德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小学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习惯养成不仅影响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而且影响以后乃至将来的一生,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是课前预习的习惯,知悉难点、重点;二是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按时、按质完成作业的习惯;四是及时复习的习惯;五是考试中认真审题、仔细答题的习惯;六是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9rI/RS1R1OkPNvvgYC0Y8A==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教给学生专心听讲的方法,培养学生边听边想的习惯,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好的内容及时摘录,经常整理,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一是举止文明的习惯。举止是指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二是诚实守信的习惯。“诚实守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和道德信念,也是每个公民的道德责任,更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力量”。三是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习惯。要想赢得他人的尊重、关爱,首先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四是勤劳节俭的习惯。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人应具备的良好品质。目前培养学生养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刻不容缓。因此,我们要求学生热爱劳动,能积极参加各项劳动并完成劳动任务;让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智力、体质、行为上有许多优点,但由于教育引导不当,使他们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任性、遇挫退却、嫉妒别人……教师不应忽视这些现象,要耐心地引导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学生有克服困难的意志,能经受成功的考验,同时能经受失败的打击,有认准路、用好力、不达目的不止的精神,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抵御不良行为的诱惑,使其身心健康发展。
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基础教育的任务之一。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影响着青少年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还需要与家庭、社会联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收到最佳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