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2011-12-31王俊蕊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近几年的实验题都是从高中学生最熟悉的基础实验入手,由简到难,由收敛到发散,由具体到开放,逐步实现对学生的能力考查。几乎每一道试题都能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找到出处。为此,化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深挖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教育学生重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发散联想能力,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更好地学习化学,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下面本人就实验教学上的一点体会总结如下,着重谈一下如何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以便于与广大同仁交流。
一、改进课本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近年的考题原理上均源于课本,但装置基于课本又不同于课本,即强调创新。不简单重复,考查学生对实验的深层次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在有发散余地的、有创新点的实验上多花费一些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讲解Fe(OH)2的制备和性质时,我就先告诉学生Fe(OH)2的颜色、状态及溶解性,然后演示新制的FeSO4和NaOH溶液的反应,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学生未能看到白色絮状沉淀,而看到的是灰绿色的沉淀。该现象立即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此时我便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原因:①为什么要用新制的FeSO4溶液?②为何要将滴管插入试管里溶液底部,慢慢地挤出NaOH溶液?③久置的NaOH溶液中会溶解了什么物质?当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分析得出:FeSO4和Fe(OH)2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所氧化,然后立即换一瓶经煮沸以除去氧气的NaOH溶液重新进行实验,再让学生仔细观察,结果观察到的现象是:先得到白色沉淀,但过一会儿就转变为灰绿色,随后逐渐变为红褐色。这一现象又引起学生的疑问:怎样才能使生成的Fe(OH)2被氧化的速率减慢呢?结果经过学生一系列的思考、讨论、比较后,最后选用在FeSO4液面上滴加几滴苯作保护层,再将滴管伸入试管底部,滴加煮沸过的NaOH溶液,就得到了Fe(OH)2白色沉淀,并保持了较长的时间不变色。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激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动手机会
在教学工作中,凡是教材上安排的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只要条件允许,就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很好地体现知识、规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观察问题,发散、联想、收敛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以及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思想品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三、引导、启发学生归纳推理,使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从原理上加以分析,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例如:2002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第29题第(4)问,是考查喷泉实验的改进操作,看上去好像缺乏仪器,但这个实验的做法在初中实验基本操作部分已经介绍给学生了。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检验气密性的时候,“将导管的出口浸入水槽的水中,手握住试管,有气泡从导管口逸出;放开手后,有少量水进入导管,放置一段时间,水柱无变化,表明装置不漏气。”再看一看这道试题的答案,“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其原理完全相同,只是在实验中把握一下操作的“度”,而这个“度”是由不同的实验目的所决定的。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并不是简单地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移位”或机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确定所需解决的问题可否归属于已有的某类知识或是它的延伸、扩展。
现在试题不断朝着能通过笔试区分做过实验与未做过实验的方向命制,这是近年高考试题的总体特点。在教学中须充分重视实验操作,必须到实验室去操作,并力争达到“做一个实验,会一类实验,通一类实验”。可见,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