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品德课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11-12-31陈学松

新课程·上旬 2011年7期

  摘 要: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有正确的问题意识,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授之以渔”。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直接关系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素质的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问题意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问题意识呢?
  一、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
  在传统的思品课堂上,教师满堂灌,讲概念、讲重点、讲理论、讲事例、讲问题的标准答案,一直讲到让学“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静听、接受、服从。这样势必培养出“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书呆子。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会有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只有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向课外,拓宽知识,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纠正学生对问题意识理解的偏差。在部分教师的观念中,认为课堂上多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启发式教学,其结果是课堂发问的泛化,不少问题根本不需要思考,有的甚至“照本宣科”就能应答自如。看起来课堂上热热闹闹,而学生的思维毫无锻炼。只有科学地创设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不是单纯依靠教师去问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设问的态度和能力。
  二、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敢问”“想问”
  著名教育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面对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社会生活,学生才会有疑问,因而学生才会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但问题意识能否得以显现和发展,往往取决于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的思品课堂往往抑制了处于萌芽中的学生问题意识的表露,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往往缺乏“表现机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只有真正贯彻主体性原则,学生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才能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潜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宽松、自由、和谐的民主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空前活跃的状态。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允许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提问,准许学生有疑就问。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具有创新的个性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评价,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三、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提高学生问的质量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不善提问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提问题不知从哪入手,不知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授之以渔”,教会其提问的技巧,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1.教师要为学生作如何提问的示范,并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寻找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自己思考后还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寻找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如对教材中的观点、概念、结论、原理等进行质疑。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
  2.从比较中寻找问题。比较的过程既是事物同中辨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也是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的过程。在比较中,学生才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法律和道德”“自信、自卑、自负”的异同,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能够轻松地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3.对教材的课题、框题、标题进行提问。教材的课题、框题、标题往往是对本课内容的高度概括,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对这类问题可以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提问。如“什么是自强?为什么人当自强?”“人怎么去自强?”“党的基本路线是指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如何坚持?”等等。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思品课教师应负起责任来。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火热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再带着更深刻的问题走出课堂,体现思品课的思辨之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中国教师最需要的新理念.
  (作者单位 安徽省肥东经开区中心学校)